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特种邮资片,投资者能想到曾经辉煌一时的“梅兰芳舞台艺术”,也能想到跌破发售价的“高山花卉”,无论是高峰还是低谷,特种邮资片虽然都没能跻身于主流之中,但总留给人淡淡的印象。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特种邮资片代表着邮市中的一类现象。现在,随着“二十四节气”和“傅抱石作品选”的出现,投资者再次将目光聚焦于特种邮资片之上,那么,特种邮资片究竟能否再现昔日的“盛景”呢?
“无形之手”调控见效
很显然,邮政部门已经意识到了特种邮资片近些年来在市场上的窘境,主要问题存在于四个方面:一是发行量过大,动辄上百万甚至数百万的发行量无疑是横亘在特种邮资片面前的一座大山,压制着其投资价值的提升;二是单套枚数过多,不便于市场运作;三是面值设置不合理,国际邮资出现频率太高,拉升了售价;四是发行不规范,时断时续,形式又不统一,难以形成系列效应。
于是,围绕着特种邮资片的一场变革开始了,成效如何?不妨看看现在这四个问题解决的情况:发行量已从百万位数上下来,及至新近发行的“五大连池”,发行量仅为60万枚左右;单套枚数现在基本上以4枚传统式和1枚缩量式为主,操作的便捷性大大增强;面值设置向国内平邮倾斜,一套4枚的面值控制在了5元以内;发行频率有所改善,近两年每年都有一定的品种发行,但品种数量整体而言还是少的。通过这些措施,可以说,政策调控这只“无形的手”正在将特种邮资片的整体投资价值托起,从“傅抱石作品选”、“二十四节气”等品种近年来屡屡在市场上掀起“风浪”,我们多少可以管窥调控的实效。如果说当年的“梅兰芳舞台艺术”能够成为“黑马”还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大行情的背景的话,那么现在特种邮资片的表现更多的则还是其真实价值的反映。
辉煌重现有赖“阳光”
当然,具有投资价值并不意味着特种邮资片就一定能以足够的价格表现出来,这其中的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特别是1997年市场高潮过后所产生的大量套牢盘至今依然未得“解放”,多少成为特种邮资片复兴之路上的一大障碍。而且,综台各合面的情况来看,特种邮资片要想重现辉煌,依然离不开“阳光”的照耀,离不开下面几个条件:一是市场整体向好的走势。行情起伏难免,重要的是方向,如果大行青始终在一个上升通道中运行,那么无论有没有起落,特种邮资片都能得到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二是良好的发行政策依然要得到延续。尽管政策调控初步见效,但离“完美”恐怕尚有不少的距离。以发行量而言,尽管数十万的绝对发行量并不算多,但目前而言,尚无法将特种邮资片与纪念邮资片挂钩考量,毕竟二者的市场地位和市场影响力是有很大差别的。结合市场需求来考滤,这样的发行量目前依然是供需失衡的,只不过情况比以前有所好转,离达到能为市场所充分认同的量的基准还有距离;三是发行要系列化、标准化。从市场的反响来看,类似“傅抱石作品选”这样的一套一枚形式最受欢迎,但是该套特种片发行后却很长时间没有下文,显得系列性较弱,从而达不到延续热点的作用,所谓“趁热打铁”,想要培育特种邮资片的消费和投资群体,就必须对其发行予以系列化、标准化,尽量减少环节缺失的情况。所以,准确地说,目前特种邮资片板块尚处于一个品牌“培育期”,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关心与呵护,这样才能“健康成长”。才能离重现辉惶越来越近,确切地说,是离真正的辉煌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