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货“淘”出灵感 “点子”变成财富 集邮爱好者当起钱币掌柜 水母网 日期: 2009-03-14 来源: 今晨6点 |
1988年,王林无意间发现妻子的集邮册,他立刻被邮票上面花花绿绿的色彩所吸引,后来发现有些成套的邮票不全,于是王林就用工资把缺的邮票一一补上。就是这么一个偶然的开始,让王林踏上集邮的道路,而且越来越痴迷。 1997年,36岁的王林从市区一家国企老总的位置上下岗了,这无疑对他是一次重创。一向习惯于单位工作的他,发现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对于一个中年男人来说,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都要靠他养活,而他却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一种悲凉油然而生。 创业对中年人来说需要重头再来,又谈何容易。原本想开饭店,王林发现自己对餐饮业一无所知,想出国打工,却发现自己没有钱。怎么办呢?这时,他想到了邮票。在市区一家不起眼的市场里,王林租了三尺柜台,开始摆起了地摊卖邮票。 王林拿出所有的积蓄2万元,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打算去北京淘一些比较值钱的邮票,拿回烟台来卖。然而,邮票没有淘到,我却发现在北京金银币卖得很火。金币买不起,我就拿出所有的钱,买了一些银币拿回烟台卖。”王林回忆道。 事与愿违。金银币在北京卖得很火,可是在烟台却卖不出去。“当时,烟台人的收藏意识不强,很少有人来购买。我决定走出柜台,上门推销。”王林说。 王林从国企老总摇身变成了推销员。卖出第一枚银币的情形,王林仍历历在目。当时一家银行的主管领导看中了王林的一款银币,预约他第二天送过去。然而,当时由于顾客要的那款银币没有货,王林就为顾客选择了一款更具有升值价值的银币。“然而,我去了以后,银行的一位副主管接待了我,对私自调换银币的事情很不满。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可是无论我怎么解释,他都不听。最后,我深深给他鞠了一躬,并解释这枚银币升值潜力大,将来升值不大,我双倍赔钱。”王林说。银行副主管被王林的敬业精神打动,最后接受了银币。 这次的事情,对王林来说不仅仅是卖出一枚银币,更是对他自身价值的肯定。也让他明白做生意不仅仅要物美价廉,还要用真诚的心去打动客户。抱着这种信念,王林无论吃了多少闭门羹,他都不会气馁。“我认为顾客永远是对的,如果顾客不接纳我,我会想是我来的时间不对,还是我拿的产品他不喜欢。我一次不行两次,直到客户接纳我。”王林说。 持之以恒,王林的客户越来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大,他满足于做烟台市场,还打入了威海市场。从当初的三尺柜台,变成了今天拥有千万资产的钱币礼品公司,从当初的仅售银币,如今涉及到古旧钱币、邮票、金银币的买卖,销售品种上千种。 公司变大了,王林仍旧不满足。 “以前,我注重物质层面上的,天天想着赚钱。如今,要管理逐渐壮大的公司,只有高中文化水平的我,就要充实自己,把自己的管理水平和个人层次也提高一下,才能更好地管理公司。”王林笑道。随后,王林多次学习各种管理培训课程,回来后再传授给员工,让员工与公司一同成长。 下一步,王林希望开办一家更大的钱币礼品公司,不断扩充在烟台市场的份额,吸引更多的市民收藏金银币。 YMG记者 孙淼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