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写过一篇邮文,叫《股市不软邮市不硬》,发在《中国集邮报》上。上周四,仿佛是对这篇文章验证或补充,沪深股市巨幅下挫211和606.95点,次日虽有所企稳,但形势仍不明朗。同是周四,邮市价格全面回暖,不少品种的单日涨幅,超过了3%,秋季行情又迎来少有的艳阳天。
“连续下跌数日的版票,今天全线反弹,买气旺盛,价格普遍上涨。”在网上,我们读到了这样久违了的文字。而18日当日,大多邮品的涨幅都在2%以上。其中相对突出的如“文房四宝”丝绸版,由88.50元上行到92元,“吉祥物”小版由87元越至92元,“奥运”不干胶从73元升至75元,“会徽”小版从110元上行到113元,“六邮”双连的喊价,也由38元涨至40.50元。“中国名亭”小版更从61元跃至67元。不涨则已,一涨惊人,难怪网上有邮友用“一触即发”来形容。
股市飘红,邮市疲软,股价上行,邮价下滑。这种局面,我们称其为股邮“跷跷板”行情。股邮跷跷板行情,早年就有表现,但其波动,不像现在这样强烈。大多时候,还是“一荣共荣,一损俱损”的格局。即便是超大牛市行情的2007年,在歇夏之前,依旧还有邮随股行的趋势。但9月入秋之后,股邮“跷跷板”行情非常突出地表现出来了,一方面上海股指越过6000点大关,一方面卢工邮市人气稀薄,成交萎缩,许多邮品价格一下再下。股邮“跷跷板”,冰火两重天,2007邮市之秋,是中国邮市史上第一个秋风肃杀的冷漠秋季。
股邮“跷跷板”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资金的逐利性。现代社会,资金是理性的,同时也是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老百姓俗话,叫“认钱不认人”。资金的逐利性,决定它只能随利益流向而流动,随利益的的起伏而波动。涨得太高了的时候,它会获利了结。而跌得太厉害,机遇明显出现时,它又会及时介入。2007年,股市尽管也有“5·30”股灾,但总体上还属于一路高走的震荡波动,因而吸引了不少热钱,最典型的,就是股市、基市开户数,居然接近2个亿。在这种大背景下,邮市想在“股”口争食,自然不是件易事,邮市走软,在于情,在于理,也在于势啊!
此次邮市全面下挫,其实基本面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管理层还是那个管理层,发行政策还是那个发行政策。变化的是,看邮市的大盘的人,都涌到股市看大盘了,本来准备在邮市逐利的资金,也一窝蜂到股市凑热闹了。消息面上没有出现利空,人气面上利空泛滥。高企的股指,把邮市的眼给蒙住了。正因为政策面、环境面没有实质性的破坏,所以此次邮市下行,只是技术面上的一个修正。持续走低的价格,和少量有成交,也不能真实反映邮市现状。有一个最明显的现象,市场下行,早中期JT票中的一些优秀品种(少部分有货源冲击的品种除外),价格并没有随之下行。T46“庚申猴”的价格,还向上有小小的挪步(3200元)。“梅花”M的价格也上涨到了130元左右。上世纪90年代的主打品种,“三国(1)”M和“水浒(1)”M,市价眼看就要再破百元。股邮“跷跷板”,股市大表演,邮市大蓄势,实际也是一种量能转换。
作为邮市参与者,自然希望股市能尽快在“疯牛”行情中歇一歇气,也自然希望邮市自此能尽快进入新一轮的上升通道。这种局面,应该说,指日可待。从目前市场大势看,股市的“牛”劲,已没有“5·30”之前那样疯劲,“大象独舞”也不如国庆前后那样霸气。指数徘徊,量能缩减,赚钱效益已明显不如以前。上个周末,周边股市跌多涨少,尤其是美国股市,周五当天大跌2%以上。未来我们股市往哪个方向走,不好说。
回过头来,还是那句话,资金是逐利的,它不讲情面,不讲友谊,那边是价值洼地,它就朝哪个方向流。逐利资金回归邮市,不仅可能,而且完全可能。具体什么日期?或是近半个月,或是三五周之后,最迟也不超过2007年年末。我们应有足够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