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指桃树,也称桃果(俗称桃子),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桃树的花,一般呈粉红色,俗称桃红色,桃花盛开时极其妖艳灿烂,为人们所喜爱。故桃花自古以来就是诗人和画家咏赞和描绘的对象,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桃文化。
《诗经·周南·桃夭》篇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用桃花盛开作比喻,来赞美男女新人年少俊美,爱情美满。1985年,我国台湾省邮政部门发行《诗经》邮票,第一枚《桃夭》的画面上即印有此诗,使邮票诗情画意,十分和谐,令人喜爱。
唐代诗人崔护有一首《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人根据此诗演绎出一个青年诗人崔护与城南少女的爱情故事,并配上画图。
清人有首《杭州半山看霞》的七绝诗:“山光焰焰映明霞,燕子低飞掠酒家。红影到溪流不去,始知春水恋桃花。”诗人巧妙地将桃花与春水比作一对恋人,桃花临溪顾盼,流水戏弄花影,显得风情万种。
清初孔尚任的《桃花扇》,以爱化血、血化桃花的爱情传奇故事让世人传颂至今。
《双玉读曲》小型张(T69M),是依据《红楼梦》第23回设计的,背景那盛开的桃花几乎铺满画面,用以表现宝玉和黛玉情窦初开、爱河将涉的意境,在这里,桃花是美和爱的象征。 而《聊斋志异》中的《偷桃》(2001-7-4),则是以描述300多年前我国魔术师的“偷桃”魔术,来反映旧时代魔术师的艰辛生活。
解放后,人们还喜欢用桃花来代表革命烈士的鲜血。例如,上海龙华是产桃的胜地,解放后建了烈士陵园。因为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曾在此杀害革命先烈8000多人,至今那里还留着“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般红”的题壁,近人还有“龙华桃花带血红”的诗句,使人一见桃花就想起用鲜血缔造新中国的烈士们,也想起自己的责任。
桃花的欣赏价值很高,人们常常成片种植,构成诸如桃花坞、桃花岛、桃花源、桃花谷、桃花山、桃花峰、桃花溪、桃花洞等奇妙景观,花开之际,“凝霞满林,红雨塞途”,令人陶醉。我国许多地名也常冠以桃花之名。
苏州桃花坞因木版年画(2004-2)而闻名海内外,也是赏桃花的好去处;脍炙人口的是具有神奇色彩的桃花岛和桃花源。桃花岛位于舟山群岛东南部,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描绘的神奇小岛就是这个桃花岛。岛上碧海金沙,奇峰灵石,陡崖峭壁,林木葱郁,还遗留有多处武侠胜迹,如掸指峰、神雕石、试剑亭等。三年前,金庸先生还为正在兴建中的“金庸武侠文化村”题写“碧海金沙桃花岛”七个大字。
晋代大文学家陶渊明(1994-9-1),在他的《桃花源记》中想象出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世界,又称世外桃源。现在湖南省境内的桃源县,据说是当年《桃花源记》中所描写过的地方。毛泽东在《七律·登庐山》诗中,则用“桃花源里可耕田”来赞美新中国。
桃花的花色如霞,观赏价值颇高,使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因此在新中国发行的邮品上频频亮相。
1978年发行的《公路拱桥》(T31-3)、1982年发行的《益鸟》(T79-4),图上有美丽妖艳的桃花;在《桃园三结义》(T131-1)画面上方绘了两枝盛开的桃花托着一轮红日,但桃花在这里被赋予同生死、共患难的象征。
1986年9月10日,我国发行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纪念邮(J131),主图上是一束奉献给人民教师的鲜花,邮票设计者没点明是桃花,而是留有余味。但人们常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教师培养人才之多,白居易就有“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的诗句。
“夭夭灼灼花盈树,棵棵株株果压枝”。桃树不但开花,还能结果,成熟的桃子味道鲜美,被称为水果中的仙果,故又有仙桃之称。
用桃象征长寿,源于古代神话传说:西王母曾经用玉盘盛着仙桃送给汉武帝,说这种桃子要3000年才能结一次果子,吃了能使人长生不老,因此在古代民间就常用桃子作为祝寿的礼物,一直流传至今。我国1979年发行的特种邮票《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第三枚《蟠桃园》和澳门特区2000年发行的《猴王尝仙桃》,均取材于小说《西游记》第五回中的“乱蟠桃”——这金猴悟空听说此桃子是瑶池王母精心栽培、吃了能长生不老的仙桃,于是,潜人园来,吃了个够。
因桃象征长寿,故又称寿桃。《齐白石作品选》中的《桃》(T44-16)和吴昌硕作品选中的《双桃》(T98-2)等,就是寿桃。有画家在画上的题诗为证:“琼玉山桃大如斗,仙人摘之以酿酒。一食所得千万寿,朱颜气如十八九。”诗画相谐,意趣横生。
由于猴子极具灵性,又喜欢吃桃子,因此,猴和桃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发行的“猴年”生肖邮票和贺年(有奖)邮资片,大多绘有“猴子献桃”或“寿桃”等画面,以象征长寿幸福,如《壬申年》(1992-1)和《甲申年》(2004-1)等。
在民间习俗中,桃树还可用来驱逐恶鬼,相传在东海的度朔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树下有神茶、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因此民间在农历元旦,就用桃木板画这二神像悬挂在大门两侧,用以驱鬼辟邪,这就是所谓的桃符。1990年我国台湾省邮政部门发行的《门神》邮票,其中第一、二枚为神荼、郁垒二神人。
汉代以来,春节时在大门上挂桃符,以后演变成贴春联的习俗(HP2001-7)。《幼学》中有一副很流行的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宋代王安石在他的《元日》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我国发行的邮资片上最早出现猴、桃图案的是1959年发行的美术邮资信封《寿星献桃下国门》(MFl-20)。以后,贺年(有奖)邮资片就常见“寿桃”。
欣赏这些有桃和桃花的画面,令人赞叹中国的桃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如有兴趣,还可以将桃邮品组成一个桃花园。享受集邮建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