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在西班牙举办的世界邮展,我国选送的10部展品(其中邮集8部、文献2部)分别获得了大金奖至银奖的好成绩。其中国家级邮展评审员、福建省邮协专干(副秘书长)宋晓文的邮集《我这一生——邮票自述》喜获银奖。可喜可贺,令人起敬!
宋晓文是一位“多才多艺、颇有作为”的人。他任省邮协专干,能经常深入全省各地参加集邮活动,搞一些调研,与广大集邮者共同座谈当前开展集邮活动存在哪些困难,怎样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等,还借助参会之机给大家鼓劲,并给予一些指导,之后他总是及时地、有重点地把活动情况及取得的可喜成绩在《中国集报》等覆盖面较大的邮报上进行报道,扩大影响。作为邮学研究者,宋晓文在《中国集邮报》邮海指航版面开辟“集邮锦囊”专栏,把他的研究心得以及实用性介绍给广大邮友。作为省级邮协专干,宋晓文能“文”能“武”,经常撰写集邮学术研究论文,还著书立说。作为国家级邮展评审员,他又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集邮业务多面手,他参与的每一次工作做的都很完善,有口皆碑。
但是对照起来,全国省级邮协的专干总数至少一百余人,秘书长(含副秘书长)少说也有四、五十人,能与宋晓文比肩者却是寥寥无几,这些人确实应该多加强一些自身的素质建设,起码也要达到能够胜任工作的水平。
再有一点是国家级评审员的问题。目前我国大约有50或60人,就人数来看的确不少,尤其是各省级邮协专干中,绝大多数省份都有一名“国审员”。但一些“国审员”自己连一篇有深度的意见和技巧的指导性邮文都写不出来,自己更是连一部稍微像样的邮集也编不出来。因缺乏实践知识,在“指导”制作所在的省内邮集时,大多时候只是“纸上谈兵”,“务实”的少,致使全省的邮集水平提高很慢。
建议全国集邮联今后审批国家级评审员时,应严格把关,把具有真才实学的人选出来,发展我们的集邮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