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追忆王顺友:情注邮路不畏险,爱洒人间永不悔!

[日期:2021-06-03] 来源:中国邮政报 集邮博览  作者: [字体: ]
追忆王顺友

32年的执着坚守,26万公里的辛苦跋涉,王顺友把宝贵的“马班邮路”精神留给了我们。6位曾经采访过王顺友的记者,用各自的回忆再次勾勒出了王顺友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色和初心。


点滴文字中饱含着对王顺友的深切怀念,生动刻画出“深山信使”履职尽责、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光辉一生,体现出他对党无限忠诚的崇高信念。“马班邮路”精神将成为邮政人一直坚守、传承、践行、弘扬的价值信条,王顺友的感人事迹也将永存于我们心中。


图片


图片

平凡中走来的“深山信使”


邵建洲


6月1日早上8:30,低沉的哀乐中,王顺友同志告别仪式在四川省木里县殡仪馆举行。王顺友,一个深深地刻在神州大地上的响亮的名字,以他“忠诚如铁、责任如山、亲民如水、生活如歌、情深如海”的精神和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质朴感动着神州大地。在哀乐中,我不时回忆着发现、宣传王顺友的往事……


2000年6月,我用7天的时间对木里县查布朗至麦日乡这条往返312公里的“马班邮路”进行采访,我以自己跟随乡邮员走“马班邮路”克服艰难险阻的经历,写出了《马班邮路》一文。在采访“马班邮路”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王顺友的感人故事。


2001年,王顺友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邮政局邀请王顺友等人到北京做客,他受到国家邮政局领导的亲切接见。为配合好对他的宣传,“五一”节这天,我写的通讯《一路奋斗一路歌——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顺友》刊登在5月1日的《凉山日报》上,这是见报宣传王顺友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挖掘了王顺友为了确保邮件的安全,在邮路上勇斗劫匪;在邮件落入江中时,奋不顾身跳入江中把邮件安全打捞上来;送邮件的路上,在肠子被骡子踢破的情况下,依然忍痛坚持9天把邮件送完的先进事迹。三个最典型先进事例的挖掘,拉开了对王顺友的宣传序幕。


从北京回来以后,王顺友告诉我,他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认为党很伟大,自己在木里大山里干着一份最普通的投递工作,党居然能看见他、发现他。在党组织的鼓励帮助下,2001年,王顺友向木里县邮政局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从那以后,他更是任劳任怨,始终牢记省、州邮政局领导对他的勉励,不因为自己是先进人物而骄傲或有半点思想上的松懈,经受住了考验,继续他的孤独寂寞之旅。由于他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2004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05年,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在我的陪同下前往木里采访王顺友,由于王顺友的各类先进事迹材料已较为丰富翔实,这次采访非常成功。新华社的《国内动态清样》第329期登载了《四川凉山马班邮递员事迹感人》,得到当时中央领导以及中宣部、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要批示。结合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王顺友的事迹感动了全国,2005年5月,中央20多家新闻媒体在中宣部和国家邮政局的同志带领下,来到木里,掀起了宣传王顺友的高潮。随之“王顺友先进事迹报告团”于6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作了王顺友先进事迹报告,并在全国部分省份进行了巡回报告,从而掀起了全国学习王顺友的高潮。


今天,王顺友虽然离开了我们,但“马班邮路”的精神火炬永远不会熄灭,“永不凋零的大凉山索玛花”永远开在我们的心间。(作者曾为《中国邮政报》特约记者,现任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邮政管理局局长)


图片

看得见、摸得着的时代精神


胡小娟


5月30日,王顺友同志逝世!我曾于2018年9月采访过的香巴拉信使走了。


一张一张地翻看近三年前的采访照片,清晰浮现出的往事是山路旁一丛丛怒放的野花,还有王顺友那张布满褶皱的脸庞。他带着我们采访组一行重走邮路的场景更是一幕幕浮现出来:他无比眷恋地行走在邮路上的背影,他说舍不得邮路上的乡亲时无法控制流下的泪水,他亲昵地抚摸那匹名叫“玉顶”的马时透露出的满心欢喜,还有好久未见的乡民大妈与他紧紧握在一起的手……


时间还未久远,记忆无比清晰。


还记得当年采访回来,不少同事看到王顺友的照片都感慨道:“王顺友瘦了好多、老了好多。”而今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虽不免伤感,但我想,王顺友终究是幸福的。因为他深深地爱着他的邮路,他和他的“马班邮路”一起离去了……


他对邮路的爱,总是这么自然地流淌出来。当年的邮路怎么走,路旁的溪流夏季有多大、冬季有多大,他记忆犹新;回忆当年发生在邮路上的故事,他说着说着就哭了,哭着跟记者说,他舍不得离开,他想邮路上的乡亲;来到他家中,第一件事是去看他养的马,刷一刷,摸一摸。采访中有人说,离开邮路后的王顺友唯一的执念就是买马、养马,时不时还要牵着马在家周边走上一走。


绿色的邮路上有着他奋斗的印记,绿色的标志服中熨烫着他的信仰。王顺友的奖章都被他收在一个旧邮包里,旧邮包藏在一个柜子里。王顺友为邮政事业所作的贡献都凝结在这一枚枚奖章里,而他为民服务的精神就汇集在这个旧邮包里。


“哪里有人存在,就需要邮政前往哪里服务”。邮政普遍服务是一块能诞生邮政先进典型乃至全国劳模精神的土壤。


回看当年采访王顺友那篇文章的结束语:“榜样是一面旗帜,激发了邮政人对标先进、建功立业的共鸣,凝聚了推动邮政事业不断进步的内生动力;榜样是一个品牌,王顺友的先进事迹赢得了社会各界对邮政的认可和尊重,他走上万国邮联讲坛,更成为中国邮政人忠实履行普遍服务的象征。”


采访过的木里县委宣传部文联主席马楠曾说,像王顺友一样在偏远乡村坚守多年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在默默无闻工作,对老百姓来说,他们展示出一种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积厚流光。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图片

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


陈颢月


写下此段文字的我刚刚结束关于王顺友大哥告别仪式的报道。此刻,我的内心是悲恸惆怅的,悲恸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企业失去了这样一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惆怅于我和顺友大哥最后一次见面的约定将只能永远定格在那索玛花开的大凉山上……


那是2018年的秋季,我同报社“重走劳模路”采访组一起前往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与顺友大哥一起重走他曾经洒满汗水写满春秋的马班邮路。进入邮政企业以来,我和其他青年员工一样,都是听着顺友大哥的故事激励着自己进步成长,那几年我也的确采访了众多劳模,但唯独缺少和顺友大哥的直接接触,有这样的机会我既激动又兴奋。作为摄像记者我全程记录着大哥的状态,我们一同踩着泥泞的洼地走了很远,他边给我介绍曾经的邮路边感叹如今交通发展之快。沿途中还遇到了曾经服务过的老人们,他们竖着拇指向顺友大哥表达着敬意,虽然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但从彼此的神情中能感受到那真挚淳朴的情谊。


当我问起顺友大哥现在再看到曾经的亲人们是怎样的感受时,大哥却低头不语,陷入了沉思,那一刻我感觉时间都凝固了,将近一分多钟的时间我一直端着机器开着录制键等待着大哥,我知道他有千言万语想要表达。“唉……”一声长叹后,大哥说,“我最难过的是,曾经老阿爹老阿妈经常打电话问我,‘儿子啊,你怎么不来看我们了’……我,我真的是很想很想他们啊……”说罢眼泪便淌了下来,他转过身,看向了远方的山谷。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体会一个全国劳模那份对待人民的初心和真挚情感。我想让大哥平复下心情,便悄悄地站在原地,记录着大哥佝偻着腰缓缓远去的背影。由于大哥戴着麦克风,我能够十分清楚地听到他大口喘着粗气的声音。这一刻我的眼泪也夺眶而出,感叹时光飞逝,英雄暮年,更为他曾经的执着与无悔而感动。当他对着我的镜头说出“我送邮件的时候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我要把党的声音送到群众中去,我相信党能看得到”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是什么。


作为采访报道过顺友大哥的我来说是幸运的,因为我亲身感受到了马班邮路主人公的伟大,亲眼见证了“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一壶酒,一首歌”的动人事迹。而这一切也必将激励着我努力奋斗,无私奉献,将马班邮路精神长久地传承下去。顺友大哥,您一路走好,愿天堂您的歌声依旧,您的故事长萦……


图片

清纯如水


霍仲滨


王顺友被父亲叫作“桑”,这是苗语矮小、长不大的意思。


2005年3月,我和摄像记者郭建国、摄影记者李崇宪一行辗转来到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银盘村,第一眼看到顺友,就是个矮小、质朴的山里人,言语极少。


屋里很冷,院子里的桃杏绽放着绯白的花朵,顺友的妻子韩萨不言不语。


那一次,随着顺友上了邮路,问了一堆问题,回来后写成《大山之巅的信使人生》。


第二次见顺友是两个月之后,中央媒体采访团一行众人深入木里,颇显局促的顺友见到我,脸上竟然一瞬间绽放出天真的笑容,跑上来叫我“霍记者”!


这一次,多少更懂顺友方言的我,帮着顺友在回答央媒记者提问时“翻译”一些难懂的词。在干热的雅砻江河谷,吊桥边上,有一个极简陋的杂货店,记者们在店里买水解渴,在和店主的聊天中得知,这里的水是从15公里外的乡里运来的,马帮的运费是每50公斤5元。人们和王顺友开玩笑:“你拉邮件比不上马帮挣钱啊!”王顺友回答道:“应该让所有人知道邮政在这里不挣钱,你们记者要写啊,邮政是为人民的,我是为人民的!”


在热烈的宣传浪潮中,顺友当年6月份来到北京,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我到顺友下榻的职工之家酒店去采访,巧遇一位清瘦的年轻人。顺友对我说,这是刘豆,第一个拍自己电视的人是他!


我在要顺友视频的过程中,和刘豆熟了起来。他留日回国后,1991年起和日本NHK、TBS等电视台合作拍摄中国历史与地理题材纪录片,讲述中国故事,2002年完成一部篇幅颇小的纪录片《地球に好奇心?ロバで届ける心の頼り》,拍摄一个瘦小的中国邮递员的故事,就是顺友。


纪录片中,顺友坐在老家屋顶上望着星空,清纯如水。


随后几年,顺友多次来京,我和刘豆还请顺友在甘家口吃了一次北京涮羊肉,那天喝了不少酒,他说要坚持跑好邮路,干这个岗位就要干好,出了名更不能让别人笑话。他那天一边喝一边笑,然后莫名其妙地流了泪。


2007年春节前,我入川并再次去凉山州采访,却在成都见到了正在参加活动的顺友。他微微胖了,依然是一见我就笑得格外天真,又拉又抱地叫我“霍记者”。


这之后,我由于岗位变动,很少再见到顺友。有几次顺友在夜里打来电话,说不出什么,我感到他流了泪。或许是他在高山之巅寂寞袭来吧……再后来,顺友在四川邮政的关心照顾下,在县城有了新房,工作也有了调整,一切都很幸福。


5月30日夜,我从闽粤采访归来,在机场打开手机,顺友去世的消息迎面而来,我一下子有点恍惚。想起马上要告知的,是我和顺友共同的朋友刘豆。豆兄很快回复:“惊愕!顺友走完了一生,愿他界友善收容他的灵魂!”


我相信以顺友的善良与奋斗,他此生坚守的送信生涯在彼岸会继续吧。送信顺利,我永远的朋友!


图片

一个人的长征


郭建国


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邮递员王顺友30多年如一日,忠实履行中国邮政普遍服务义务,跋山涉水,风雨无阻,行程26万多公里,曾在万国邮政联盟大会上唱响了中国邮政的传奇,可谓英雄。


2005年,我曾两次深入木里县跟踪拍摄王顺友,制作电视宣传专题片,记忆深刻,至今难忘。被采访拍摄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尤其是拍摄。记得第一次拍摄时只带了一台摄像机,很多场景需要他重复几次,上山下山地形险要的地方,见他已累得满头大汗,我说:“给你添麻烦了,抱歉。”他说:“你们陪着我,我开心啊。”


若干年后,我终于明白他不是在客气,而是真的开心,因为有人相伴,才不觉得累。王顺友的邮路虽只到三个行政乡,但之间相隔几十里地,平均要走一天多,所谓路也是羊肠小道,一天也不一定遇上人,往返要七八天。在我眼里,邮路到处是风景,这是因为我来自城市。王顺友与我们不同,他始终在一个封闭的、单调的圈子里踽踽独行,无人理解他的寂寞与孤独。


作家张贤亮在小说《肖尔布拉克》里,刻画了一位长途车司机忍受孤独寂寞的心理过程。在王顺友的眼里,野草、树木似乎早已褪去了颜色,流水声响、虫鸣鸟叫好像也没有了分贝。我问他要是赶上下雨下雪怎么办,他说下雨下雪好。当时我没明白,事后我想,这是因为蓝天白云常有,极端天气少有,雨水浇湿衣裳不仅仅是凉爽,更是一种快感。他渴望出现一点小意外,刺激一下日渐麻木的感官。


拍摄王顺友的我们跟到白碉乡就走不动了。当年日本NHK电视台拍王顺友也没走完全程。在靠近雅砻江的地方,下山上山比较陡峭,温度、湿度变化极大,临近江面温度高、湿度大,爬到山上却是温度骤降,汗水还没干,就又来了个透心凉。我们偶尔走一趟新鲜刺激,王顺友可是长年累月地走,比高海拔更毁人的就是这种上下折腾。


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坚持了三十多年,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我问过他,路上这么辛苦、孤独,想没想过干点别的工作。这时,他将烟头扔在地上,踩灭,仰起头,说了一句:“我是一名邮递员。”白碉乡乡长曾经对我们说:“老王可不是简单人物,他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我这个乡长啊。”


一半是路上寂寞难耐,孤独吞噬着他的身体;一半是望见炊烟,党和政府的关心,人民群众的爱戴,每次走进乡村,群众都会争先恐后地拉他到家吃饭住宿,犹如一座座充电桩不停地给他充电,使他动力十足。如今,王顺友投递的乡村已经修通了公路,凉山彝族自治州也结束了马班邮路的历史。


梦想终于实现,王顺友无憾而去。


图片

一条路,一颗心,一生情


潘建伟


5月30日,当我习惯性地翻看微信的时候,一条“王顺友同志逝世”的消息令我震惊不已,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位“深山信使”会突然离我们而去。在深感痛惜的同时,我的思绪也追随着王顺友回到了他工作生活的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


2018年9月初,我作为《中国邮政报》社邮政劳模采访组成员之一,重访全国劳模王顺友。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与这位全国知名的先进人物近距离的采访交流,感到莫大的荣幸,内心难抑激动,同时也充满期待。


然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与王顺友相识的第一面竟然发生在早餐的饭桌上。当天一大早,当我来到宾馆的餐厅用餐时,便看到一位十分眼熟的老同志坐在餐桌旁与报社的领导交谈。不用说,他就是王顺友。我连忙上前打招呼:“王老师,您好!久仰您的大名啊!”王顺友起身微笑着同我握手:“欢迎来木里。”一切都那样轻松自然,让我期待的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瞬间化为平静如常。无论多少荣誉加身,无论环境如何变化,王顺友始终保持着那种朴实无华、真诚待人的品格。


在接下来几天的采访中,我们与王顺友几乎形影不离,重走马班邮路,参加党支部集体学习,共话马班邮路精神的时代传承与发扬。在一次次近距离的接触中,从一段段发自肺腑的话语中,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对马班邮路的深情与眷恋,对“为人民服务”的无悔与执着。


在王顺友家做客时,我们打算拍摄一下王顺友的荣誉奖章。对此,王顺友显得有些不情愿。随行的木里县分公司的工作人员解释说,王顺友对这些荣誉十分看重,时常感恩于党和政府对他的嘉奖,对外却很低调,很多记者采访时,他都拒绝了类似的请求。在我们的“软磨硬泡”下,经过县分公司工作人员做工作,王顺友才勉强同意。他让众人在屋外等候,自己转身进屋。十来分钟后,王顺友抱着一个绿色的帆布邮包走出房间,小心翼翼地从包中拿出一个个奖章盒摆放在桌子上。盒盖打开,一枚枚金光闪闪的奖章吸引来众人敬佩的眼光。


王顺友已记不清每枚奖章颁授的时间和场景,但他动情地说:“我们投递员做的就是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给山区群众,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但党和政府给了我这么多的荣誉。我应该还可以做得更多,但身体不允许了,再也走不了邮路了……”


如今的马班邮路早已被摩托车、汽车运邮所替代,可王顺友还心心念念着邮路上的群众,希望给他们再送去一封信、捎去一个包裹。邮路始终是王顺友放不下、解不开的一个情结,服务群众总能带给他无尽的人生幸福。


采访结束前,我对王顺友说,很多读者都很关心他的近况,想请他为读者写点什么。王顺友想了想,提笔在纸上写下了那句熟悉的名言——“为人民服务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


今天,当我再看到王顺友手持留言的照片时,不禁潸然泪下,愿去往天堂的王顺友更加幸福,不再有那么多的苦和累。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6月5日线上交流活动竞买品简介
下一篇:第1167期 2019-2020年度最佳个性化邮票评选网络投票开始啦!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