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无疑是集邮者的节日,延期推迟了两年多的中华全国集邮联合第六次代表大会终于在北京召开了。“六大”是我国邮政政企分开以后,集邮界召开的第一次盛会,我们有理由相信集邮的明天会更好!与此同时,国家邮政局当日发行了《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另特别发行小型张双连张一枚,用于供应全国集邮协会会员。每逢全国邮联大会召开,国家邮政就发行一枚小型张,已成为了一种惯例,也成就了这一跨度时间长、发行规模大、史上唯一的型张系列。透过这6枚小型张,在总的“邮联大会”系列下,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是一样的主题,不一样的型张,且各有千秋。在此,我们不妨梳理一番。
小型张编号不一样。编号就是邮票的身份,“一大”为J85M,“二大”为J135M,“三大”为J174M,“四大”为1994-19M,“五大”为2000-5M,“六大”为2007-20M。
小型张规格不一样。在邮票规格统一为60毫米x40毫米的情况下,小型张的规格有变化:“一大”为136毫米x80毫米,“二大”、“三大”、“五大”为130毫米X80毫米,“四大”为120毫米x85毫米,“六大”为120毫米x80毫米。
邮票主图各不一样。反映邮政变迁史的素材,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它们成为邮票的主图当之无愧。“一大”为“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墓室壁画——驿使图”,“二大”为“王命传虎节”,“三大”为“姑苏驿”,“四大”为“汉克孜尔烽”,“五大”为“清代光绪十年浙江布政使司使用的排单”,“六大”为“敕燃马牌”。
面值发行量不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资费的调整,面值由低到高,发行量也走出了一个从连续增加到迅速减少的轨迹。“一大”至“六大”的面值分别是1元、2元、2元、3元、8元和6元;其发行量分别为125.76万枚、388.433万枚、904.8万枚、2767.7万枚、1827.77万枚,“六大”还在发售期,未公布发行量。
版别设计者不一样。版别的不同,表明了工艺的多样和进步。“一大”、“三大”为影写版,“二大”、“四大”、“五大”为胶版,“六大”为胶雕版。“一大”、“二大”、“三大”设计者都是刘硕仁,“四大”为王振华,“五大”为王虎鸣,“六大”为阎炳武。
发行的间隔不一样。一般而言,全国邮联大会定期举行,若遇特殊情况则顺延,因此,小型张发行的时间间隔不一样。“一大”、“二大”、“三大”、“四大”发行年份分别是1982年、1986年、1990年、1994年,之间间隔为4年。而“五大”、“六大”发行年份分别是2000年和2007年,与前者的时间间隔分别为6年和7年。
市场的表现不一样。与同时代所发行的小型张相比,“邮联大会”系列小型张在市场的表现一直都差强人意。“一大”已发行25年了,其增值幅度相当有限,历史最高曾到160元,而现今却在55元附近徘徊。“二大”、“三大”表现平平,历史最高分别曾为60元和37元,现在分别为13元和7元。“四大”、“五大”有些惨不忍睹,作为编年小型张曾长期打折,目前“四大”在面值左右,“五大”还是打折依旧,照此下去恐怕“六大”也难以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