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把由黄金、白银、铂、把等贵金属材料所铸造的国家法定货币,称之为“贵金属币”,其中黄金排在第一。历史上黄金就是价值很高的金属,它耐磨、耐腐蚀、长久保持鲜亮。无疑,在6月推出的“2008北京奥运②”金银币中,最为欣赏的,是两款1/3盎司金币。欣赏这两款金币的亮点,不在于它的材质,而在于它以传统文化为中心的理念,更符合“北京奥运”金银纪念币设计的民族化方向。
两款金币的正面图案,分内外3个层次,两个表现区,其中外环采用喷砂和反喷砂制作工艺,庄重大度地突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和“2008”年号。内环又分里外两层,其中最出彩的外层部分,为两条相互盘绕且有意识无意识构成传统祥云纹饰的浮雕对龙。龙是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图腾形象,它表露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传统纹饰以“祥云”为形,表达的是民间吉庆色彩的“祥和安宁”寓意。两者相融,喻意高贵、吉祥,喻意幸福、喜庆。金币以橙橙之色,铮铮之重,从民族文化角度,将内环“会徽”衬托出来,使其更具有感染力和冲击力。
两款1/3盎司金币的设计,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表达人和动物筋肉效能的“力”字。这个“力”,源自传统体育文化,它类似于儒道释,有其基于人性论的对人的终极关怀。这也恰恰是中国传统体育与外国各类技击形式的区别所在。这一点,“游泳”金币背图表现得特别充分。它的设计创意,取自1400年前隋代壁画,泳者正以他随意而自由的方式,由高处纵身人水。纵身,是“力”向天的飞跃;人水,是“力”与水的相撞。而在这一瞬间,两条向上游动的鱼,正翘首相盼,逆水而迎。设计者采用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技巧,藏巧于拙,表达出更深的设计理念——人与自然与世界与动物的大共融、大和谐。而这种和谐,又与画面右侧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字样以及游泳项目标志相对应。于是,传统之“力”与现代之“力”,就有了一种传承,一种延续,一种发展。
中国传统之“力”,不单纯是一种技击技能,而是一个复杂的、不断融合的、发展的有机体。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华体育也就无“体”无“育”。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运动本身,在它身上,还承载有先祖更多强身保国的远大理想。欣赏金币“举重”的背图,我们更能强烈感受这一点。画面主图,是明代民间石锁玩家的线描人物壮士形象造型。重约百余斤的石锁,在壮士的掌中,上如风,下如燕,玩耍自如。金币的镜面与喷沙面,如阴阳相隔,对应于右侧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举重项目标志。其实两者是时代的呼应,也是时代的承接。与“游泳”一样,金币“举重”的设计特点,就是用夸张的“拙”,来表现原始的“力”,看举者,身材阔而壮,肌肉雄健有力,大喝一声,地动山摇,完全是民间壮汉的英豪气概。而其气势,其神韵,万变不离其宗.最终又通通归于“力”字上来。
两款1/3盎司金币背图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它整体构图的“瓦当”形式。本是用于椽头起遮雨作用的建筑构件,在先祖手下,集绘画、浮雕、书法等诸多门类艺术于一身,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一绝。金银币设计中采用这种构图,还是首次看到,这种方法既大胆又出新,确实让人眼前一亮。“瓦当”构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正符合发行方提出的“北京奥运”纪念金银币设计纪念性、纪实性、关联性、历史性相融合的要求。看整体效果,“游泳”与“举重”金币币面的主体人物,与瓦当边缘相融相交,结合为完美一体,拙扑中透着灵动,厚重中透着精巧。币面上立体饱满的人或物的浮雕造型,与平面浅平图案重叠互映,也使币面生动而活泼。
用民族的形式,表现现代奥林匹克这个大主题,是纵向历史坐标与横向体育理念的撞击点,没有一定的专业水平,没有一定的创新理念,没有一定的超前眼光,是很难达到这一点的。也正因为如此,“2008北京奥运②”中的两款1/3盎司金币,格外得到集藏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