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坛第一家——常州马氏
江苏省常州市中心曾有一条兴隆巷,小巷中段坐落着一幢坐北朝南中西合璧式样的小洋楼。这儿就是马润生、马任全、马佑璋三代爱国集邮家、邮学家的故居。
马润生(1872-1945年)是马氏第一代集邮家、邮学家,他拥有一家规模较大的石粉厂。马润生的儿子马任全,年轻时就迷上了集邮。在普遍认为集邮是“玩物丧志”的年头,马老先生却十分开明,在经济上、精神上全力支持儿子的集邮活动。他还经常鼓励儿子,要集就集出点名堂来。
当马任全大学毕业,马润生便把产业交给儿子去经营,自己退休赋闲。马老先生看到儿子忙于工作,家中邮票越来越多,就承担起为儿子整理邮票的工作来。不料花花绿绿的邮票从此竟迷住了他,其时虽是古稀之年,他也开始亲自集邮。
对于集邮者来说,整理邮票,目录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在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邮票目录大都是外籍邮商出版的英文本,且编写内容疏漏很多,同一枚邮票,在不同的目录中记载也往往大相径庭。马老先生在集邮过程中,深感我们中国人应有自己编的中国邮票目录,从此竟发愤著书,准备编一部《国邮图鉴》。
他对每一枚邮票的内容,沿革、品类等一一加以斟酌研究,广泛搜集中外各种集邮资料,详细作好读书笔记。
1944年,马老先生用中英文两种文字编著的《国邮手册》终于完成。但第二年老先生就因年事过高而去世。完成父亲未竟的心愿,编成更详尽的《国邮图鉴》的重任便落到马氏第二代集邮家、邮学家马任全的身上。
马任全先生后来回忆当年辑印此书的艰难经历:为了保证出书质量,他曾赤膊上阵,挑灯写稿,并自己动手学习排字,假日也不休息。他感慨地说:“虽然备尝艰辛,但乐在其中啊!”1947年,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著的《马氏国邮图鉴》终于出版了,这是一部10余万字并配有600多幅插图的著作。《马氏国邮图鉴》不但可供初集邮者按图索骥,而且能引导后学者在集邮这片天地里进一步探索、研究。
后来,马任全又搜集到了大量的资料、文献,他更开始着手增补《国邮图镒》。从1980年开始,马任全先生谢绝了对外往来,也不轻易出门走亲访友,全身心投入编订工作。那时国内外邮人慕名投书者很多,他无时间复信,欠下了很多“债”,不得不在媒体上公开向众多邮友致歉,留传下了“一信布天下,众人都得复”,的一段佳话。 但由于长期过度劳累,年老体弱的他终于病倒了。
1988年7月,美国希尔·顿奈利公司正式出版了英文版《新编中国邮票图镒》,但马任全先生巳于7月15日凌晨先书而去。满含马氏两代人心血的中文版《马氏国邮图鉴》,在马任全去世后不久,就由上海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终圆了马氏二代人的梦想。
“红印花加盖小字当壹元”流传至今发现新票约30枚,旧票仅1枚。这枚盖有八封戳印记的“旧红印花加盖小字当壹圆”作为传世孤品,长期“流浪”在国外。当马任全先生为实现自己“保护国家的珍贵邮票,好东西不能让它流散出去”的心愿,千方百计寻觅这张邮票时,它已六易其主,当时在旅居国外的集邮家刘子惠手上。虽为国人拥有,但仍有流失海外的危险。马任全在1944年7月,以1000美元的高价购得此票。为了筹措这笔巨款,马任全的妻子倾尽私蓄,全力支持,终使丈夫心愿得偿。
1955年,马任全先生将他所收集的几乎全部中国邮票6166枚,其中就包括价值几十万元(时价)的这枚世界级珍邮全都献给了国家。1981年,马先生又将实寄首日封全套及其它一些珍邮,再一次无偿捐献给了国家。老先生的一片爱国赤子之情溢于言表。
马佑璋先生,是马氏“世家”的第三代传人。中外集邮史上,许多集邮家毕生辛苦珍藏的邮票被后代无情散去的例子也是很多很多,在良好家风、上代邮人爱邮票更爱国家的高尚邮德熏陶下,马氏第三代传人马佑璋先生接过了祖、父两代的衣钵。
马佑璋先生1939年出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理事、全国邮联学术委员、全国邮展评审员、江苏省集邮协会副会长。他平易近人、邮识丰富,经常到全省各地举办邮学讲座,为集邮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辛勤劳动。马佑璋先生与马氏上两代人一样,主集中国邮票及邮政用品,兼集宇航专题邮品,曾参加第一届全国邮展和全国区票展览,还参加了’96北京亚洲国际邮展等均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