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行的邮票,在市场越来越没有声音。曾几何时,新邮是谁见谁爱的香饽饽,无论什么品种,只要是新出来,都必然遭到市场一阵热捧。奇怪的是,近两年京沪两地的邮市,很难看到单独为新邮开辟的炒作区。2007年更离谱,已经问世的19套邮票,无论题材好坏、形式优劣、印量多寡,在市场都寂静无声。
为什么市场追新意愿不高?有外在原因,也有内在原因,归纳起来,大概在4个方面:
新邮沉淀性太差,几乎找不到下家。新邮沉淀性不强,原因有:新邮本身的吸引力不高,而集邮者,心态又处于低落期中的抵触阶段,自然追捧信心不足;现在市场上能看到的新邮,多高于面值数倍,不要说短期上涨空间被封压,即便3年5年,也难看到起色。基于这两种因素,参与者对新邮不得不敬而远之,绕道而行。没有接盘的下家,新邮就无法沉淀,而新邮就无法沉淀,炒家就不敢过度参与。
新邮高开高走,追逐者每每被套。新邮高炒,一需要资金,二需要人气,而这两点,都依附在可图之“利”上。但进入21出纪,平价邮品货源逐年减产,大多可炒新邮,一露面就高位定价,基本封闭了向上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参与者虽有短线机会,但多稍纵即逝,转眼就被深套其中。既然新邮炒作无利可图,短线运作者自然也不敢恋战。新邮也由此走进了绕不出的死胡同。
新邮可操作性差,缺失前期热效应。炒作新邮有它的切入点,也可以是题材,也可以是发行量,也可以是样式。近两年新发行的邮票,题材突出热点不多,发行量又不公开,样式上也没有新的突破,所以短线炒家无从入手。新邮炒作的辉徨时期是2003年,“版式二”从年初到年末,几乎贯穿全年。近两年虽然“版式二”形式仍在延续,但规模上大打折扣,炒作者的运作空间,也因此狭窄了许多。英雄无用武之地,也限制了市场追新追高的意愿。
最重要的是管理层加大治理力度,不给新邮炒作有可趁之机。俗话说,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过去市场新邮炒作泛滥,很大程度,与违规公司参与其中有很大联系。高峰时,在京沪邮市,我们常可看到地方集邮公司开车送货过来的现象。中间商与违规集邮公司联手,一层取一道利,就把新邮的价格抬上去了。近两年管理层铁腕治市,有力度,有广度,从而在源头上遏制了新邮炒作的势头。市场追新意愿不高,从另一角度,也说明管理昙采取的治理市场政策,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
对于集邮者,邮票从来都是用来“集”的,不可能也不允许改用为“炒”钱之道。而那些刚刚问世的新邮票,也根本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炒作的价值。所以近阶段市场追新意愿减低,长远看也是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