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点上的困惑:山顶还是山腰
其实,5000点之上的股市,对管理层、机构、普通投资者而言,都充满着困惑,面临着困境,身处抉择的困难……
最新消息
七大利空传言压垮大盘
前日晚间央行宣布再次上调准备金率,以往A股市场第二日都是低开高走,但昨日这个惯例被打破。同时市场流传诸多的利空消息,也使得市场信心脆弱得不堪一击,资金纷纷夺路而逃,股指昨日放量收出长阴,沪指大跌116.48点,收于5277.18点,5300点大关轻易失守。分析人士认为,下周大盘面临宽幅震荡,投资者最好轻仓应对。
这七项利空传言是:
1.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前日晚间已经公告);
2.加息(预期下周,央行定向发行1500亿票据,增大了加息可能性);
3.强制减持3000亿国有股(传言已经签批,5%以下的无需强制,也无需批准);
4.周末可能公布:特别国债发行6000亿,其中2000亿市场公开发行;
5.日前管理层召集五大市场机构老总开会提示风险,要求减持并降低集中度;
6.证监会周末召集所有基金券商老总开会提示风险(此举是1000点开始上涨以来的第一次);
7.手中有大量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不减持,又要再融资的可能都不批了。(证券时报)
困惑之1
指数狂飙 业绩增长能否跟上
5000点到底高不高?最直接的一个指标就是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状况,而不是参考一个静态的业绩指标,因为投资者购买的是上市公司的未来,只有业绩增长的脚步跟上股价上涨的脚步,才能称之为良性循环。
而上市公司2007年中期业绩披露已于上周落下帷幕,表面上看业绩增幅喜人,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增幅达到了70%,似乎股市的上涨可以获得上市公司业绩的足够支撑。
但是,当有关人士深入分析之后,发现在掌声背后存在两大困惑。
投资收益虚增利润
据深交所昨日最新发布的《深市主板上市公司2007年中报盈利结构分析》报告显示,在深市主板478家公司中,主营业务对深市主板上市公司的利润贡献比率有所下降,相比之下,投资收益等非主营因素占净利润超过两成,这正是本轮业绩大增长的第一大困惑。
如果放眼整个沪、深两市,1471家上市公司中期业绩显示,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比重上升到17.87%,而在2006年中期,上市公司整体投资收益占整体利润总额比重仅为9.06%。
深交所的报告中指出,非主营因素对利润贡献的影响主要来自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及公允价值变动等三个方面,此外深市主板公司2007年中报非经常性损益也发生了快速增长,这反映出深市主板上市公司中报利润增长受新会计准则变动影响较大。
该报告特别强调,由于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短线证券投资以及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升值,而给上市公司带来的利润并不稳定,上述利润可能由于日后的股价及房价的下跌变成亏损,从而拖累上市公司未来的利润增长,非主营利润毫无疑问将成为上市公司业绩的“双刃剑”。
上市公司质量良莠不齐
另一个困惑来自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依然良莠不齐,大型国企业绩一枝独秀,其业绩的高速增长掩盖了不少非国企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平平的现状。
根据研究测算,国企的业绩仍然在上市公司业绩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净利润排名前10的上市公司都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其净利润占整体上市公司净利润的比重为50.58%。其中工商银行、中国石化和中国银行最大的3只权重股净利润占整体上市公司净利润比重都超过9%,其业绩同比增长都超过了50%,对于上市公司业绩同比快速增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与大型国企相对应的是中小板上市公司,中小板上市公司2007年中期的业绩增长性一般。根据统计有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业绩的中小板公司共有116家,这116家公司去年上半年和今年上半年创造的净利润整体分别为30.73亿元和42亿元,2007年中期中小板整体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36.67%,但是与上市公司整体净利润同比增长70.78%相差甚远,也无法适应其股价上涨的速度。从中小板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占整体上市公司净利润看,所占比例非常小,为1.87%,其业绩增长对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增长影响非常小。
如果只有少量的优秀上市公司,而其他的上市公司都竞争力平平,A股市场的整体投资价值显然将大打折扣,5000点之上也无法高枕无忧了。
困惑之2
市值膨胀 实体经济能否跟上
“泡沫”无疑是今年以来股市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股市泡沫之争从3000点就已经展开,而在5300点这一位置,依然没有一个权威定论,但是关于股市泡沫的衡量标准,GDP与股市市值的比较是比较客观和具有参考意义的。
总市值与GDP正相关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它显示的是一国或是一个区域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物品与劳务)市场价值的总和,反映了这个国家或这个区域经济活动的价值。简单说来,GDP基本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实体经济的水平。
而股市属于虚拟经济,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完全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之上的,如果GDP越高,那么股市总市值相应就应该越高,因此不管是理性的市盈率还是疯狂的市梦率,都无法过度脱离GDP的水平,一旦大幅脱离正常水平,显然其泡沫就会越来越大,最终有可能失控破灭,反过来伤害实体经济的健康。
目前比值已经偏高
著名学者华生先生近期就此撰文表示,股市市值和GDP的关系,大体上是有规律可循的。低收入国家一般在20%~3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一般在50%左右。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股市市值大体与GDP持平。
这里有两个例外。一个是英国。伦敦证券市场是世界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金融中心,外国公司上市的比例特别高,所以市值经常是GDP的140%左右;另一个是美国,其股市市值也差不多是GDP的150%,如果扣除外国公司的市值,美国本土企业的股市市值其实也就勉强能和GDP持平。
而据数据显示,截至昨日收市,目前A股总市值已经接近24万亿元人民币,已经相当于2006年GDP的115%左右,如果加上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市值,大概在8万亿元人民币左右,中国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将近是2006年GDP的153%。
国外已有前车之鉴
不用说与中低收入国家比较,就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上述数据也堪称世界之最。在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的大经济体中,只有日本曾经在1989年泡沫顶峰时股市市值达到GDP的150%,日本的一些大企业当年的市值也超过了世界上的顶级公司,与目前A股市场的工商银行、万科A有些相似之处,这两家公司的总市值现已跃居全球同行业之首。但后来泡沫破裂之后,日本股市市值9年后跌到只有GDP的一半,让整整一代日本人谈股色变。
所以有市场人士认为,即使由于相当比例的股票尚处于非自由流通阶段,而且目前外围资金也十分充沛,股市未必会立即由升转跌,但是从宏观层面上看,以价值的眼光审视目前市场,至少在短期内,中国股市总市值与GDP之比有偏高之嫌,这不能不引起投资者对5000点的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