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月饼豪华包装谈纪特邮票销售问题
每年的中秋佳节,月饼是畅销货,几经“装饰”后,月饼的“身价”能翻好几倍甚至几十倍。“在邮言邮”,从这里笔者自然想到了集邮的高附加值销售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集邮者到邮政营业窗口或集邮门市部去时,不仅能买到好看的邮票留作欣赏、收藏或寄信,多数时候邮票被装入一个小纸袋(或塑料袋),并不多收费。由于这种热情的服务贴近了群众,迎合了集邮者的心灵,一些低收入者和一大批青少年学生,也可以省出几角钱或一元多钱买上一套或几套“邮票”,因此,那时的邮票传播范围和集邮的普及率既广且高。然而,这种服务方式悄然不见了。虽说国家邮政部门对纪特邮票的销售也出台了“预订和窗口零售并举”的规定,但是作为普遍服务的邮政窗口依然看不到或极少能见到纪特邮票,人们要么不知道集邮公司在哪里,要么没时间去寻找,只得“放弃”收集,这对传播集邮文化、发展集邮队伍是极为不利的。对于那些原来并不集邮、偶尔兴趣使然也想“玩集邮”的人,一旦错过了新邮预订时间,就别想买到纪特邮票了。要买只能买柜台里精装的邮折、高档的礼品册等。原本只有几套邮票,十几元钱的价值,经过“妆扮”,身价扶摇直上,有多少人能承受得起呢?这对那些萌发了集邮之心,但家庭收入较低者和青少年们无疑是“当头一棒”,不敢再光顾集邮的门槛了。没有预订到新邮的广大群众根本接触不到纪特邮票,那些高附加值的邮品册他们又接受不了,这样下去集邮队伍如何能够发展壮大?
刚刚闭幕的“六大”对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明确提出“坚持为广大会员服务的宗旨,求真务实”,提得很及时。邮政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一些相应措施,限制邮票高附加值配售,使广大群众买得起,愿意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