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第1131期 清明节|慎重追远 寻青踏春 缅怀先烈 砥砺前行

[日期:2021-04-04] 来源:中国集邮  作者: [字体: ]
图片


草木现青,百花盛开。今天,我们迎来了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且古已有之。清明节衍生于春秋,定型于唐,繁盛于宋、元、明、清。2006年,国家将寒食清明文化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国务院又将其与端午节和中秋节共同确定为法定假日。

图片
万物洁清 春和景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属物候类节气。清明是清亮明净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清明,叁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意思是说清明农历三月间的节气。……万物到了此时,都以清新明洁的形象出现了,于是这个节气称为清明。


图片

清明时节的物候特征为:


初候,桐始华。

二候,田鼠化为鴽[rú]。

三候,虹始见。


“桐花开,清明到”,白桐树在清明时节枝叶繁茂;喜好阴凉的田鼠躲在河里不肯出来;雨后的天空中可以看到美丽的彩虹。此时,气温升高,草木现青,百花盛开,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图片

2015-4 二十四节气

(6-5)清明

设计者:刘金贵、王虎鸣

发行时间:2015年2月4日


此时,北方大部分地区摆脱寒冷,春播繁忙。“清明时节,麦长三节”,大面积播种和大规模植树造林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茶芽的萌动速度加快,各地开始做采摘准备。

图片

2019-4 中国植树节

设计者:宋鉴

发行日期:2019年3月12日


图片
天人合一 源远流长

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这与上巳节寒食节有着密切的关系。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又俗称为三月三、三月节、小清明等。该节日的时间经过变动,最初在汉代之前都被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因此被称为“上巳节”。到了魏晋时期,此节日被固定为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的重要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结伴到水边沐浴。魏晋之后,崇尚纵情山水,因此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唐代时,此节日更是将踏青作为主要习俗,上巳节宛如“春游节”


而说到寒食节,就不得不提到“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的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三餐不济,介子推不忍重耳挨饿,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重耳非常感激。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大肆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晋文公下令“焚山”,不料想,介子推和母亲竟被焚而死。文公后悔不已。为了悼念介子推,文公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并在此往后三日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寒食。于是,禁火和吃寒食成为寒食节的重要习俗。


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寒食、上巳逐渐融合,成为今天的清明节。

图片

2010-8 清明节

(3-2)踏青

设计者:刘赦、康凯

发行时间:2010年4月5日


图片
慎终追远 踏青出游

清明节凝结了中华祭祖敬先的文化精粹,是慎终追远的具体表现,也是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南宋理学大家朱熹还在其创作的《朱子家礼》中,专门对清明节的习俗和礼仪进行了简化规范。古时的清明节有一些富有时代特色的游戏、竞技内容,为节日点缀欢娱色彩,增添生活情趣。如荡秋千、蹴鞠、击鞠(打马球)、拔河、斗鸡等活动自唐代清明节起便十分盛行,上至皇室贵胄,下至民间百姓,都在节日里以此为戏,尽情欢乐。而清明扫墓、踏青、放风筝、插柳等习俗一直盛行至今。


图片

2010-8 清明节

(3-1)祭祖

设计者:刘赦、康凯

发行时间:2010年4月5日



图片
踏青

清明之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踏青的大好时光。人们纷纷走出居室,外出郊游,探寻春天的气息。清明踏青这一活动由来已久,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郊游、市集买卖的热闹情景。


图片

2004-26 清明上河图

设计者:王虎鸣

发行日期:2004年10月18日



图片
放风筝

清明时节风和日丽,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古时,放风筝不仅是锻炼身体、充满乐趣的游艺活动,还饱含着祛病除灾、祈求安康之意。在古人看来,放风筝可以带走晦气,消灾解难。许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灾祸疾病写在上面,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被风筝带走。


图片

T50 风筝

(4-1)雏燕

设计者:潘可明

发行时间:1980年5月10日



图片
插柳

清明节恰逢杨柳发芽抽绿,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古人认为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插柳、戴柳能起到祈福驱邪之效。人们踏青时折下几枝柳条,或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或插在自家的门楣、屋檐上。“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表明柳树生命力强大,插土即活,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正是植树的好时节,这一风俗一直至今。


图片

2010-8 清明节

(3-3)插柳

设计者:刘赦、康凯

发行时间:2010年4月5日


图片
缅怀先烈 砥砺前行

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在清明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无比怀念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巩固、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深切怀念为建立、捍卫、建设新中国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深切怀念近代以来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顽强奋斗的所有仁人志士。他们为祖国和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永垂史册!他们的崇高精神永远铭记在亿万人民心中!

图片

J21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逝世一周年

(6-1)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设计者:刘硕仁

发行日期:1977年9月9日


图片

J13 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家、杰出的战士

周恩来逝世一周年

(4-1)周恩来总理像

设计者:卢天骄

发行日期:1977年1月8日


图片

J96 刘少奇同志诞辰八十五周年

(4-1)刘少奇同志像

设计者:邓锡清

发行日期:1983年11月24日


图片

J19 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朱德同志逝世一周年

(4-1)朱德委员长像

设计者:任宇

发行日期:1977年7月6日


图片

1998-3 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

(6-1)邓小平同志像

设计者:邹建军

发行日期:1998年2月19日


图片

2000-12 陈云同志诞生九十五周年

(4-3)建国初期的陈云

设计者:王虎鸣

发行日期:2000年6月13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01-11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一)

(5-1)王烬美 (5-2)赵世炎 

(5-3)邓恩铭(5-4)蔡和森 

(5-5)何叔衡

设计者:王虎鸣

发行日期:2001年6月28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06-14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二)

(5-1)高君宇(5-2)王荷波

(5-3)苏兆征(5-4)彭湃

(5-5)邓中夏

设计者:钱中平

发行日期:2006年6月30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11-3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三)

(5-1)陈延年 (5-2)张太雷

(5-3)罗亦农(5-4)恽代英

(5-5)项 英

设计者:李晨

发行日期:2011年2月21日


       面向未来,我们唯有继承先烈遗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图片
节气诗歌
图片
图片

牧童遥指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有,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雨纷纷,

唐  杜牧

清明

图片

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此词上片是写人们在清明上已来湖边游春的情景,下片则是写他们日暮兴尽而归的路上景象。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



图片

《方寸天地—邮票上的中国世界遗产》2021版


4月4日,星期日,农历二月二十三,辛丑年壬辰月壬午日。

今天是传统节日清明节,也是清明节气。节气的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

本日的干支五行吉祥色是黑色和红色。

今日书法出自唐太宗《晋祠铭》。

二十四节气最完整、科学的记载出自《淮南子-天文训》。据传西汉淮南王刘安“好读书鼓琴”,博学多才,聚集门客在八公山上著成此书。清明节气的原地邮戳即取自安徽淮南八公山。



海报、图片编辑:郭志义

编撰:隗琳珏

编辑:周凯

《方寸天地》图文编辑:朱冠群、宋欣坤

排版:孙旗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2021-6《中国飞机(三)》特种邮票4月17日发行
下一篇:邮说文脉|清明神游上河图 方寸尽得丹青妙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