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研究中国古典邮票的人都知道,大清邮政发行的红印花加盖改值邮票是很难造假的。这除了因其原票本身就比较珍罕,再加盖造假反到弄假成拙,降低身价外;还由于红印花原票的印制十分细腻精美,很难进行仿制。所以有史以来,在其它邮票上造假做伪、从中渔利者大有人在,惟独红印花令别有用心的人望而却步,少有例证。然而,越是人们忽略、认为不可能的,越偏偏有人去铤而走险,因为他们就抓住了不被人们注意的心理,很容易得手。最近笔者就遇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周末,在东北最大的邮市——沈阳集邮市场,我在一个摊位上突然见到了一枚红印花加盖哲作小字2分新票。这对于满市场铺天盖地的新JT、新封片来说,无疑是一个亮点,令我眼睛一亮。当我仔细端详这枚图案周正、色彩古朴,又不缺齿、尤折伤的邮票时,发现它竞是一枚“复盖”变体票。我更加感到惊讶,这可是难能一见的珍邮啊!孰料持票者更为内行,不待我发问,便主动向我介绍,该“复盖”变体票如何珍贵、如何稀少等,然后请我开价。可当我用摄子夹起该票,认真观察时,发现该票的复印部分与原来加盖字体的颜色似乎不同,显得略淡了一些;而且也不像是当年的油墨,更像是现代的复印机碳粉。我虽然没有确凿的根据来证明它,但的确使人看上去不舒服,令人怀疑。摊主有些急于出手的样子,对我说可以低于五位数让给我。我借故吃不准价格,容当再议,而留下了他的电话号码。
一周后,等我再次见到该票时,摊主向我表白说已经“有人”出价五位数了,问我是否还能加一点?我没有着急,拿出目己收藏的一枚“小2分”与之对比,发现这是一枚品相不错的红印花小2分真票,可那看上去令人不舒服的“复盖”部分,却不是原来的。经反复地验看,最后我认定这是一枚人为变造的“复盖”变体票。我觉得没有进一步与那邮商探讨的必要;而对方也看出来我不会“咬钩”了,便狡黠地一笑,将邮品收了起来。
此后好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利用古典邮票“红印花”来制假贩假,这可是一个新的动向,最起码在我多年的集邮经历中,还没有遇到过。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造假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所以也就更有欺骗性,很容易使邮人吃亏上当。特别是那些邮识不高、又获利心切的人,极易掉进他们设下的陷阱。我们知道,红印花加盖暂作小字2分“复盖”变体票,是著名的珍邮,十年前出版的“邮票图鉴”标价就达到10万元人民币,而目前市值要在几十万元。且一船邮市是绝难见到的,仅在大型的邮拍会上才偶有露面。而没有变体的正票,目前一枚新上品最多在两千元左右。精明人采用一定的手段,将原本很好的一枚红印花小字2分邮票,摇身一变成了“大珍邮”,这其中的暴利不是有目共睹吗。
及此,我忽然想起邮史上曾经有过的一桩红印花变造案。那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的一次邮品拍卖,突然冒出了一枚红印花大一元邮票,可其上的英文却变成了“5元”。该石破惊天的“中西异值”邮票,曾轰动一时,票背还有西班牙某专家的保真签名。但巴西一集邮家接标后,经反复研究、鉴定,最后还是因其为“人工变造”而退票了事。只要看一看红印花加盖大一元真票,我们不难看出假票的蛛丝马迹。
希望邮友在收集红印花邮票时小心谨慎,避免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