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上海开发“金榜题名”个性化邮票遭非议

[日期:2007-07-17] 来源:大江南收藏   作者:尤辛 [字体: ]

    根据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统一布置,上海市邮政公司和上海市集邮总公司为本年度上海高考生推出“金榜题名”肖像个性化邮票制作业务。采用《花开富贵》个性化服务邮票每版16枚,无面值附票可印考生的个人肖像,整版邮票的边饰上印有“金榜题名”字样,每版印制费用为40元(含邮折),最低印数5版。消息71日一经通过各大报纸、广播、电视向社会发布,竟立刻招致不少非议。   

 

原来问题出在这项业务规定只有上线的高考生方能申请制作自己的个性化邮票,落榜生“无福享受”。上海教育考试院紧接着于次日通过新闻媒体公开表示,“邮政部门此举就是一种商业炒作,利用考生进行商业炒作很不道义。考试院会立即与邮政部门紧急磋商此事,建议停止“金榜题名”邮票的商业炒作行为。”个别教育专家甚至用了“谴责”一词。上海市集邮总公司经理吴才鸿则回应,邮票的名称就叫《金榜题名》,“这很明白,落榜和上榜本来就有区别。”吴才鸿认为,“只有录取线以上的能做,录取线以下的不能做,这是两者之间不得不承认的差距。”中文门户网站搜孤为此专门设置了辩论话题:金榜题名邮票该不该发行?   

 

事实上,浙江、安徽、黑龙江等地早在去年便开展了这项针对高考考生的“金榜题名”个性化邮票业务的试点,引来了社会争论。争议的核心,站在邮政、集邮的专业角度看,其实就是如何看待个性化邮票!所谓个性化邮票,1994年初首次出现在加拿大。加拿大邮政把当时发行的祝贺邮票的中心图案设计成圆形的空框,允许社会公众定制用自己提供的照片印成的圆形贴纸,这种贴纸正好可以贴在祝贺邮票的中心图案上。荷兰邮政后来也仿效这种做法发行了贴纸式的个性化邮票。1999年,澳大利亚邮政在世界邮展现场首次发明了附票式的个性化邮票,人们可以在邮票旁边的附票上印上自己的照片或各种图案。这种邮票甫一问世,迅速在全球得到推广。2001822日,当时的国家邮政局授权中国集邮总公司开始试办国内个性化邮票业务。2002510日发行了第一套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如意》。至此不难理解,个性化邮票的创意初衷无疑是为增加公众对原来“高高在上”、有“国家名片”之誉的邮票的收藏兴趣罢了,反映出邮票发行商业化倾向的世界潮流。   

 

解决矛质、还个性化邮票本来面目的关键,惟有转变观念。就开发者而言,依据行业特点,作为国有垄断企业中国邮政起码应集团、个人消费兼顾吧?!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印上个性化附票,里面有一个一视同仁的规范化社会要求。广义来讲,个性化邮票不失为一种公共媒体,承揽邮票个性化服务业务的邮政企业,既需满足客户个性化的要求,又必须坚持统一的选题原则,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在邮政管理体制实现政企分开的新形势下,及时修订原国家邮政局制定的《邮票个性化服务业务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既然是商业化的东西,不妨大大方方地按商业规律来操作、炒作,尽量淡化行政色彩。有的学生对“金榜题名”个性化邮票“童言无忌”:这是一种商业行为,没有太多的文化内涵,档次不高。   

 

不啻为邮政企业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个性化邮票申印门槛不应是申印人的身份,而是文化品位;具体承榄的邮政企业要做的是细分服务对象,而不是选择、限制服务对象。相比较“金榜题名”的吃力不讨好,不久前同样全国范围推开的庆六一儿童个性化邮票“金色童年”业务,社会反响积极得多。就暂时无法登上个性化邮票包括仅仅旁观的受众而言,大可不必太在意。依照对邮票最有研究和发言权的集邮界的公认看法,个性化邮票的加贴或附票部分毫无邮政通信实用价值,更不代表政府部门的某种认可,即非真正意义的邮票,收藏价值也不大,充其量多了一种自我展现或广告宣传的载体,犯不着为此觉得“伤人”、上升到“歧视”。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珍邮”“奇品”的骗局(人民日报)
下一篇:写在《全国邮联六大》召开之前(黄兴跃)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