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官窑器物?历史上,我们通常把为朝廷的日用品和观赏器物称为官窑器物。以瓷器为例,宋代的五大名窑就可以称为官窑器。经管定窑、钧窑、哥窑的大多数产品属于民间日用瓷,但由于其部分窑口为宋代皇家专烧宫廷用瓷,故定窑、钧窑和哥窑的精品也可以称为官窑器。从这层意义上讲,元代的枢府瓷、明后期官搭民烧的青花瓷、洪宪时期的居仁堂和当代的毛泽东主席用瓷都属于官窑器。瓷器如此,铜器、玉器、漆器、书画、木雕、竹刻等艺术品也有“官、民”之分,绝大多数一流水平的手工艺人成为御用工匠。御用工场和御用工匠是官窑器的主要生产地和生产者。
官窑器有哪些主要特征?第一,官窑器精工细作,精美绝伦。无论哪项门类都代表了那个时期中国最高的工艺水平。每一件官窑器艺术品不仅体现了工艺大师的杰出的能力和智慧,而且还是当时历史时代特征和风貌的具体展现。第二,官窑器限量制作,不计工本。以珐琅器为例,整个乾隆一朝,耗银千万两,成品仅千件,存世四百六十五件。第三,官窑器制作和使用是由政府开设的专门机构严格控制,在当时就具有权威性,无论是技术还是工艺,甚至连产品,平常百姓也是不能知晓的。
好,文章写到这,我就可以论述我的观点,即“金银币为何是当代的官窑器”。这里允许我引用当年江会青老师《投资金银币赢在新世纪》里的一段论述。一来江老师的文章已经写得很详尽很到位,二来我也算偷个懒,轻松点。
“中国当代金银币的重要特征如下:1、国家身份证。中国当代金银纪念币(以下简称金银币)虽不参与流通,但是作为国家特种法定货币它具有国家信用。它采用贵金属铸造,因而具有较高的含金量和贮藏价值,此外它有明确的规格、成色、质量标准、面额,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发行年号,配有中国人民银行鉴定证书,并标明发行量,以上均表明金银币作为国家代表的庄严与价值。2、现代文物。中国金银币中有许多这样品种:你若问金币总公司的销售经理、造币厂的员工、钱币收藏家(包括许多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收藏协会理事级人物),他们非但没见过,有的甚至都没听说过那些金银币,因为它们真的太少了。10枚、20枚、几十枚,即便是多达上千枚也因早年发往海外,高度分散,踪迹皆无。其次是"珍",珍在题材。其多为名家绘画、经典历史瞬间,并以当代名家大师细雕精铸。中国当代金银币的许多品种已成为举世公认的藏品之颠,是标准化艺术品的顶级产品,是凝聚在一个时代上的古典音乐(古典就是历经多少代仍在流行),可以说许多品种的珍稀性与当代著名画家的作品相比毫不逊色,因此,深居山中无人识的时间不会太久了。金银币产业大发展后,人们就会称20世纪是个"史前"年代。20世纪发行的许多品种,都将因珍稀而成为"现代文物"。3、资源垄断。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金银币唯一发行机构,由中国金币总公司总经销。它集制定政策、市场策划、管理、销售于一身,这是政策垄断;金银币各种题材一经使用,就不能再出,这是资源垄断;再有就是限量发行,发多发少一言定,这叫市场垄断。因此金银币是一个超级垄断行业。(以上文字摘自《投资金银币赢在新世纪》)
另外,我还有几点补充,并提几个问题。
第一:金银币的铸造单位。上海造币厂、沈阳造币厂和深圳国宝造币有限公司是不是由政府严格控制的国家货币铸造企业?这些企业是不是有严格的审查规定?答案是肯定的。早期彩金彩银是不是因为国内尚不具备先进工艺而被迫请瑞士造币厂铸造?答案是肯定的。铂金币由澳大利亚造币厂铸造,是不是说明国内尚不具备生产条件?答案是肯定的。每枚金银币的生产是否都有详细的资料供查询?答案是肯定的。综合上述几个问题,让我们再想想,金银币的铸造单位与当年的宫廷画院、清宫造办处和景德镇的御器厂,是不是有几分相似呢?
第二:金银币的设计雕刻人员。让我们扳着手指数数,朱纯德、王福德、陈坚、童友明、罗永辉。。。。。。哪一位不是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可以说,每一枚金银币都是大师们呕心沥血的作品,深厚的艺术造诣加上层层严格的审查程序保证了每枚金银币的顶尖质量。大家知道,在雍正和乾隆时期,景德镇有两位著名的驻窑官,年希尧和唐英。让我们想想,从人的层面上,金银币是否也具有年窑和唐窑的某些特征呢?
第三:金银币的实铸量。因为中国当代金银币没有孤品,所以多少实铸量就意味着应该有多少枚一模一样的金银币。这个问题经常被艺术品圈内人士所诟病!其实,我们仔细想想,景德镇御器厂每年要生产多少件完全相同的官窑瓷器?仅以单铀色瓷为例,康熙晚期每年进贡朝廷的郎红瓶不下百只,大小、器型均相同。豇豆红的小文玩每年的生产量也达百套。应该说所有的艺术品,包括书画,都不乏雷同者,相同或相似的作品都不在少数。金银币虽然是机制的,肯定是有相同的,但官窑的其他器物就没有相同的吗,一个窑口烧出的瓷器,相同的何止成百上千?一个画家同一时期的作品,相似的也不在少数!我们现在所说某个官窑孤品,并不是说这个碗仅此一件,而是时间长了,我们看不到了。再举一个例子,公斤银的王者——台湾光复,发行一百枚,理论上说就有一百枚相同的。可实际上,我在市场上三年都未曾一见,如果有哪个藏家有一枚,他完全可以宣称这就是孤品,谁不服?也可以拿一枚出来嘛。
最后再简单地谈一谈金银币的升值问题。讲两个真实的事情:一。香港著名古董艺术品经纪人张宗宪在1984年时购入杏林春色珐琅彩碗,用了一百万港币,去年该碗成交价达一点五个亿。二。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国际儿童年金币,当时全国各大媒体都有报道,说明国家对发行纪念币非常郑重,该金币面值四百五十元人民币,发行价好象是五百多元,现在市场价仅有五千元。1979年的五百元与现在的五千元真的等价吗?让我用薪水来回答这个问题。1979年我父母回上海时,五百元是他们每个人一年的全部收入,如今五千元只是我半个月的薪水。话说到这个份上,金银币的市场价格是否被低估?就不用我再饶舌了吧。
好了,今天文章就写到这里,认同的泉友就请多跟贴。不认同的也不要拍砖,很多问题大家可以慢慢讨论和商量。最后再多说一句,五一长假后的调整就要过去了,今年的歇夏期是有行情的。建议密切关注桂林山水和取得真经的走势。具体原因以后再说。
邱炜写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