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邮为何“炒”不起来? 【毕氏邮品网2013年6月11日(周二)报道】 |
沈阳小雨,最高气温24度。进入毕氏集邮大市场,再现逛地摊氛围! 自从2009年集邮业务交由中国集邮总公司管理以来,新邮炒作之风越来越弱。前几年新邮预订户尚有40-50%的利润,现在恐怕连10%的利润都要难保了。例如:2012年张、票面值137.5元,市场价格150多元,溢价10余元,这点溢价利润还要被打折的小本票蚕食一部分。为什么在“总量控制,适度稀缺”的原则下,预定户的收益率越来越少了呢? 原来所谓的“适度稀缺”仅仅是针对集邮者预定户,对于截留主力没有丝毫阻碍。集邮者预定要受到套数限制,时间的限制,而截留主力却可以几十套,几百套,甚至是上千套的预定。截留主力拿到批量预定的货源以后,挑选出热点品种高价炒作。怎么炒作?先是高价叫卖,一看没有人买,就改为高价收购,由于市场没有货源可流通,收购则变成制造虚高价格的手段。一些投资者不明内情,也跟着高价买进,结果全都套牢了。这就是2009年以来被套牢者的真实写照。截留主力在热点品种高溢价获得收益以后,剩余的滞销的冷门品种就变成无成本货源了,打折出售便开始出现了,这就是导致打折票的泛滥成灾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炒作新邮的过程中,截留主力唯利是图,信口雌黄,将乌鸡吹捧为凤凰,这种行为将会促成集邮投资信任危机的出现。其后果是严重损害了初级投资者的投资者热情;严重损害了邮品可以保值增值的功能,极大地阻碍了集邮队伍扩大。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套牢盘积重难返,邮市再次陷入观望的危机之中。 “适度稀缺”的做法根本问题在于管理不到位。只有“敞开平价供应,过期坚决销毁”,完全交给市场调控价格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打着“适度稀缺”的旗号,将本应供应给集邮者的邮票变成权利,然后进行“权钱交易”,那么这将严重阻碍新邮的投资热情。集邮投资者是不该为这种权钱交易买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