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集邮之“聚”与“散”

[日期:2025-08-26] 来源:集邮博览  作者: [字体: ]

集邮的美妙在于,它让许多人终生沉浸其中并留下大量集藏品,它几乎涵盖了收藏各领域所具备的裨益。 集邮界有集邮之“聚”的“四益”说:“怡情、益智、交友、 储财”,这些文字还曾被印在集邮公司销售邮票的纸袋上。


陶冶情操之“怡情”,在于邮票兼具设计之美、印制之精;增进知识之“益智”,在于邮票涉及广博的知识面,堪称微型“百科全书”;邮事交流之“交友”,在于集邮者在收集、交换邮品,研究、交流邮识的过程中,集邮搭建了以邮会友的平台;邮票有价之“储财”,则在于邮票在市场流通中,随着时间推移会有升值、保值、贬值之况。


集邮在“四益”之外,还有“四有”,即“有趣、有识、有胆、有底”。


收藏要义在于坚持,一曝十寒,难成大器。能够坚持,在于对集藏之物要有兴趣,兴趣是动力,兴趣如山难移。许多集邮者何故坚持毕生之好,“兴趣”几乎成为统一的答案。


引领集藏方向和收获的,首先就是知识,百余年来集邮所累积下的丰厚的邮知识,即“邮识”,集邮界有“惠我邮品不如惠我邮识”之说。能在眼花缭乱的邮花中撷取精品、珍品,靠的是一双用邮识练就的慧眼。


有识无胆,指的是优柔寡断。集藏行为中不可错过“可遇不可求”的机会。集藏家张伯驹遇到《平复帖》,不惜倾其所有以至卖房,果断购下国之至珍,可谓气量之大、胆魄之壮。集邮中的“擦肩而过”的遗憾比比皆是,缘在没胆之优柔寡断。 


集藏需要实力。有底,指的是有点经济实力。小到可预订全年邮票,大到可购下国邮之“金字塔”尖上的“宝石”。总之,“底”是集邮大成的物质基础,且因人而异,需量力而行。实力是集邮上台阶、上档次的保证,如果说有趣、有识、有胆是精神层面的心态,那么,有底则是物质层面的托底了。


除了“四益”和“四有”,集邮与收藏还有一个共通之处,即“散”。


我国唐代诗人李白云,“千金散尽还复来”。“金”可如此,“藏”则未必。以我从法国巴黎的邮店看到的儿孙将逝去父辈的集邮册堆放在柜台前零售为例,那些传统的、专题的邮册集聚老人一生的心血,尽管单枚邮票未必价值不菲,但集沙成塔、集腋成裘、心血筑成的邮集 “散”了,哪怕抽取一两件,也会“邮散”难复来。 


因此,集邮人最怕自己毕生集藏之散,但聚与散也是一种必然。因此,集邮讲究流传有序。仅红印花“小字当一元”的百余年流传,就有多部专著考证,这是“散”的 一种专业性的归拢和记载,多限于珍邮之列。


此外,大量颇有价值的邮“散”时,留下的往往是“一地鸡毛”。“散”中不再有完整和齐全,如我的音乐专题邮集,曾“散”去一套1889年德国地方邮政邮票,此集就缺项了。集邮之“散”往往容易造成有价值的集藏毁于一旦。部分集邮家会在有生之年将自己集藏之成作妥善安排,或捐给博物馆或邮政部门,如姜治方、马任全、夏衍等;或寻找新人接班传续,如林文琰、郭润康等。当然,也有另辟蹊径者,即让下代人以时尚理念编成新的邮集,让自己的专题所存以文化题旨走向社会,如李洪源将所藏进行分门别类,在上海、辽宁大连举办多场主题邮展。


可以说,集邮之“聚”是一种积极地让自己所藏以另一种方式留存,继续发挥作用;不可回避的集邮之“散”, 则是看似悲观的藏品的另一种归宿。在集邮界走向老龄化的现状下,对于集邮之“散”要有思考、探讨与举措,让这个聚拢了文化烁金的集藏成果有效地保存下来。 


收藏可以给人带来心灵收益,是人生的精神寄托; 当然,收藏也会给人带来烦恼。收藏是和东西打交道,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收藏过程中的“聚”与“散”,要有规划,以留下有价值的集藏,让它们有一个更好的去处。




来源 |《集邮博览》总第461期:集邮之“聚”与“散”,作者:李近朱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论贬低集邮
下一篇: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