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邮发行从“预订为主,很少零售”发展到“预订为主,零售为辅”再到“预订与零售并举”,进步不可谓不大。但由于执行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零售效果差强人意。一边是县级地区难觅新邮,一边是新邮在邮市打折,并被大量销毁,导致新邮不能物尽其用,极大地浪费了资源。邮人建言新邮发行应以“零售为主,预订为辅”,要实现这个目标,笔者以为须跨过制约新邮零售的六道“门槛”:
一、认知态度。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缺乏准确认识。发行邮票的目的是什么?是邮资凭证功能。可是很多人认为纪特邮票是“集邮邮票”,专为集邮发行,纪特邮票要么安安静静躺在邮册里,要么销毁,通信时尽量少用,最好不用。持此类观点的邮政员工也不在少数。认知态度不改变,新邮零售就只限于集邮,邮资凭证功能无从谈起,大众购买积极性自然不高。
二、发行渠道。新邮的发行渠道由中国集邮总公司负责,然后逐级下发,不及普票发行方式便捷。发行渠道不同,使新邮无法像普票那么方便地零售。
三、成本折算。纪特邮票的设计、印刷等要求都比普票复杂,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肯定比普票高。在相同面值下,各地邮政局更愿意销售成本低的普票,这很自然,但也是制约新邮零售的症结。
四、数量限制。新邮零售,大众应该能自由购买,一套、一枚也行,邮票、小型张亦可。但现在新邮却以四方连的形式零售,或者搭配一枚小型张,数量限制人为制约了新邮零售。
五、假冒伪劣。假邮票泛滥已成为邮票使用、收藏的大患,致使有的邮政局只准通信者购买本局的邮票使用,还在邮票背面加盖戳记“防伪”。这里面固然有制假者蓄意造假、通信者购邮渠道不正的问题,但邮政部门监督不利,也难辞其咎。因为有假邮票存在而不让纪特邮票在通信中使用,就好像市面上假币泛滥,银行拒绝用户使用钞票,要求以物易物一样荒唐。邮政部门应提高邮票的防伪水平,加大监督、打击印制和销售假邮票的力度,为新邮销售扫除障碍。
六、邮政员工素质。邮政员工不认识、不了解发行的新邮,这种事情屡见不鲜。用户用新邮寄信,邮政员工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不认可或者无法认定邮票。用杂志上剪下的邮票“成功”地寄出了信,这说明邮政员工相关工作素质的薄弱。邮政部门应该采取培训或者下放文件、读本的形式,提高员工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