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介绍旁门左道之“故宫”封(陈秀东)

[日期:2007-07-08] 来源:北京邮声   作者:陈秀东 [字体: ]

    “故宫”封,编号JF76,发行于2005年,发行量88万,全名《故宫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纪念邮资信封。   

 

JF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发行以来,至今已经发行近90套。其中精品不少,重大题材多,发行量比《故宫》封少的也多的是。就是在2005年发行的三套封中,《珠峰》封和《教育出版社》封的发行量都比《故宫》封少,为何不推荐它们,而推荐《故宫》封呢?原因在于《故宫》封属于“奥运会”概念题材,发行时间靠近2008年,属于少壮派,又有“北京首都”的背景。   

 

或许人们没有忘记97年行情中的“港澳回归题材”在邮市的显著表现吧?《香港基本法》片,发行量80万,也曾经受人冷落过,但从96年中期起,《香港基本法》片就开始我行我素了。当初曾经在邮政售价附近晃荡的《香港基本法》片,恁是在97年创出了140余元钱一枚,高出100万发行量以下的题材一般品的许多倍,至今当年的许多参与者仍津津乐道。   

 

邮品,作为艺术大家族的成员,不只是邮资符志,还是历史大事件的载体,是要作为时代文献传之后世,具有考证历史的文献价值,所以,不能只作量的比价,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题材大,有文献价值,面对着多收集一枚两枚的,分散开来,传播开去,沉淀大了,流通少了,形成一种势,后来者也愿意付出大一些拥有它。古人言“奇货可居”,就是这个道理。   

 

邮品的量,称得上“孤品”的,其实极其有限。因此,作为“复品”流芳的邮品,就是在中国这样的国度,即使被一些人在打折潮中认为没有价值的票品,也没有绝迹过收藏者。值钱了,谁也不会只收集一枚,尤其是在当今大大觉醒了经济意识的条件下,更是如此。   

 

依我看,邮识是入门的导师,自信是撬动财富的杠杆,坚持是收获的源泉。《故宫》封亦如此。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热点销声匿迹邮品下滑加速(海洪)
下一篇:为纪特新邮零售进一言(党玉占)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