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章炜 文章来源:中国邮政报 更新时间:2008-7-24 8:05:47
车燕明,原是北京市学院路邮电局营业员。2007年4月,她被选拔到奥运会的核心工作区——奥运大厦邮电所工作。一年多来,车燕明经历了许多难以忘怀的事情,也有许多值得留恋的瞬间。以下,是她为我们讲述的三个小故事。 邮电所与名人 一天中午,邮电所的业务不是很忙。突然,同事刘蕊用胳膊杵了我一下:“快看,邓亚萍!”我抬头一看,只见邓亚萍已走进了邮电所。这个我平时只能在电视荧屏上看到的体育明星,此时居然离我这么近。邓亚萍很随和,她一边小心地翻看着邮品,一边说:“有什么好的邮册,向我推荐推荐。”我们向她介绍了几种邮品,并和她聊了起来。知道她到过很多国家,我问:“你是不是有很多各国的纪念邮票呀?”她点点头说:“我很喜欢收集邮品,因为我的好朋友萨马兰奇先生也是个集邮迷。每当我去看望他,都会给他带去集邮册、纪念封什么的,他都会非常高兴。”在我们的推荐下,邓亚萍选了几种邮品。临走时,我们请她签名,她爽快地答应了。随后,她笑着挥手说:“我会经常来的,再见。” 此后,邓亚萍几乎隔几天就会来到邮电所,买她喜欢的邮品,每次来她都会和我们聊上一会儿。随着奥运会的临近,邓亚萍越来越忙,来邮电所的次数也少了。后来,她索性委托我们,只要有新的、有收藏价值的邮品,一定要给她留着。所以,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将攒好的邮品给她送去。 一年多来,有很多名人光顾过我们这里,有著名主持人周涛、国际影星成龙、篮球巨人姚明、国际象棋冠军谢军……连我自己也数不清,记不清了。看到他们兴致勃勃地选邮品,看到他们满意地离开,我们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漂亮邮票先生” “漂亮邮票先生”是外国人。提起他,我和同事就忍不住想笑。他第一次走进邮电所时,就用不太流利的中国话问:“有没有漂亮的邮票?”我们忙向他展示了一本本精美邮票册,但他却频频摇头。再一问才知道,他所说的漂亮邮票是能寄信的纪念邮票,因为他在国外有很多喜欢集邮的朋友。当得知只有几种普通邮票可以寄信使用,而他喜欢的“漂亮邮票”都只是放在专题邮册中不能零卖时,他失望地走了。 望着他的背影,我们把他的愿望记在了心里。从那天起,我们就开始到处搜集稍微有点残缺,但是对寄信并无影响的“漂亮邮票”。有一天,这位先生再次走进邮电所时,我们打开柜子,将细心搜集到的“漂亮邮票”展现在他的眼前。他惊讶、兴奋,许久没有说出话来…… 他的感动使我们很欣慰。从此,我们就一直帮他搜集着“漂亮邮票”,而这位先生也开始三天两头光顾邮电所,每次来第一句话就是:“有没有‘漂亮邮票’?”所以,我和同事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漂亮邮票先生”。 其实,像“漂亮邮票先生”一样,每天都会有很多在奥运大厦工作的外国朋友来到邮电所,这其中有奥委会的官员、也有奥组委的工作人员,他们购邮品、买邮票或是给远隔万里的亲人们寄发邮件。在这里,我们用同样热情周到的服务,使他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奥运式服务 记得支局领导有一次问我:“你说说,什么是奥运式服务?”当时我脱口而出:“更快、更高、更强。就是用最快捷的服务效率,最优质的服务标准,最好的综合素质为客户服务。”一年多的实践告诉我,“奥运式服务”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就要付出汗水和努力。 每到特殊的日子,邮电所就格外繁忙,比如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火炬开始传递日等。在这种日子里,往外邮寄首日封、纪念封、信件的客户都会特别多,大家都想用日戳留下这宝贵的瞬间。我的同事刘硕,平常一天开一次箱就可以取完信件,而在这样的日子就要取四五次。刘硕一边搬运着信件,一边笑着说:“你们看,我像不像‘小蚂蚁搬家’。” 在这种日子寄出的大都是挂号信,这就需要往微机里录入。记得有一次,挂号信特别多,我们4个人在邮电所里录入,到晚上下班时还没有录完。为了满足客户想加盖当天日戳的需求,我们回到局里,接着和局里的人一起录入。不知不觉,录完最后一封信时已经晚上近10点了。那天我们真是很累,不过,能为大厦里的每一个人直接提供服务,我们更多的是高兴。 为了解决购买邮品排长队的问题,邮局还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发了一套邮票预订系统,大厦内的客户可以登录到这一界面,查看最新的邮票信息,并可凭借工作卡上的真实姓名,留下联系电话,进行邮品的预订。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不定期地调出客户预订信息,及时通知客户来取。这种方法受到了大厦管理部门和客户的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