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长线是金短线是铜(大江南收藏)

[日期:2007-10-05] 来源:大江南收藏   作者:艺声 [字体: ]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一大批人脱贫致富奔小康,与此同时有不少人开始从事个人爱好——艺术品投资。然而,大多初涉艺术品的投资者,心态一般都很浮躁,有的甚至一心想捡大“漏”,一夜暴富。显然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有专家认为,要想成功投资艺术品,需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艺术品市场是非常残酷的市场,投资者稍有不慎和闪失,极有可能带来严重的亏损,甚至血本无归。因此,投资者如何战胜市场是需要认真考虑的。根据笔者的观察和研究,艺术品投资需要把握以下三点:   

 

首先是锤炼自身的眼力。眼力问题涉及真假问题、优劣问题、价值问题三个方面。这三个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那么就会发生以赝当真吃进、以劣当优买进、盲目追高、高价吃进被套。以赝当真吃进,这是古玩市场中最为常见的。比如一件清代瓷器在市场上值3000元,而赝品最多值300元,如果买家眼力不济,将赝品以3000元的价格买进,不仅损失惨重,而且会使投资收藏信心受到打击。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一批股市暴发户曾杀入艺术拍卖市场,由于他们缺乏经验和眼力,不知艺术市场的水有多深,最终因大量吃进赝品而退出市场。可是没有想到,今天市场上仍有一些买家仅凭着自己的雄厚财力和热情,在拍场上吃进赝品,有的价位相当高。   

 

假如以劣当优买进,买家的损失也会很大。比如张大千的作品,他的大幅精品或代表作在市场上动辄数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像他的《泼彩朱荷屏风》在2002年苏富比拍卖会上以2022万港元拍出,他的一把《山水》成扇在2002年上海崇源拍卖会上以49万元成交。相反,张大千的一般或是应酬之作在市场上只有数万元。同样,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陆俨少、吴湖帆等其他名家作品也一样,好的作品和差的作品价格悬殊。   

 

至于盲目追高、高价吃进被套的现象在拍场上也是屡见不鲜。笔者曾在某拍卖会上发现,有的买家只要看到是张大千、吴昌硕、齐白石、吴湖帆、陆俨少、贺天健等大名头的作品,往往举牌踊跃,志在必得。如2002年上海敬华拍卖会上,海派名家吴青霞的一幅工笔仕女画《西厢记》(121cmx61cm),佑价3.5万至4.5万元,结果被拍至7.04万元,时隔一年,这件作品又出现在上海工美拍卖会上,估价为7万至8万元,结果竟拍未到底价而流标。假若细细分析该买家的买卖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当初以7.04万元吃进,日后必须在8万元以上抛出方才能保本。显然,这位投资者未能在短期赢利。至于未来能否赢利,则要看市场的情况了。   

 

其次是树立长线是金,短线是铜的理念。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著名的荣宝斋、朵云轩等文物商店经营的名家字画价格非常低,像民国时期价格最高的张大千作品,那时只有数十元一幅,大幅精品在百元左右,像精品《沦浪渔笛》当时只有百元,吴昌硕的画3050元,全农书法对联6080元,任伯年花乌扇25元之间,蒲华墨竹四屏条815元,齐白石的作品数元一幅。即使如此低的价格,也没有引起国内百姓的兴趣,只有像夏衍、邓拓、邓永清等层次很高的人来玩赏。那时,夏衍和邓拓都是用稿费来购买名人字画;邓永清是六机部副部长,尽管工资收入比一般人高一点,但也属于“惨淡经营”一类。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是社会环境、政治气候对书画不提倡,因为这些东西不是革命的,在“文革”期间,名人字画更是被列入“封资修”的东西。   

 

也许有人会说,在封闭时期买进名家字画是一种机遇,这种机遇随着国内的开放一去不复返。那么,现在市场上难道就没有机会了吗?实际上,只要艺术市场存在,就会有市场机会,前提是你要有敏锐的眼光和良好的投资理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吴冠中和范曾,80年代初我去北京的时候,吴冠中的作品也只有数百元,1984年我在北京荣宝斋看到范曾四尺整张《人物》精品挂牌价只有8000元,且这一价格无人问津。然而,10多年后,吴冠中和范曾的作品在市场上动辄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元。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过去,那时的机遇也够大的了。   

 

艺术品这东西不太适合短线操作,它的价格上涨是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周期的。以海派名家陆俨少的作品为例,改革开放后,国家对陆俨少的作品收购价为15元一平方尺,上世纪80年代初涨至100元一平方尺,以后又升至1000元一平方尺。到1990年,陆俨少的作品在海内外销路很好。由于那时陆俨少年事已高,难以应付各种应酬,故自列润格,山水画每平方尺高达1500美元,当时确实吓退了不少人,可是到2000年,陆俨少的作品在海内外市场上大幅攀升。精品每平方尺从3万元跃上5万元乃至10万元。这对收藏陆俨少作品的藏家来说无疑是令人振奋的消息。   

 

再次是要用闲钱投资,心态要平和。由于投资艺术品是有风险的,而且这个风险还很大,一纸千金的背后存在着一张废纸的风险,因此用闲钱至关重要,否则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甚至还会引发家庭纠纷和矛盾。此外,投资艺术品心态要平和,不能浮躁。古往今来、古玩市场上常常会涌现出一夜暴富的故事,像著名的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就曾缔造出无数暴富的神话,而这些暴富的神话又被众多媒体不断放大,使得很多收藏者和投资者心态失衡。要知道这些暴富的藏家在藏市中毕竟还是极少数,若藏家一味想“捡漏”暴富,往往会适得其反。   

 

从市场上看,投资艺术品急功近利常常发生在初涉收藏的人身上,他们由于缺乏收藏经验,总想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梦想“捡漏”发大财。而从收藏的历史看,大凡有成就的收藏家,他们的藏品都是日积月累而成,有的经过数十年时间的寻觅,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急功近利则会欲速不达,进而把自己的心态搞坏。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生肖版块有望领涨大盘〔黄兴跃〕
下一篇:获奖邮资明信片的收藏与投资价值(北京邮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