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这趟首日戳设计之旅,我亲历了五个“最”

[日期:2022-06-15] 来源:集邮博览  作者: [字体: ]
邮戳是以单色呈现的戳记,其形式的局限性让你无法在色彩和层次上做文章,但这种局限也使得邮戳设计展现出独特的视觉风貌,而这种独特的视觉风貌甚至发展成为最有邮政特色和文化趣味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在过去近十年的邮品设计生涯里,我有幸看到过各种各样融入巧思妙想的首日戳,也参与了许多首日戳的设计,留下了许多值得记录的回忆。在这趟漫长的首日戳设计旅程中,既有惊喜的时刻,也有感动的瞬间,这些首日戳设计之“最”也融进了我的记忆中,滋养着我的设计灵魂。

 
图片

最“神预测”


图片

邮票作为一种带有邮资的印刷品,往往会有被抄袭仿制的风险,邮票的图稿在发行日前需要严格保密,这也使得我们在开展首日封、戳设计的时候,常常无法掌握邮票的具体表现内容与形式等信息,因而需要先根据尽可能多的现有信息做初步的揣测和评估,好比在“谜面”不完整的条件下先去“猜谜”——《喜鹊》的首日戳设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图片


在着手设计首日封的戳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喜鹊登枝”或者“喜鹊登梅”的意向,我的设计方案也一直在顺着这样的方向推进。在《喜鹊》邮票图稿公布后,我发现自己设计的首日戳与邮票所表现的内容非常吻合。这枚邮票采用了传统的工笔花鸟风格,而首日戳则是“俏皮”的矢量插画风格,这种“吻合”并没有给人重复和模仿的感觉,风格迥异避免了视觉疲劳,反而与邮票形成了呼应。这种一开始类似于“盲人摸象”的工作方法,乍看上去是一种束缚和障碍,但却意外地使首日戳的设计风格和形式得到了解放,摆脱了邮票设计对首日戳设计的限制和影响。
 
图片

最“难产”


2019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中国植树节》纪念邮票,为其设计首日戳的工作落在了我身上。植树造林这个题材可以表现的方向比较多,选择哪个最为恰当?这个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始终萦绕在我心头。起初,我觉得避开惯性思维可以找到更有趣的方向,因此我第一时间回避直接用“树”作为邮戳表现的图形,转而用植树造林过程中所需的工具——比如浇灌用的水壶和铲土用的铁锹等元素,意欲从一个比较微观的角度点题,用不那么直白的物象,随思维转个弯,会让邮戳更好地阐释出邮票和首日封的“言外之意”。


图片


然而这种“小心思”并不适合所有题材,当邮戳有更重要的“使命”需要去完成的时候,巧思和小趣味需要先做出妥协。植树节的设立是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可见“植树造林”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于是,我将邮戳的表现重点转向了“全民植树”。在前前后后推敲了9种方案之后,这个“难产”的“戳宝宝”终于降生: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表现全民参与植树、共同拥抱一个绿意盎然的世界,三个人物剪影也与首日封图案中的“一家三口”相呼应,加强了封戳设计的整体性效果。


图片

 
图片

最“灵光一现”


图片

为什么用“灵光一现”形容我设计《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三)》的首日戳时的状态呢?这要从这枚戳背后的一个小故事讲起。在开展这枚首日戳设计工作之前,我无意间看到一个茶叶盒的包装上印有一个运用连环画的绘画风格描绘的海边山石的局部,不禁感叹连环画这种黑白线稿风格与首日戳设计可谓异曲同工,又联想起从小看到大的《西游记》电视剧中孙悟空从海边的石头里蹦出来的经典开篇镜头,一瞬间就觉得“海边山石”这个图形元素很适合《西游记》这个题材。顺着这个思路,我又找到《芥子园画谱》,从中翻阅了古人表现山和海的绘画方式,最终重组出一个体现海边顽石的抽象图形。为了避免圆形邮戳的刻板,我在邮戳上方用紧箍圈打破了封闭的圆形外圈,仿佛天门大开,趣味横生的西游故事即将冲破凡俗的现实枷锁,给读者带来无限可能,且更容易使人联想到《西游记》的主题,指向性也更加明确。

图片


带着设计工作中的课题去观察生活,生活常常可以给你答案,这种“灵光一现”的玄妙,实际上也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的一种体现。
 
图片

最“有温度”

图片

2019年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5周年,中国邮政发行了《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六十五周年》纪念邮票一套两枚。在设计这套邮票的首日戳时,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到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和青海等省份各族人民群众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10多万人的筑路大军,但由于筑路条件极为艰苦,3000多名英烈捐躯高原。终于,这条总长4360千米的公路于1954年胜利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这段历史令人感动,也非常值得铭记。怀着对这段历史深深的敬意,在设计这套邮票的首日戳时,我没有单纯地表现川藏、青藏公路的建设成就,而是用了一只紧握锤头的手作为邮戳的主体图案,用最原始和朴素的筑路工具提醒人们永远铭记那些为了公路建设而牺牲的英烈。一枚小小的邮戳,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使用功能,更需要在合适的题材里传递它应有的温度。


图片

 
图片

最“诗意”


图片

《吴冠中作品选》首日封一套6枚,在套封中属于枚数较多的首日封。设计多枚封的首日戳有一个常见的困扰:小小的邮戳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地表达每一枚邮票的表现内容。倘若做加法走不通,就试试做减法,“减”到极致一定是需要提炼抽象概念的,那什么样的抽象概念合适呢?这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在充分了解了吴冠中先生的生平和绘画风格后,我发现吴先生笔下最常出现黑瓦白墙的建筑剪影,这几乎成了他独特的绘画语言和符号,于是,将这种极具个人特色的图案确定为这套封的首日戳图案便成了不二选择。确定下来意向后,我开始根据吴先生作品中徽派建筑的剪影用电脑制作矢量图形,初稿设计方案我个人比较满意,但在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著名油画家刘巨德先生的指点下,我很快发现了它的短板——电脑绘制的矢量图形虽然形式上与吴先生画作中的建筑形似,但却少了艺术家笔下的诗韵、神韵。最终,我从吴先生的作品《太湖之畔旧家乡》中找到了灵感,将画中的多个局部提炼和对比,最终确定的方案比初稿更为生动,图文关系更加和谐,也更加接近原画作者的气质和格调,为整套首日封平添了浓浓的诗意。
 

图片


在亲历了这几次“最”的体验后,我渐渐意识到,首日戳设计最核心的问题是找到最恰当的视觉意象。如果没有借由具体的“形”所表现出来的视觉意象,邮戳的设计就无法落地,而所谓的“图文关系”就更是空谈。而这种“恰当”既可以与邮票内容有重合,也可以另辟蹊径;既可以表达具体的事物,也可以表现宏观抽象的概念。

图片


事实上,这种“恰当”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只有相对而言的“最优解”,我想,这种开放性也是邮戳设计的魅力所在吧。
 
图片



来源|《集邮博览》总第423期:这趟首日戳设计之旅,我亲历了五个“最”,作者:吴清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印尼2022世界邮展8月4-9日举行
下一篇:湖北省级课题研究成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邮印节日”丛书面世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