阅读新闻

“老北京风情”纪念封美中不足

[日期:2006-11-03] 来源:《集邮博览》2006年10期   作者:李军 [字体: ]

  2006年年初,中国集邮总公司推出了一套题为“老北京风情”(编号为MSF.LBJ)的民俗系列纪念封,至3月底已发行了3组共8枚,再现了老北京的商贩以肩桃、推车走街串巷或年节设摊叫卖烤白薯、糖葫芦、瞪眼儿食、豆腐脑儿、卤煮、炸豆腐、艾窝窝、馄饨和豌豆糕等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风味小吃的情景,古朴典雅,京味甚浓,十分喜人。据悉,该套系列纪念封计划用两年多时间发行80余枚,将把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尽显其中。这套系列纪念封虽是老题材,但立意新、选题好、内容多、韵味浓、设计美、印制精,既有精美的绘画作品,又有相应的文字说明,融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于一身,具有一定的研究和收藏价值,因此受到集邮爱好者的青睐,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现已发行的3组8枚,在观赏之余,又让人感到有些美中不足,突出表现在纪念邮戳的设计上:从文字到图案、从形式到内容均过于简单化,如单一的圆形,雷同的文字(除了日期),呆板的“京”字,看上去没有变化,缺乏特色,没有个性,缺乏感染力,与老北京风情的丰富内涵很不相称,使这套纪念封的整体观赏效果大打折扣。因为纪念邮戳大都加盖在纪念封(或首日封等)的显著位置上,与封的主题和图文相互呼应,互为补充,犹如一个人胸前佩载的一件饰物,十分抢眼。如果一套纪念封仅是一二枚,纪念邮戳这样设计处理未尝不可,问题是“老北京风情”是一套由数十枚组成的主题厚重、内容丰富的系列纪念封,上面加盖的纪念邮戳竟然千篇一律,一个模样,如同数十人集结一堂,这些人胸前佩戴着同一种饰物,岂不乏味,还有什么看头儿?再者从专题集邮角度讲,这类纪念封设计印制的再美再好只能收藏观赏,其有效专题信息仅存在于纪念邮戳这个局部上,其要素是戳的形态和图文。老北京风情内容颇丰,虽列为同个主题,但涉及众多专题,如果在纪念邮戳的设计处理上既紧扣主题,又突出个性,使之多种多样,多姿多彩,定会吸引更多专题集邮者的眼球,成为他们收集研究的对象和编组邮集的素材(“开天窗”或用剪片)。然而这套纪念封恰恰在纪念邮戳的设计上草率行事,简单化一,轻描淡写,把本来可以在专题集邮中大显身手的专题信息限定在一个既笼统又狭窄的范围内,极大地淹没和削弱了它的研究和使用价值,不能不说是一个疏漏。另外,还有一点不足,即这套纪念封选用的规格尺寸过大(新标准ZC型,230mmx 120mm),既浪费纸张,又不便收藏,绝大多数集邮者并不欢迎。这早已成为我国集邮品开发中的通病,一个顽症,也是长期困扰集邮者的一个难题,可发行部门却一直不予理会,又继续在老北京风情系列封上延用,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笔者虽是一名专题集邮爱好者,但面对我国这类品种繁多商品味十足的纪念封也并不一味排斥,而且已收集了许多。这不仅是因为纪念封有特定的纪念意义,封上的美术图案和文字说明可供学习观赏,更重要的,也是笔者更看重的是纪念封上的纪念邮戳是专题集邮中的重要收集品种之一。因此凡遇到盖有自己喜爱或与自己所集专题相关的纪念邮戳的邮品,必收无疑。也许正是出于这种偏执,才时而对这类纪念封及其上面加盖的纪念邮戳粗浅地说个一二,不一定正确,望同仁赐教。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当今邮坛二三事
下一篇:收藏价值不大 第2套人民币纸分币停止流通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