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季以来,市场行情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似秋叶一般灿烂,如秋实一般沉甸甸,反而有一种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无奈。即使在黄金周,也延续了多年的状况。市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综观市场之格局,有两大因素阻碍着市场前行。
一是新邮频发,令市场难以招架。今年第三季度,邮政部门发行的邮资票品品种和数量之多无不令人眼花缭乱,望而生畏。它们是纪特邮票9套:“香港回归十周年”(7月1日)、“杨尚昆诞生一百周年”(7月5日)、“南麂列岛”(7月10日)、“全国集邮联六大”(7月28日)、“建军八十周年”(8月1日)、“运动项目(二)”(8月8日)、“腾冲地热火山”(8月8日)、“金湖”(9月2日)、“2007女足世界杯”(9月10日),还有内地与香港联合发行的“香港回归十周年”小全张(7月1日)和专供会员的“全国集邮联六大”双连张(7月28日)。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1套:“八一军徽”(7月15日)。纪特邮资封片8套:TP32“五大连池”(7月25日),JP143“杨凌农业”(7月27日)、JP141“欧阳修”(8月6日)、JF88“邮政博物馆”(8月22日)、JP142“水上运动”(8月28日)、JP144“东北亚投资”(9月2日)、JP145“新领军者年会”(9月6日)、TP33“迪庆风情”(9月13日)以及十几套普通邮资封片,如此密集型、轰炸式的邮资票品发行,不仅让人应接不暇,措手不及,也令市场难以招架,消化不良。新邮过多过频地发行,不仅干扰了市场的正常秩序,也使原本有些起色的市场雪上加霜,加上资金上的捉襟见肘,市场行情想上行都难。
二是新邮热炒,令市场深受其害。我国的邮市历来都是以炒新为主,而炒新是把双刃剑,虽然短时间内能吸引眼球,聚集人气,但对邮市的长期发展是弊大于利的。今年邮市的炒新一如既往,从“恭贺新禧”小全张到“文房四宝”、“绵竹年画”绢质小版张;从“香港回归十周年”小全张到“全国集邮联六大”双连张,再到“福娃”小片等无一幸免,都成为了被炒作的对象,而这些品种几乎都属于非普通或非卖邮品,一般新邮预订者是无法购买和拥有的,它们似乎是专门为市场炒作而发行的,在集邮柜台一些品种至今未与集邮者见面,却在市场上大量涌现,并被炒得热火朝天。这种击鼓传花式制造的虚假繁荣,对市场的杀伤力更大,也是不会长久的,其沉痛教训已多次得到了实践的应验。此次“福娃”小片在市场上的高台跳水,大喜大悲就是最好的明证。当大多数集邮者还未一睹“福娃”小片芳容时,该片在朦胧信息的包围中已一往直前,高高地站在了130元上方。谁知40多天后,该片再一次叫人大跌眼镜,其价位迅速回落到了售价10.8元附近。天上地下,无疑给短线投资者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不按常规公布发行量是普通邮资片历来存在着的最主要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那些在高位购买者恐怕连后悔都来不及。如此炒作,不仅伤害了投资者,也伤害了市场本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风险太大,谁敢再入市?如今的市场就是炒新的市场,普通集邮者很少参与,没有广大集邮者做基础,仅靠炒作投机者自弹自唱,要使市场保持稳定前行的态势恐怕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