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是“小版张”发行的标志性一年。此前,“中美”小版、“乒乓”小版、“古代文学家”小版、“生肖蛇”小版等品种受到集邮爱好者的普遍欢迎,其市场形象也相当不错。正是这样的原因,邮政部门出于开发市场的需要,在2003年将各套邮票均以小版形式发行。但自2006年开始,邮政部门又只是在每年的邮票中选择部分品种以“版式二”方式发行小版,即发行大版的同时又发行小版。从这个发行历程可见邮政部门对小版市场一直是关注的,发行政策的调整正是基于市场的反映而作出。但小版张市场的忽冷忽热、涨涨跌跌,使投资者产生莫名隐忧,因此理性认识小版票市场,无论对于投资者还是发行者似乎都有益处。
首先,应发挥小版邮票的艺术优势,精心设计,以提高它在集邮者心目中的艺术形象。小版张与大版张相比具有两个明显优势;一是全版面积小,便于收藏。其中第二轮生肖蛇小版张的面积比此前发行的几款小型张还要小,小巧玲珑,令人喜爱;二是小版张邮票边饰设计非常精美。边饰图案是邮票主题的补充,正是有的边饰,小版邮票的信息量远大于一般版式的邮票,对于专题集邮者来说,无疑也增加了专题信息,这大大增强了集邮者的收藏兴趣。但从最近几年发行的小版邮票来看,不尽人意之处不少,这对市场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发扬小版邮票的优势应成为维持小版市场良好发展的重要猎施之一。
其次,大版不大,小版不小,模糊了两种版式的区别,减弱了集邮者的收藏兴趣。邮刊一度对何谓小版邮票产生过争论。有人认为只有发行大版邮票,同时又发行小版邮票,那么,这样的小版邮票才算是真正的小版票。但在二级市场里,邮商们只看邮票全版的面积,只要面积小的,如2003年发行的所有全版邮票均在目录上称为“小版”票。但最近几年的所有邮票的邮局全张面积相比十年前,已经小了许多。20世纪80至90年代如T46“庚申猴”全版面积超过220毫米x330毫米,但目前大版邮票一般邮局面积150毫米x240毫米或240毫米x150毫米,其全版面积比以前小了许多。而且部分邮票的面积比这个规格还小些,如2007-10“中国话剧诞生一百周年”、2007-13“同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其全版面积都是200毫米x180毫米。可见,近年发行的“大版”并不大。那么,小版情况又如何呢?2006年发行的“犬”版式二是不干胶小版,其版幅是200毫米x120毫米;2007-9《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版式二小版票为200毫米x146毫米,与近年的“大版”面积差别并不大。正是大小版概念上的模糊,使收藏者产生许多疑惑。显然,影响了收藏小版邮票的欲望。如果将小版邮票的套数减少,其面积是完全可以做到更小,发行者之所以没有这样可能认为每版的枚数少了,发行价自然也低了。其实,发行价降低更有利于刺激广大集邮者的收藏积极性。
再次,边饰设计重视不够。既然进行边饰设计,理应精心,但许多小版边饰设计并不让人喜欢。尤其如“民族体育”小版边饰为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文字图饰。发行态度受到收藏者的质疑,当然也影响到收藏积极性。
最后,小版邮票的初始市场价过高,抑制了普通集邮者的收藏欲望。如“春节”小版邮票发行后,投资者对此款的预期值过高,一度炒到300元,后来一路跌到60元,也没有引来集邮者的购买。大部分小版邮票发行之初即被大势炒作,“邓颖超”、“昭陵六骏”、“生肖蛇”等都如此。当跌到底部后却是一蹶不振,后市乏力。这是因为发行市场没有针对收藏者。过高的二级市场价格又使收藏者产生逆反心理、排斥心理。本是很喜欢的收藏品,却不愿意到市场中购买。
综上所述,如果将小版票的枚数减少,使版幅更小些,面值更低些;边饰设计精美一些;在发行政策上更方便集邮者预订;二级市场的价格遵循集邮市场的规律,以沉淀为基础,减少流通量,就会使市场价格的上涨有一个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