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6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中国话剧一百周年》纪念邮票,邮票背景中出现了话剧《黑奴吁天录》的节目单。那是100年前由中国留学生艺术团体春柳社在日本东京上演的五幕话剧,它标志了中国话剧的开端,对国内的话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黑奴吁天录》的原著小说名为《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女作家啥丽特.比彻.斯托夫人的成名作。有意思的是,当《黑奴吁天录》出现在中国邮票上不久,美国也在6月13日发行了小说作者斯托夫人头像的普通邮票(见图)。它虽然不是两国间的联合发行邮票,但却自然形成了两国邮票对同一题材极其迅速的遥相呼应,为专题集邮增添了有趣的话题和兴致。
美国邮政总局在今年5月14日实施邮资调整。1盎司重的国内邮资由39美分调高到41美分,但2盎司和3盎司重的邮资标准非但不升,反而下降,从原来的63美分和87美分降低到58美分和75美分,于是除了大量发行41美分的新邮票外,也需要发行58美分和75美分的新邮票。斯托夫人因此成为75美分邮票上的人物,归属《美国杰出人物》普票系列。
斯托夫人于1811年6月14日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里奇费尔德,父亲是牧师,全家有8个孩子。她在4岁时丧母,由大姐教育成人。1832年她跟随全家迁往辛辛那提市,在一所女子学校担任教师。1836年,她与父亲所在神学院的斯托教授结婚。辛辛那提市与南部的蓄奴州仅一河之隔,她访问了肯塔基州,亲眼看到黑奴的悲惨命运,对奴隶制度深恶痛绝。父亲学校中强烈的反奴隶制情绪也对她产生影响。他们家后来成为帮助南方奴隶逃亡的中转站。1850年,她随夫迁到缅因州,那里关于反奴隶制的讨论让她激动万分,于是从1851到1852年为华盛顿特区的《民族时代》报奋笔写下了反映奴隶制罪恶的连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
印成书的小说在1852年出版,在美国北方受到热烈次迎,第一年就卖出了30万册。她也因此受到南方奴隶主的仇恨和恫吓。为了反驳保守势力的攻击,她在次年发表了《汤姆叔叔的小屋题解》,引用大量无可辩驳的材料来证明小说所揭露的事实俱在。有人认为这部小说吹响了废除奴隶制的第一声号角,至少产生出200万废奴派,大大促进了北方的废奴情绪,为1861年爆发的南北战争做了舆论上的准备。据说林肯总统在1862年遇到斯托夫人时高兴地说,“你就是写了那本引发这场伟大战争的小妇人”。斯托夫人一生出版了30本书,创作生涯长达51年,晚年主要居住在佛罗里达。1896年7月1日,85岁的她在康州哈特福德去世。
邮票上的斯托夫人图像源自英国画家乔治·里士满(1809一1896)的画作,现存华盛顿史密索尼国家肖像馆。《美国杰出人物》普票由加拿大画家马克·萨默斯设计。2000年在他设计该系列第一套邮票时,曾对自己有机会设计美国邮票感到十分惊讶。如今他已连续设计了该系列的全部9种邮票。
《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闻名世界的小说曾被译成40多种文字,并被多次搬上银幕。小说译成中文时,由著名文学翻译家林琴南定名为《黑奴吁天录》。美国反抗奴隶制的呐喊,和中华民族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在思想上产生的强烈共鸣,使小说和话剧演出受到盛赞,也使今天我们欣赏中美两国新发行的与《黑奴吁天录》相关的邮票时,依然感受到当年大洋两岸反抗民族压迫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