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销毁后公布的新邮发行量想到的
2006年,国家邮政局对纪特邮票的发行销售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销售政策由“预订为主,零售为辅”,调整为“预订和零售并举”,进一步加大了邮政营业窗口纪特邮票的零售数量,以满足社会各界的多样化需求,促进纪特邮票在通信领域中的使用。
按照新邮出售办法规定,纪特邮票自发行之日起,在全国各地邮局出售,出售期限为6个月,逾期所有邮局的营业窗口都不能再销售。2006年12月7日和2007年4月18月,邮政部门对在邮政营业窗口超过6个月发行期而未零售出的2006年纪特邮票进行统一销毁,并据此公布纪特邮票发行量。这是邮政部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改革和发展集邮业务,为社会提供优质集邮服务的重要举措,旨在维护社会利益和消费者的权益,此举将在在弘扬集邮文化,凝聚集邮爱好者队伍,促进集邮市场健康发展,树立企业诚信形象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前两次销毁后公布的数据来看,新邮发行量与上年度同期相比,除生肖票略有增长外,余者大幅度下降:2005年为920万一1430万枚;2006年则降至680万-998.1万枚;降幅达26.1%至30.2%。
产品生产出来其首要任务就是要被销售出去,只有顺利地销售出去,产品才能产生利润。而造成产品积压就是销售环节的失败,不能产生最大化的利润。邮票也是产品,也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邮票在商品流通领域,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销售期限就像食品的保质期一样,严格规定在期限内销售,过期销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销毁不是万能良药,不能把什么难题都寄希望于一毁了之,而且销毁总是一种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实在是浪费。但是邮票的销售不但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兼顾到社会效益。我们要避免这种浪费,许多配套工作应跟上,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销售。
纪特邮票的销售是最令用邮者不太满意的一个环节,虽然有了从2005年的“预订为主,零售为辅”到2006年“预订和零售并举”的进步,但是离大众的需求尚有很大的距离和不足之处,具体有以下几点:
1.销售网点的设置存在局限性。按照有关部门的解释,集邮者在邮票发行期内,在指定的邮政窗口买到破版销售的纪特邮票。原则上直辖市市区内设立三至四个零售点,省会城市两至三个零售点,市(地)级城市一至两个零售点,每个县一个零售点。让我们来算一笔账:全国有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不包括台湾省),332个市(地)级城市,2862个县。按照这种设置,只有4x4+27x3+332x2+2862x1=3623个零售点。这样的布局把广大的农村排除在外,人为地提高了集邮的门槛。那么为什么不把零售网点扩大到乡镇一级,利用邮政网络点多面广的优势,增加新邮的销售量呢?
2.增加邮票零售点,降低邮票的售卖成本。美国邮政目前每出售1美元邮票的成本,在邮局柜台是24美分,在合同邮局只有10美分,在超市或其他零售网点仅需1. 6美分,高低之间相差15倍。我不知道我国邮政机构是否有这类调查,但是目前单一的邮局柜台出售邮票的模式确实一统天下,为什么不能把邮票销售这项工作走出邮局,推向商场、超市、自动售货机、甚至ATM机呢?2006年中国邮政曾在贺年明信片上加印商品条形代码,作为商品销售自动登录的实验,希望加大推广。我们的卷筒邮票从1977年就有印制发行的意向了,可时至今日仍无进展,更别提利用ATM机售卖邮票了!
3.集邮者购邮的局限性。现今的新邮从预订到零售限制过多,比如:预订户全额交纳预订金、限订5套、大版票需交预订金1800元(城市居民每月的生活最低保证金才291元!);零售则遭遇破版、4票1张的限制。具体到地方,预订证以旧换新、不发展新订户等“土政策”更是层出不穷,百般限制订户购邮。
4.重视新邮预订户,不可忽视零售散户。新邮预订政策从2005年的“预订为主,零售为辅”到2006年“预订和零售并举”是一种进步,但是改革还不彻底,应该改革为“零售为主,预订为辅”,重视非集邮者的邮票购买力。美国的非集邮者购买邮票的人数在500万一2000万之间,邮政部门非常重视非集邮者的购邮能力,因为它们在邮局购买纪念邮票17倍于长期预订邮票的用户!他们对邮票市场的贡献大过长期预订邮票的用户,但是这个购邮人群是不稳定的,需要引导他们成为长期预订邮票的用户。我们的情况至今还没有权威部门的调查数字,但是从每年生肖票在全国的销售情况可见,非集邮者的人群也相当庞大,购买力惊人。这是今后邮政部门需要下大力气关注的邮票销售增长点。
5.打破“特殊”邮票销售的限制,还原邮票的第一属性。近几年,邮票印制部门紧跟世界潮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印制发行了多种新颖的邮票新品种,受到集邮者的喜爱。但是,其模样虽好,销售方式却很奇怪,拿不干胶邮票来说吧:3年发行了5种不干胶邮票小版张,从已公布的发行量看,4种累计只有1015万张,销害方式都有限制(更出格的还有《文房四宝》绢质邮票小版张)。2006年的“犬”不干胶邮票小版张发行量才 150万张。这样的邮品距离万国邮政联盟和国际集邮联合会制定的“有害集邮品”的标准还有多远呢?
6.零售网点的设置脱离了邮政通信渠道,纪特邮票已成为纯粹的收藏品。新邮零售网点都是设在同级的集邮公司,邮票的分发:又是在集邮系统垂直下发,脱离了邮政通信渠道,偏离了广大的邮政用户,造成新邮一发行就进入了收藏领域,消耗量少,存世量多,为今后邮票市场的动荡埋下了不稳定因素。2006-2《武强木版年画》小全张溢价率66.67%。试想:有哪个邮政用户会花4.8元买1枚小全张,当3.2元在函件上使用?这766.8万枚小全张有多大部分投入在邮政通信领域?
邮票面值的设置、发行量,以适合当前邮政资费为前提,在总量上是与邮政业务、尤其是函件业务量的发展相匹配,具体在一套邮票中,就是不同面值邮票的数量有多有少,即常用(低)面值票量多,非常用(高)面值票量少;这就是邮票发行的“长短腿”。但现在经常出现高值票的发行量比低值票发行量还多的情况,似乎不妥。
举例来说,2006-8《云冈石窟》邮票789.7万套,小型张768.43万枚,两者只差21.27万枚;而比2006-14“早期领导人”还多88.43万套;而这个量还是在零售票4:1受限制购买的情况下。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我国的纪特新邮正逐渐成为精美的收藏品,把纪特邮票大量地推入集邮系统出售,而在邮政通信系统只略有点缀,把邮票从发行之日起就把其变成收藏品,过度强化了其附属功能,回避其邮资凭证属性,这是一种短期行为。
我认为,我国的新邮除了坚持保证预订户的需求和逾期销毁的发行方式外,应坚定地把新邮推向邮政通信销售渠道和大众容易接触到的邮票销售场所,只有这样,新邮才能从根本上保持自然、科学的存世量,才会有更多的、图案精美的邮票留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