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大喜的日子,国家邮政局为此发行了《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纪念邮票1套3枚,面值为3.9元;与香港邮政共同印制同题材邮票小全张1枚,内含中国邮政邮票3枚,香港邮政邮票1枚,面值为1.4元。小全张规格:110毫米x150毫米,小全张邮折售价:12.8元。发行首日,许多集邮者赶到新邮零售点,而邮票每人限购1套,没有看见小全张邮折零售。倒是集邮者凭新邮预订证取票时,营业员告知,小全张没有到,可以先取票。几天后,再去邮局询问,营业员又告知,小全张从计算机名录里取消了。到这时,集邮者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款小全张是量少品种,是俗称的“短腿邮品”。随后从网上和报纸上得知,《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邮票在市场上已低于面值销售,为3.3元;而小全张则被暴炒到30多元,最高竟达37元。甚嚣尘上的炒作之风,多少有些似曾相识,不得不让人回想起“香港回归”金箔张10年来多舛的命运。
10年前的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举世瞩目,国家邮政局发行了《香港回归祖国》纪念邮票1套2枚,面值2元;小型张1枚,面值8元;金箔张1枚,面值50元。邮票的发行量为5795.75万枚,小型张的发行量为5770.96万枚,金箔张的发行量为2000万枚。该套票创造了除了生肖票和单枚成套票外编年套票中发行量第一,小型张发行量第一,金箔张面值最高几大纪录。10年过去了,集邮者依然记忆犹新,为了买到金箔张不惜通宵达旦排队,还不一定能如愿以偿,而市场上则被炒至300元。会员们不惜花费100元或120元从集邮协会买到的或软或硬的邮折,无非是内含1枚50元面值的金箔张。物极必反,发行方的竭泽而渔,导致了邮市近10年的长期低迷,而金箔张更是10年无所作为,由众人争抢的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市场价格最低时只有14元,随着481.2万枚用于加字变换用途以及市场行情的逐步好转,目前价位在37元左右徘徊。漫漫10年路,金箔张的起伏与命运,无疑给集邮者上了一堂生动的投资风险课,金箔张也成为集邮者心中永久的痛。
其实,时下的《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小全张与《香港回归祖国》金箔张的状况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一是面值不太实用。人民币和港币的混合面值与50元的面值都不是邮政通信窗口的普通邮资,即便要使用,也只好将小全张撕开分别在内地和香港两地使用,不过谁又会将高价购买的邮票按面值去使用呢?二是都是溢价销售。小全张总面值基本上为5.3元,加个邮折就卖12.8元,溢价达141.51%;金箔张软硬折分别售100元和120元,分别溢价100%和140%,发行方都是一步到位获取高额利润。三是销售渠道不畅。普通集邮者不能从正常渠道购买,而市场上却对此品种进行狂炒,令后市不确定因素大增,重蹈金箔张的覆辙不是没有可能。四是邮人信心不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10年的痛楚,10年的压抑,10年的悲情,可能导致集邮者对小全张彻底地放弃。
综上所述,“香港回归”是重大的历史事件,铭记这个历史时刻,珍藏作为历史见证的邮票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值得的。不过,金箔张的前车之鉴值得借鉴与吸取,“香港回归”邮票宜藏不宜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