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年册行情能否如期而至?(张健初)

[日期:2007-11-10] 来源:大江南收藏   作者:张健初 [字体: ]

  转眼又到,“立冬”季节,按惯例,应是一年一度的年票行情启动之时,但从目前现状看,市场似乎热度不高。不仅如此,大多参与者都处在温水煮青蛙的环境之中,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在这进退两难中,一步步又落入“深套”的陷阱。   

 

年册行情的性质,归类于礼品行情,它与因收藏因投资带来的行情,有本质的区别。邮票年册作为礼品,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时尚,现已形成相当规模。近些年礼品市场主流品种变化很大,但邮票年册始终在其中占的分量很重,并有逐步扩大趋势。为争夺市场,各地集邮公司广开思路,各显其能,年册制作由过去单一化、低档化,向“个性化”、“精装”、“豪华”等多种形式发展。正因为如此,本来单一的年票需求,渐渐演变为向早中期高档邮票发展的趋势。T46“庚申猴”从1400元一路狂升至现在的3150元,就是典型的年册行情的标志。编号邮票、“齐白石”、“荷花”、“仕女图”等小型张,市场价格逐步走高,依靠的也是年册行情的拉抬。每年“立冬”前后,市场依托年册行情走暖,近年来已经形成惯例。   

 

但从9月和10月的情况看,年册行情能否如期出现,实在让参与各方不敢乐观。为什么?本来应该是金色秋季行情的邮市,这两个月,无论是炒作品种,还是早中期邮票,都无一例外呈单边下跌的趋势,而且有些品种的跌幅还相当惊人。其中新问世的两款邮品——“香港回归”联发张和“六邮”双连张,9月初的价格分别为36元和50元,60天过去,现在两款品种的价格已经跌落到23元和37元,跌幅分别为36.11%26%;市场公认的强势品种“会徽”和“吉祥物”小版,也由9月初的106元和137元,滑落至10月末的87元和106元,跌幅也达到17.92%22.62%。如果歇夏期参与其中等待收获,那么严峻的现实是,不仅没有得到收获,反而深套其中。进入11月,邮市的这种弱势,依旧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年末还有没有年册行情出现?回答自然是肯定的。虽然其底气相比前两年要弱许多,但其态度没有任何变化。   

 

原因之一:一年一度的年册行情,它是游离于市场行情之外的独立行情,制作邮品的需求,配制年册的需求,以及单一作为礼品的需求,在元旦和春节之前,必然要显现出来。邮票市场处于行情高端或末梢,对于年册行情的需求,只是价格高低而已,不会改变它吸纳货源的根本。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年册行情需求只会推动相关品种价格上浮,如2007年邮票,如相关专题邮票,如早中期精品邮票,等等。而对于更多边缘化邮品,则不会因其波动而波动。也就是说,年册行情带来的大片联动效应,在2007年,恐怕我们无法实现。对年册行情指望过高的参与者,在这一点上,可能要换一个思路,采取相应对策。   

 

原因之二:近一段时间,股市表现相当一般,大象独舞的“一九”现象或“二八”现象,越来越突出。大多中小散户,都是赚了指数赔了钱,且有越套越深的可能。我们不说邮股两市有跷跷板效应,但逐利资金是认钱不认人的,它们只会向价值洼地流动。相比之下,邮市调整更早更充分一些,调整的幅度平均在20%左右。有涨就有跌,有起就有伏,反之也亦然。由于邮市早于股市调整,现阶段就有向上突破的潜力,只要向上,就有获得的机会,而只要有获得的机会,势利的资金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虽如此,也有另外的可能,资金短期内患有恐高症,参与愿望稀薄。资金不进场,邮市便无法从股市疲软中获得机会。   

 

正因为如此,对于一年一度的年册行情,我们只能被动期望,被动等待。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金价创新高成交渐活跃(小光)
下一篇:特种邮资片能否“昨日重现”(蔡敏琦)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