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侃市》之一
“股藏”的历史价值
我认为,以股票为主体的“股藏”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一旦世界公认中国“腾飞”成功,(而事实上中国确实在经济上已经显示了逐步向高“腾飞”。)中国在20世纪的改革意义绝不亚于当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不亚于日本历史上的“明治维新”……无论怎样,中国的“经济史”能不写这一段历史吗?中国“金融史”能不写这一段历史吗?那么,这一改革真正意义上的标志就是“体制”的改革,是承担风险的改革,体制反映出形式,体制牵动了结构,体制决定了分配,体制开阔了市场,体制推动了金融,体制改变了法律……等等等等。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出现“股份制”企业,说明共产党的改革的决心和魄力,真是“改天换地”的又一次革命。我觉得,中国这一改革,意义是非常深刻的和巨大的,最能体现这一改革内容和方向的就是“股分制”企业出现。而要说明和反映这种深刻的内容,“股票”是最好的信息库。改革时期的“股票”的历史地位是动摇不了的,越来越多的人们会意识到这一点,相信我们的后人会比我们更认识,更需要,这就是即使在“市场上”也大有前途的内在原因。而“股藏”是一体的,只要认识到“股票”的价值,也就同时承认“股藏”品的价值。
收藏和保存“股票”,是我们留给后人的历史财富。在更多的人还没有想到、意识到的时候,能想到、意识到的人是先贤者。此中不需要急功近利,越是急功近利,越会使浅意识的人产生“哗众取宠”的感觉。不需要大喊大叫,我们需要耐心和平静的告诉人们:意义和价值。这需要扎扎实实的搞一些形式,做一些文化性的宣传工作。所以我说过:进行着研讨的群体才是“市场”的真正的支柱。同时他们也是在对历史做着贡献。我尊重他们不是他们手里有“金子”,而是他们的意识和贡献。这里有并非浅意识的人能马上接近的距离。但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缩小这里面的距离。
首先,自己要有信心。
在对史实的研究上,我觉得当前应该将股票的时间线索理清楚,应以历史线索进行贯穿。
具体设想:将改革时期的股票市场前后划分为几个阶段,如“试点阶段”、“高发阶段”、“整理阶段”等,(更确切的定义可以讨论)。
1,理清每一阶段准“股份制”企业有多少,是哪一些。
2,哪些企业发行了股票的,哪些是上市的,哪些是未上市的。上市发行的方式。时间段,股票发行量。
3,那些是采用了“认购证”发行的,时间段。
4,涉及到的金融机构
等等,以及“改制”的相关背景,特殊事件……等等
我看了一些书和材料,似乎都还散乱而缺乏系统。
上述的内容,越上层相关机构越清楚,应当有案可查,现在整理出来还是有可能的。也来得及。现在不进行整理,时间拖得越久,就越难整理清楚,也是对后人欠了债。
那么,设想如果有“协会”一类的组织就可以从事这样的具体的工作,全国性协会可以协调和组织,地方性协会就可以具体进行。这样一来,“协会”也显得比较务实。“协会”不能只是在“票证”的“样式、大小、图案”等上面打转。(这些可以留给有兴趣和有条件的人员去做。其实也已经有人在做。)什么“整顿”之类的事“协会”根本管不了,也没必要管,市场有市场的自身规律,有人想买,有人想卖,怎么管?统一价格?谁听你的?而且也不应该“协会”来操纵。
我想,应该涌现更多一些以研究“股藏”方面为内容的专题“学者”。
(以上是初步和散乱的思绪)
《易德侃市》之二 浅谈藏品的《价值回归》—《收藏篇》一 “价格”和“价值”并不是同一种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有时“价格”并不真实地反映“价值”,就一种价值来说,价格的过高过低都会出现,当“价格“与“价值”之间的距离过大时,就会有调整,即“价值回归“。 |
“收藏投资”不等于“短期获利”—收藏篇二 在一段时间中(也许直到今天)收藏投资几乎成了“短期获利”的近义词。一些炒家利用收藏投资所具有的比较显见的保值增值效能造市,以获取高额利润.将收藏投资等同短期获利,我想这样的意识是有偏向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识。希望通过收藏投资实现保值增值,对此,应该说是无可非议的。投资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思维的体现,思维方法有偏差,行为也会出现差错。更确切一些说,投资行为的形式取决于投资者的思维。
投资行为从时间上来看,有短期、中期、长期之分,也可从性质上分为以下几种:
一、以认识藏品的内涵价值为前提的投资。
正如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掩盖不了它的光彩。金子有着它基本的价值,也会有抢手的价格,那是时机问题。
二、通过价格在不同时、地表现的差别为机会的投机,其中不乏一些“以藏养藏”的行家里手。这些投资者善于综合藏品之外的种种有关因素,如民间收藏倾向、一时的供需情况、不同时间、地点的差价等信息,寻找合适的机会进行投资和转手。这种投资,虽然也有着比较重的经济利益目的,但他们的目的和作用都是不应妄加否定的。收藏品作为特殊的商品,需要在法规允许范围内流通,正是由于有这样的投资者和经营者,才形成了一个市场。这是一种市场上出现需求,以理性的姿态进行供求的转移。这同故弄玄虚,肆意拔高价位是不可等同的。
三、在对具体收藏品的质地、意义等一知半解甚至无知的情况下,仅靠资金,在低价位上大量吸纳(甚至统括),以反复哄抬打压为手段,牟取利益。在这些人中,任何藏品已失却了文化的成分,仅仅是一堆堆数目的筹码。当完成了低吸高抛的某一过程后,使留下一串串创出的高价,欣然离场。其结果,使得——些跟风追涨者牢牢套住,最终受到损害的是真正的收藏爱好者。收藏投资者,即使是正常经营者也难逃其害,其结果是留下消费者对市场的恐惧,这个阴影影响市场人气的时间可能是难以估算的。
总之,应当强调的是投资者对自己的行为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而首先需在思维方面有一个正确定位。收藏投资者从收藏到回报,要有一个时间过程,不应急于功利,反之,就会由狂热到失望到浮躁,这正是收藏投资和摊贩式或是炒手的区别。收藏投资终究不同于股票买卖,收藏品是实实在在的“物”,需要有实实在在的收藏投资者,收藏投资不是短期获利,更不能同炒作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