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追忆承德之旅

[日期:2006-11-29] 来源:中国邮史研究  作者:毕晓光 [字体: ]
    五年前,我们全家参加了一个旅行团,赴塞外名城承德两日游。前些天闲来无事,又将彼时所写游记翻出再读一遍,感觉其情其景仍历历在目,仿佛故地重游一般。

    8月4日 星期六
    早晨8点,载着旅行团成员的首汽公司的大客车,准时从朝南大街2号出发。车子离开市区后便驶上101国道,向目的地疾驰。
    走了一个多小时,车子在一处近山的路边停住,大家下来活动活动手脚,稍事休息。这时,我看见在远方的崇山峻岭间,筑有蜿蜒的长城。向路边摆修车摊的师傅打听,原来我们休息的地方,正是长城最著名的关隘之一——古北口。
    提起古北口,对集邮爱好者而言,用“地球人都知道”来形容,恐怕一点也不为过。1997年4月1日,邮电部发行的普29《万里长城(明)》(一)邮票,即是由杨文清、李德福设计的“古北口”。别看它票幅不大,可面值却是当时最常用的外埠平信邮资50分,正经风光了一阵子呢。
    古北口亦称虎北口,位于京冀交界处的北京市密云县。做为北京与东北之间往来的咽喉要道,其在古时关口长有45华里,壁立的两崖使路仅容一车通行。正因如此,这条险绝之道才成了兵家的必争之地。早在春秋战国时,燕国就曾在燕山之北始筑长城。唐于此设立了北口守提,金时曰留斡岭,为宗臣出使辽金的必经之路。据《金史》记载:“金泰和五年(1205)八月,筑北口、东陉二城”。金北口城是为防成吉思汗,筑在古北口潮河东岸的。当时,遗存于东山及南山山脊上的北齐长城,被利用起来做北口城的东、南城墙。新建的西、北城墙也都与北齐长城衔接在一起,使北口成为一座三面环山、一面临河的踞高凭险之城。
    明朝建都南京后,朱元璋为防范北逃的蒙元残余,在明洪武十一年(1378)派大将徐达,来此建造名为营城的古北口城。徐达把北口城原有的北齐长城用砖加厚做为北城墙,在南面的高山上又新筑了南城墙。而易守难攻的北口城,在当时仍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它与更高更险的营城共同利用了北齐长城,从而使新建的古北口城成为我国唯一一座“城上之城”。清朝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后,古北口又成为御路所必经,还为方便关内外的易货贸易,撤销了古已有之的关卡。今天,通过这里的京通铁路和京承公路,已将古北口这一古时的险关隘道,变成畅通无阻的坦途。
     古北口也是英雄的关隘。1933年3月10日—5月10日,中国军队在29军25师师长关麟征的指挥下,在此进行的长达61天的史称长城抗战的古北口战役,在东、西两个战场给来犯的日本侵略军予重大杀伤。战斗结束后,当地群众把牺牲的烈士们葬在了古北口长城脚下,供后人凭吊。
    我知道古北口设有一处邮政所,想利用这暂短的休息时间去盖一枚邮戳。问修车师傅去邮政所怎么走,人家说原来就在路边上,现在搬到村里去了,来回一趟要二十多分钟。不知休息时间有多长,怕耽误大家的行程,只得做罢。好在北京市邮票公司1998年10月9日启用的“古北口长城”风景日戳(图1)和“北京 密云 古北口”邮政日戳(图2),我此前已收集到了,没能亲往古北口邮政所加盖邮戳,也没留太多的遗憾。
    车子沿着101国道向东北方继续前行,两小时后到达承德,入住座落在南营子大街上的一家酒店。承德虽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旅游城市,但其历史却只有短短的300年。清朝初年,此地不过是仅有数十户人家的小村落而已,康熙四十二年(1703)后,随着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大规模兴建,大批外来劳力云集于此,使承德人口骤增,成为万户大镇。雍正元年(1723),清廷在此设热河厅,十一年(1733)又改承德州,承德之名即源于此。避暑山庄建成后,清帝每年几乎要有一半的时间来此居住,在避暑休息的同时也处理朝政,举行各种庆典活动。在此期间还要频繁地接见少数民族王公和外国使节,这样承德便成了仅次于北京的另一政治中心,称“塞外京都”。1928年,国民政府设热河省,承德为其省会。1956年热河省撤销后,承德划归河北省,为省辖市。
    用过午餐,导游带我们去游面积广达564万平方米的皇家御苑——避暑山庄。避暑山庄位于武烈河西岸,史称热河行宫,俗称承德离宫。康熙帝亲政后,开始解决满清入关后所面临的诸多棘手难题。他用政治手段缓解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后,立即以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于康熙二十年(1681)平定了历时八载的三藩之乱,稳定了西南边疆;康熙二十二年(1683)收复台湾,确保了国家的统一;此后又扑灭了准噶尔叛乱,并与俄罗斯签定《尼布楚条约》,使北部边疆的紧张局势得到缓和。正是在这样一种政治安定、经济复苏的大好形势下,康熙帝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以国家的政治、军事需要为牵引,在由京师至御用围场的800路途上,修建20座行宫,以加强“木兰秋狝”制度,进而达到巩固其统治的目的。热河行宫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座。
    避暑山庄的建造,是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挖湖造堤开始的,历时89年,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继得堂完工,才宣告结束。这座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其中苑景区又是由湖区、平原区和山区构成的。它集南秀北雄于一体,或依山为斋,或引水在亭,堪称中国园林之典范。特别是康熙、乾隆二帝亲题匾额并以诗咏的七十二景,更是把人文与自然景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座向人们充分展示中国古代璀璨文化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汇集清代各方艺术成就的瑰丽宝库。1961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向世人展现其迷人的风采,邮电部1991年8月10日发行了T164《承德避暑山庄》特种邮票,包括3枚邮票和1枚小型张,颇受集邮爱好者好评。
    从酒店到避暑山庄的正门丽正门不过几分钟的车程。一下车,看到在大门旁有一间门脸很小的邮政所,悬挂在门柱上的铭牌告诉我,它的名字就叫“避暑山庄邮政所”。喜出望外之余,趁导游购票的功夫儿,我赶忙进去。环顾四周,发现这间小小的邮政所尽管只能办理最普通的邮政业务,但柜台里摆放的与旅游有关的集邮品却是琳琅满目,有点让人眼花缭乱。经过仔细挑选,我只是购买了一套承德市集邮公司制作的邮戳纪念卡。这套卡共8枚,售价只有5角,现在看来真可谓物美价廉了。在每枚卡上均贴有一枚普18—1《煤炭》邮票,其上分别销1996年10月10日的“万壑松风”、“水心榭”、“金山”、“青枫绿屿”、“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乐寺”和“普宁寺”风景日戳(图3—10)。买完邮戳纪念卡,又请营业员在明信片销一枚该所的邮政日戳。待销好一看,虽然质量不错,可日期却是7月26日的(图11)。营业员解释说这个所的营业量实在是太少,平日里也就没有按时调换日期字钉。他表示要换上当天的字钉为我重销一枚,这时外面在招呼我集合,只得做罢。
    进入丽正门也就进了宫殿区中的正宫,“丽正”二字源出于《易·离卦》:“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正宫是康熙五十年(1711)至五十二年(1713)修建的,乾隆十九年(1754)时又重新修缮过。它利用了门、殿、房的分割,来保持宫殿建筑的法度,在有限的面积里,根据我国古代天子身居九重的传统,营造了九进院落,以显示皇权的至圣至尊。其位于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由南而北依次是丽正门、宫门、午门、谵泊敬诚、四知书屋、万岁照房、烟波致爽、云山胜地和岫云门。在又名阅射门的内午门上,悬有一面康熙五十年(1711)行宫建成时,康熙御笔云龙陟匾,上书四周有馏金铜龙环绕的“避暑山庄”四的大字。2001年12月18日发行的《承德避暑山庄》普通邮资信封,其邮资图即为这面云龙陟匾。
    正宫以一排19间的万岁照房为界,南为皇帝处理军机政务的前朝,北是皇帝和后妃们日常起居的后寝。它们的不同之处是前朝的台阶是用规整的条石砌成,而后寝则设有如意踏步或堆垒的山石,使庄严的正宫透露出些许的园林气息。俗称楠木殿的谵泊敬诚殿,是前朝的主体建筑,其功能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谵泊”二字源自《易经》:“不烦不扰,谵泊不失”,其大意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后寝最重要的建筑是烟波致爽,康熙称其“四围秀岭,十里澄湖,致有爽气”。因其西暖阁是清帝的寝室,所以又称“寝宫”。如果从政治的角度看,西暖阁可称得上是正宫里最重要的场所了。嘉庆二十五年(1820)和咸丰十一年(1861),嘉庆和咸丰两代清帝均病逝于西暖阁。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咸丰帝从圆明园逃至避暑山庄。战争失败后,他在西暖阁签批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不但丧失了大片的国土,还将我国进一步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咸丰帝病逝后,慈禧又于此策划了“辛酉政变”,实现了其名为垂帘听政的长达48年之久的实际统治,把中国一步步拖入泥淖和黑暗。
    新中国成立后,正宫被辟为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它的前身是1949年2月筹建的热河省古物保管所和1956年组建的河北省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这座兼有地方志博物馆性质的中国清代宫廷历史博物馆,珍藏、陈列有历代历史、民族、民俗和革命文物3万余件以及历史典籍、图书资料近3万册。在中轴线主体古建筑复原和配殿专题展览的原则指导下,除设计了8个史迹复原陈列外,还开辟了《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的由来及概况》、《清帝在避暑山庄的政治活动》《秋狝武备》、《八旗制度》、《承德碑刻》、《清代工艺品》、《宫廷戏曲艺术》和《宫廷陶瓷、髹漆、珐琅、玻璃、轿舆、挂屏、钟表、织绣、金银铜锡器和精木家俱》等项专题展览,真实地再现了清帝当年的塞外生活景象。
    出正宫北面的岫云门,去游T164(3—1)《万壑松风》邮票上的万壑松风景区。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的万壑松风地踞高岗、俯临湖水,是宫殿区最早兴建的的一组建筑。它座落在正宫的东北,由主殿万壑松风与五座附属的单体建筑以多变的游廊前后参差构成。在万壑松风殿的四周,原植有数百棵古松,每当清风徐来,松林就会发出阵阵雄浑澎湃的涛声,在其西北面又有数条峡谷,由此便有了万壑松风之名。康熙帝十分喜爱皇四子和硕雍亲王胤祯之第四子弘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夏天,当弘历在父母的带领下随康熙帝前往避暑山庄后,康熙帝便把平日用于处理朝政的侧堂万壑松风殿,赐给弘历居住,让弘历每天都生活在目光所及之膝下,其爱护之情确非寻常。弘历即位后不忘祖父的恩德,将万壑松风殿易名为纪恩堂。乾隆三十八年(1773),弘历有了重孙,他又想起了这段往事,提笔写下《避暑山庄纪恩堂记》,以缅怀康熙帝对自己的眷顾养育之恩。
    湖区是避暑山庄苑景区最重要的游览部分,其湖总称塞湖,包括康熙时期开挖的澄湖、如意湖、上湖和下湖以及乾隆时期新拓的镜湖、银湖、半月湖和内湖。在这大小不等的8个湖泊之间,堤、岛、桥处处相连,临水建筑、奇花异卉散置其间,山环水、水绕岛,既有南方园林的清秀,又具北方园林的雄浑。特别是移植于江南园林的诸多胜景佳境,更使山庄“来于天然,胜似江南”。
    我们从万壑松风景区向北,经卷阿胜境殿,顺湖区东线,很快就来到了T164(3—2)《水榭环碧》邮票上的位于下湖与银湖之间的水心榭。水心榭的原址是湖区界墙上的出水闸,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热河行宫扩建,又在其东新辟湖面,使水闸变为湖心,为此在水闸上修建了一座石桥,同时还在桥上建起三座亭榭。榭的中间是长方形重檐歇山卷棚顶建筑;南北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建筑,经康熙帝亲题,将这组建筑命名为“水心榭”。水心榭四周的湖面空间辽阔,碧波荡漾,此时正值盛夏,凭榭眺望湖水中绽放的荷花,呼吸着随微风飘来的缕缕幽香,仿佛身在仙境,让人流连忘返。
    湖区东线除水心榭和金山外,其余的建筑已不复存在,仅有尚好的遗址。导游没有带大家去金山,而是从水心榭一路北行,上了处在澄湖与上、下湖环抱中的月色江声岛。月色江声的意境,取自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在岛之西南建有供清帝读书、休息和垂钓的四进四合院式院落,其中的第一重门殿为康熙帝题名的“月色江声”。它与游廊的柱子都呈略微的倾斜状,这种建筑形式虽然在宋以前的园林中比较常见,但在清代建筑中却仅此一处。岛的西南角有一四柱卷棚歇山顶的方亭,名冷香亭。在临亭的湖水中种植着从敖汉移来的荷花,因其深秋不败,还被风流才子纪晓岚写到《阅微草堂笔记》中:“莲以夏开,唯避暑山庄之莲,至秋乃开,较长城以内迟一月有余。然花虽晚开,亦复晚谢,至九月初旬,翠盖红衣,宛如尚在苑中,可与晚菊、寒梅竟比风韵”。
    出月色江声岛拐上湖区的中线,经仿杭州西湖苏堤修建的芝径云堤,过环碧岛,前面即是湖区中最大的岛屿——如意洲。如意洲因南小北大中间细,形似如意而得名,T164M《澄湖叠翠 无暑清凉》小型张表现的便是这里的迷人风光。澄湖是避暑山庄湖区中最大、最深的湖,它与金山互为借景,形成了绝佳的山环水抱的园林效果。如意洲原是康熙帝在山庄初建时,处理朝政和居住的地方,其上的主体建筑是一座有着明显中轴线的宫殿。正宫落成后,如意洲就成了清帝们闲暇时分吟诗作赋、静养和观赏湖光山色的绝佳之地。
    如意洲是中国皇家园林的精典之作,其上所建殿堂、寺庙和庭院既有变化又有联系,在康乾所题七十二景中,如意洲占有其中的十二景。无暑清凉是宫殿的御座正门,大意是无盛夏的炎热之感,只有初秋的清凉。关于无暑清凉,还有这样一个典故,说在五代十国时,有一年的夏天特别热,庄王便派人四处建避暑之楼。他身边的一位大臣劝道:“您如果能想到创业的艰难,自然会暑去凉来”。庄王闻之,立刻停止了这些劳民伤财的工程。康熙帝题无暑清凉,也是心静自然凉的意思。这在他当年的诗句“三庚退清风至,九夏迎凉称物芳”中,体现的也很充分。
    而后的延熏山馆原是康熙帝接见少数民族首领和处理朝政的主殿,因殿前曾遍植花草,香飘阵阵而被题名延熏山馆。它的左邻是一座用长廊连接曲尺形的二层卷棚单檐楼,楼前是单檐敞开式的小戏台“浮片玉”。这座帝后们平日里看戏的戏楼,因远眺之好似蓝天上的一朵白云,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一片云。在宫殿轴线的后部,是又名乐寿堂的主殿水芳岩秀。此殿正处在热河泉的下方,康熙帝说它水清则芳,山静则秀,故题名之。在如意洲的西北,有一座访苏州沧浪亭修建的园中之园——沧浪屿,园名源自《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沧浪屿假山嶙峋耸峙,亭阁幽雅素淡,红鲤漫游于睡莲菱叶间,颇有江南水乡之韵。
    在如意洲之北旧称千林岛的青莲岛上,有一座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的面阔五间的卷棚歇山周围廊单檐重层楼——烟雨楼。乾隆帝在南巡时,见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景色秀丽,便命人摹其图仿建在避暑山庄。烟雨楼是澄湖的视高点,每当夏秋烟雨弥漫之际,在楼上依栏望远,犹如置身于山水画卷中一般,其中的情趣,只有亲临其境才能感觉到。
    离开如意洲,沿澄湖西岸经水流云再、濠濮间想、莺啭乔木和甫田丛樾,穿过平原区的万树园,出山砖北门,半天的避暑山庄游便告结束。在乘车返回的途中,我在丽正门提前下车,顺着南营子大街向北走,去寻来时在路边发现的两处邮局。功夫儿不负有心人,这两处邮局都让我毫不费力地找到了,分别求得“河北 承德 火神庙”和“河北 承德 南营子”邮政日戳(图12、13),用其记录下我今天的行程。
    用毕晚餐已是华灯初上,酒店前的街道成了人声鼎沸的小商品市场。漫步其间发现凡是出售旅游纪念品的摊位,都在经营袁大头。询问其出处,无不答曰:家里旧时留下的。以承德当年的经济发展水平,恐怕不会家家都富的存一批袁大头留着玩。这么一想,对它也就没了兴趣,还是弄两斤蘑菇带回去吧。
    
    8月5日 星期日
    按计划,今天去参观外八庙中的普宁寺和普陀宗乘之庙。
    避暑山庄周围的寺庙,是清王朝为团结蒙、藏民族,进而加强北部边防,于“康乾盛世”时修建的。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开始,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完工,历时67年,兴建起规模庞大的集汉、满、蒙、藏等民族建筑艺术、宗教艺术之大成的寺庙群,数量有十二座之多。这些金碧辉煌、气势磅礴的寺庙,如众星捧月般地环列在避暑山庄的东部和北部,成为清前期多民族国家团结统一的历史见证。在这十二座寺庙中有八座住有喇嘛,归北京理藩院喇嘛印务处管辖,因其在京师设有名为“下处”的办事机构并地处塞外,所以统称其为“口外八处”或“外八庙”。
    早餐后,我们一行乘车前往位居十二座寺庙中间的普宁寺。建于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的普宁寺,位于避暑山庄东北武烈河畔,是外八庙中保存最完整、国家最早拨款维修的古建筑,1961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乾隆十年(1745),准噶尔内部因首领噶尔丹策凌的死而发生内讧。早有消灭其割据势力的乾隆帝,遂于乾隆二十年(1755)任命班弟为定北将军,挺进西北。清军在厄鲁特蒙古各部的支持下,经过著名的格登山大战,取得了平定西北的胜利。得意至极的乾隆帝在北京紫禁城的午门受献俘礼之后,又在避暑山庄大宴厄鲁特蒙古各部的上层贵族,封其以汗王、贝勒、贝子等爵位。为纪其盛,乾隆帝决定尊重蒙古民族信奉藏传佛教的传统,仿效康熙帝解决喀尔咯蒙古后,在多伦诺尔修建“汇宗寺”,“以一众志”的先例,取人民“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之意,于乾隆二十年(1755)开始仿西藏桑耶庙兴建普宁寺。
不一会儿,车子就驶抵普宁寺。让我高兴的是在普宁寺的山门旁,也开有一间小小的邮政所,而且名字也取自景点名,叫做普宁寺邮政所。俗话说来的早不如赶的巧,就在我发现它的时候,营业员也是刚刚打开门锁,进握准备工作。当她看见几乎是与她同时进来的第一位顾客,便热情地向我打着招呼,询问办理什么业务。我照例是请她在明信片上盖戳啦,随着她熟练的销戳动作,我马上得到了一枚清晰的“河北 承德 普宁寺”邮政日戳(图14),然后心满意足地去参观。
    普宁寺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它的平面设计非常严谨,主体建筑全部座落在长25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大雄宝殿为界,包括寺前广场、山门、碑亭、钟鼓楼、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及配殿的南半部,是汉族“伽蓝七堂”式的寺庙布局,其建筑物的屋顶均为黄琉璃瓦绿剪边。在面阔进深各三间的碑亭里,立有三通方柱形的石碑,其南、北、东、西四面分别是用满、汉、蒙、藏文字镌刻的碑文。正中所立石碑是说明兴建普宁寺政治、宗教原因的《普宁寺碑》;东侧《平定准噶尔勒名伊犁之碑》,叙述了清政府平定达瓦齐叛乱的经过和意义;西侧《平定准噶尔后勒名伊犁之碑》,则记述了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的情况。后两座石碑的碑文,都是乾隆帝亲撰的,将它们立在普宁寺的碑亭里,反映了各民族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不朽业绩。
    普宁寺的北半部,是以大乘之阁为中心的藏式建筑群,因阁中矗立有世界上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故又称普宁寺为大佛寺。大乘的梵语音译是“摩诃衍那”,摩诃是大义;衍那为乘载或道路。合起来便是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到菩提涅槃之彼岸的意思。
    又名三洋楼的大乘之阁是仿西藏桑耶庙的乌策大殿修建的,但仿中有创。它高30.40米,依山就势雄踞在9米高的青石须弥座台基上,南面六层檐寓意为佛教的空,对称“六合”;东西两侧出檐五层,佛教意为“五大”;北面四层檐,佛教意为“四曼”。大乘之阁是沿袭我国传统的木构建筑之法式制度而建的,下设抱厦,其前后檐下]安装有汉式三角六椀菱花窗,而在东西两侧下檐的石墙上,则饰有藏式盲窗。大乘之阁在三层以上逐层向上收进,其特别之处是在第五层四角各置一座小方亭,中间再起一层用大方亭压顶,覆以攒尖瓦顶,形成五顶式四角攒尖的楼阁建筑。这种既美观又牢固的建筑手法,在国内的楼阁中仅见此例,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对于大乘之阁,想必广大的集邮爱好者已从1998年8月20日中德联合发行的1998—19—2《承德普宁寺》邮票中,一睹其雄姿了。
    大乘之阁内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重达110吨,有23.511米高,是用120方的松、柏、榆、椴和杉木制成的。这座比例匀称、大而不笨、高而不拙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头戴宝冠、身披璎珞、绀发下垂、额宽鼻端、三目含慈、双眉阔大,其面目慈祥安和、神采奕奕,是我国塑像艺术中难得的佳作。菩萨面部的三只眼,表示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42只手臂除中间两手合掌外,左右各有20只手,手中各有一眼,每一只手和一只眼各代表25种因果报应。因25乘40等于1000,便成了千手千眼,其含意是观世音手多眼多智慧多,神通广大,有求必应。在大乘之阁内各层的金柱上,均悬有乾隆帝的御笔对联,虽竭力地深思苦想,怎奈才疏学浅,终不能解其意,只好做罢,留待将来有机会再来承德时去重新品味吧。
    从普宁寺出来,我们又驶向下一目的地——位于狮子沟北坡的,在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普陀宗乘之庙。普陀宗乘之庙的建立,是清王朝尊崇藏传佛教,团结西藏政教领袖的物证。它与避暑山庄周围的寺庙一样,也是清王朝处理边疆少数民族事物的重要活动场所。乾隆帝曾表示:“兴黄教,即以安诸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
    乾隆三十五年(1770),适逢乾隆帝六十寿辰;乾隆三十六年(1771),又是他的母亲、皇太后八十寿辰。乾隆帝便依据康熙帝六十寿辰建溥仁寺之事,借内外蒙古、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的少数民族王公首领来承德祝寿的机会,下令从乾隆三十二年(1767)开始,仿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权力的中心和宗教圣地布达拉宫,在承德兴建普陀宗乘之庙,于四年后的乾隆三十六年(1771)竣工。因普陀宗乘之庙意为藏传佛教的中心布达拉宫,所以又称其为小布达拉宫。与普宁寺一样,普陀宗乘之庙也是在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并于1994年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气势宏伟,集汉、藏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普陀宗乘之庙坐北朝南,不论建筑形式还是布局特点,均是按照布达拉宫来设计、建造的,但它又不拘泥于此,而是仿中带创。象普陀宗乘之庙的主体建筑是位居在山巅之上的,为弥补自然地形的不足,便修筑了数十座参差不齐、形体各异的藏式平顶碉房等群体或单体建筑,并在其间点缀上繁茂的青松,使之与远山、近水及园林风景溶为一体。远眺之,让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
    普陀宗乘之庙在建设时,利用山势自南而北层层升高,散置其间的精美建筑呈纵深式自由布局,虽无明显的轴线却极富变化。整座寺庙按建筑布局可划分为前后两部分。其中前部依次为山门、御碑亭、五塔门和琉璃牌坊等,也包括散置在中间御路两侧的藏式碉房、台塔和殿堂。普陀宗乘之庙的碑亭是汉式建筑清代宫式做法,为三开间正方形重檐歇山琉璃瓦顶,其内并排置乾隆帝书就的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的三通巨碑。中是记述此庙兴建背景的《普陀宗乘之庙碑记》;东西两通则为《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和《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就在普陀宗乘之庙竣工之际,由伏尔加河流域返回祖国的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等,也随各少数民族首领到承德觐见乾隆帝。为纪念当时举国统一的兴旺局面,乾隆帝亲书碑文,记述了土尔扈特部以10万人的生命为代价,逃离沙俄魔爪重返祖国的壮举及清政府优抚安置土尔扈特部的史实。认真赏之,不免心潮澎湃,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和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见证,不但今天,就是在将来,也要好生保护才是。
    普陀宗乘之庙的后部,是依天然之地形的主体建筑大红台。大红台的意匠设计独到而珍贵,它将规模不同的几组建筑连成一体,使整体造型呈现出单体汉式建筑融汇在藏式群体建筑中的特点。七层25米高的大红台座落在17米高的白台上,白台的下部是花岗岩条石砌筑的,上部糙砌的砖墙表面设有三层梯形红盲窗。大红台下阔59米,上宽58米,形成明显的收分。在它的迎面中央嵌安着六层佛龛,龛内供奉着红绿相间的无量寿佛,寓意为乾隆帝六十寿辰祝贺。
    大红台的内部是由三组不同类型的建筑组合成的:一是三层四面的群楼;二是位于中央的主题建筑万法归一殿;三是建于群楼顶部的亭殿。
    东群楼是收藏经文之处,西群楼是佛居圣地,南群楼是传授密法的道场,北群楼是阿弥陀佛所居之圣地。在群楼的中央,是面阔进深各七间的重檐攒尖鎏金瓦顶的万法归一殿,这里是举行重大宗教仪式和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普陀宗乘之庙是乾隆帝敕建的庙宇,工程费用全部由国库支付,光是万法归一、慈航普渡和权衡三界三大殿殿顶的鎏金铜瓦,就用去上等金叶15000多两,红铜20多万斤。1929年11月,瑞典探险家斯文·海丁来到热河,当即被誉为“中国建筑史上一颗瑰丽的明珠”,“具有高超艺术的杰作”的万法归一殿所吸引。他以修复北京雍和宫做筹码,准备将此殿拆运海外。在如意算盘落空后,他又请中国建筑师和工匠依其样式进行复制,复制品在美国的世界博览会上一亮相,立刻引起巨大的轰动。
    位于大红台群楼平台西北端最高处的慈航普渡,是一座铜鎏金鱼鳞瓦覆顶的六角亭。慈航普渡意为佛慈愿如船,普渡众生脱离苦海。在白台南端的突出部,有一藏式平顶碉房式建筑,这就是文殊圣境殿。紧邻大红台的东侧,有一高大的白台即御座楼,它是仿西藏布达拉宫红宫东侧德阳厦建造的,其高台上是坐北面南、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的洛伽圣境。而在御座楼平台的东北端,则是名叫权衡三界的重檐八角亭。在大红台的西侧是千佛阁,乾隆帝六十寿辰时,曾在普陀宗乘之庙举行盛大的祈福法会,蒙古48家王公贵族进奉了千尊铜鎏金无量寿佛,因将其置于此阁故称千佛阁。只是经过二百多年的沧桑巨变,如今仅存20余尊了。
    游完普陀宗乘之庙已是正午时分,大家集合起来乘车回酒店退房、用餐,然后踏上回京的归途。两日的承德之游虽然很圆满,却不尽兴。究其原因,只有一个:时间实在是太短了。好在承德距北京不远,在交通发达的今天往来还是非常方便的。承德,我以后会再来的。那时,一定要多住几天,不留遗憾地游遍承德的山山水水,收集多多的承德邮戳。
    
(图略,详见《中国邮史研究》)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著录作品成“香饽饽”
下一篇:命运不定的《千岛湖风光》邮票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