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开发市场与培育市场(张健初)

[日期:2007-10-23] 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张健初 [字体: ]

  2007秋季行情没有如约而至,相反,自歇夏期以来,曾经风光耀眼的许多品种,温水煮青蛙,连拉数十根阴线,价格走低至今年的最低谷。“成交低迷”、“买盘萎缩”、“人气微薄”等,成为叙述近期邮市行情的关键词。类似现象,自有邮市以来还是首次见到,许多老集邮者也十分迷茫,邮票收藏,当真走到山穷水尽地步?

  分析邮市走软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但这中间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发售方对于邮票市场,重开发,轻培育,本末倒置,从而导致供血系统瘫痪,引发出行情持续萎缩,持续低迷。

  我们说的“重开发”,主要是指市场新品种的开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邮票形式的更新。上世纪80年代,集邮活动二次崛起,但集邮大众的主集品种十分单一,除了邮票、小型张外,也就是JF邮资封、JP邮资片、YP风光片等少数几个品种。进入21世纪,集邮大众的收藏眼界在发售部门的大力开发下逐渐变宽。诸如HP贺年片、PF普资封、PP普资片、小版张、金箔小型张,加字小版张、双联张、叠色印张、不干胶小版、联发张、丝绸小版、兑奖小版等等,接二连三走入集邮者的视线。由此延伸出来的附加品,又有FDC首日封、PEN纪念封、PFTN特种纪念封、WZ外展封、PJZ极限封、PFSZ丝织首日封、PFBN拜年封、PFB纪念币封、PZ邮折、PZW外展邮折、PTZ同题材折等,真的多不胜数。不仅仅花样变多,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更新,而且售价还步步莲花,最高的“申奥成功”三联体,售价高到80元。其他新“开发”的邮品,价格定位也都不薄。有个形象比喻,说发售部门开动的是巨大动力的抽水机,而邮票市场,是它惟一的取水处。这种“开发”虽也能调动市场局部的一时热情,但从长远,从大局,所起作用都是破坏性的,对市场有百害而无一利。

  发售部门对一级市场的“开发”有思路,有力度,有厚度,但对二级市场的“培育”,却无热情,无激情,无感情。事实上发售部门视这两者为对立或不统一的两个分体,宠爱与冷漠,态度截然不同。不说从上至下的集邮公司在邮市设立窗口,即使是倾销邮品,也是通过二传秘密行动,绝不直接过手。制作礼品邮册需要配票,也通过中间商代理。不是说集邮公司的业务不能由邮商代理,关键是作为邮票市场经营的主导者,如果不敢直接面对这个市场,你的经营怎么做?你的经营还能怎么做?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年来,邮市稍稍有些转机,马上就成为集邮公司清理库存的最佳时机,有时清货清到不顾后果,不讲成本,不看长远的地步。而每次集邮公司大出货,都会导致市场大出血,有时甚至半年都缓不过劲来。类似现象近些年虽有所减少,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2007年秋季行情低迷,很大程度上就是集邮公司倾货所致。

  发售方精心“开发”的这些邮品,市场表现究竟如何?以两款丝绸小版为例,其中“文房四宝”由夏末的120元落到现在的92元,“绵竹”则从42元降至36元;两款“奥运”不干胶小版,分别从38元左右下滑到32元。另外,“香港回归10年”联发张,前期36元,现在26元;“建军60年”也从高点的50元跌到40元附近。秋季行情成了它们演练大跳水的平台。

  “开发”过头,“培育”不足,邮市发展长期处在无序的“散户”状态,高潮时井喷如射,低落时风寒似冰。直到现在,相关部门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这种状况不改变,邮市想真正走出底部,仍然有相当大的难度。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中华集邮文献馆在邮落户(高邮市)
下一篇:大盘下沉 老票坚挺(谢元宏)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