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 欣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攀枝花集邮热方兴未艾。当时,在炳草岗大梯道有一个集邮爱好者自发形成的邮品交易市场,每天都吸引了许多集邮爱好者前来交流鉴赏、交换彼此中意的邮品,曾一度热闹非凡。九十年代后期,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人们的业余爱好日益广泛,加之受邮票发行量增大、市场萎缩等因素影响,喜爱集邮的人群逐渐减少,众多集邮爱好者齐聚一堂的热闹场面再难看到,集邮热似乎已在攀枝花销声匿迹。然而,笔者最近走访发现,攀枝花依然活跃着一大批忠实的集邮爱好者,他们以对集邮的热爱支撑着目前本地低迷的邮市。
近日,笔者来到位于阳光大梯道附近的文化旅游商品一条街,据说这里有几家由攀枝花早期集邮爱好者经营的邮品店。“我从1984年就开始集邮,安全是出于对这方面的爱好。”在集邮用品社,经营户同时也是集邮迷的张春明对笔者讲述起他的集邮史。那时受条件限制,收集邮票的渠道少,最初他只能通过在集邮公司购买或是与其他邮友交换来获取自己喜爱的邮票,后来随着集邮爱好者的增多,开始出现了邮品交易市场,这为他集邮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直到现在,张师傅提起当时炳草岗大梯道每天都聚集着上百人相互交换买卖邮票的场景时仍津津乐道。
从事邮品买卖生意的雍通富告诉笔者,他集邮20多年,亲眼见证了攀枝花集邮市场变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邮票升值空间大,大家集邮热情度都很高,邮市也很兴旺。”雍师傅从经济角度阐述了当年出现集邮热的原因。“他叫刘群林,是我这里的常客,也是一个多年的集邮迷。”雍通富指着店里一位正低头鉴赏邮册的中年顾客说。刘群林从小学起就迷上了集邮,自诩为铁杆邮迷,“小时候没有钱买邮票,我就到处收集信封积攒盖销票。”刘群林还记得许多当初集邮过程中的细节。每当找到一个信封他都如获至宝,先把信封泡在水里充分浸湿,然后小心翼翼地揭下邮票夹在书中,待邮票干透平整后再装入集邮册收藏。每天一放学,他就往集邮市场跑,鉴赏各种各样精美的邮票,是他学生时代最大的乐趣,集邮已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时候在同学当中,谁如果拥有一本精美的集邮册,那他准是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
参加工作后,刘群林更加痴迷集邮,时常利用出差的机会到外地邮市寻觅自己喜爱的邮票。“1995年以后发行的小版张我全都收藏了,一次都没落下,现在我的藏品大概有一千多套四五千枚。”刘群林说到自己多年的集邮成果时满脸自豪。他告诉笔者,多年的集邮过程,感到最遗憾的事情就是1983年版的猴票,当时他苦于没有能力购买,以至于现在还为没有收藏到这一价值不菲的珍品而耿耿于怀。茶余饭后,把集邮册拿出来慢慢品鉴,是刘群林最惬意的时候。“不仅我自己从集邮当中找到了乐趣,我还常常拿出来展示给孩子看,给她讲述每一张邮票背后的故事,通过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增长了她的知识面,提高孩子的素养,可谓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刘群林说。
市集邮协会的黄勇认为,由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发行政策的变化,集邮市场受到很大冲击,降低了大家的集邮热情,但近几年国家已经在有意识地逐步压缩邮品发行量,这对于邮市升温,恢复集邮爱好者信心是有促进作用的。“虽然受整个邮品颓势行情大环境影响,攀枝花集邮界没有原来这么火热,但毕竟集邮在本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目前我市集邮协会拥有400多名会员,全市潜在的集邮爱好者达2000多人。而集邮不仅只限于收藏,当下已经成其为了一种高雅的文化,人们可以从中拓宽知识面,还能够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从这个意义来说,集邮永远都不会缺乏追随者。”黄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