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人物邮票何以成香饽饽(俞敏)

[日期:2007-11-07] 来源:上海金融报   作者:俞敏 [字体: ]
  说起人物纪念邮票,可能在投资者的心目中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以往人物票是被市场冷落的“弃儿”,其价格往往在年册中忽略不计。但是,近一年来,人物票似乎成了“香饽饽”,从几年前的“乌兰夫”到刚面世的“杨尚昆”,都达到了面值数倍的价位,让人大呼意外。

  人物票从冷门变为“香饽饽”本应是一件好事。对投资者而言,为自己的投资多了一个选择;对人物票本身而言,也能改善自己在集邮爱好者和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对于邮政而言,又能寻找到一个利润的增长点。

  但是,细细分析下来,我们却又充满疑惑,为什么在选题、风格、设计等方面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人物票的市场价格却出现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难道是发行量大幅下降?显然不是。难道是这些人物票的需求量非常旺盛?好像也不是。邮政部门再三表明,新邮都要在邮政窗口敞开供应。即使需求旺盛,至少在发行期之内,邮政部门应当有能力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

  排除了种种理由之后,惟一的答案就是人物票的发售量受到了人为的控制。前些年,人物邮票的价格打折严重,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名人形象的贬损。因此,如果以此来严格控制人物邮票的发售量,其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既然要充分满足市场的需求,那就理应在发售期内敞开供应。实际上,按照客观需求,充分敞开供应,才能保证邮品的价值。以往人物票备受冷落,并不是因为对它们没有需求,而是供应量远远超过了需求量。这种供需关系的失衡显然是人为造成的。

  笔者相信,只要能够保持供需的相对平衡,人物票的价格就不可能出现以往严重打折的情况。现在,对这样的便利条件不好好利用,却用人为控制的方法来保证所谓的人物票形象,这既与市场规律相背离,又带来了一些严重的负面效应。大家可以注意到,通过人为控制,人物形象是得到了保证,但价格也涨得非常厉害。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人物票在邮政窗口难以平价购买,集邮爱好者需要的话,就不得不到邮市中以高于面值数倍的价格购买,这显然是助长了新邮炒作之风。长此以往,人物票的形象就真的能得到保证了吗?恐怕结果恰恰是相反的。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卡市上涨有意义(中国集邮报)
下一篇:邮市“跌跌”不休(宝木)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