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筹泡沫殃及散户池鱼
都说5000点之上的股市有泡沫,但对于“5·30”时就被套牢的中小散户来说,这“泡沫论”来得可真不是时候。“5·30”之后主力大肆做多指标股,造成指数虚高,制造蓝筹泡沫。广大散户是赚了指数不赚钱,大多数人至今尚未解套,而挤蓝筹泡沫导致股市震荡,他们手中的股票又都跟随下跌,实在是苦不堪言啊。
5000点上的困难:买进持有还是卖出
本轮从7月6日开始上涨的行情,短短2个月时间,大盘就上涨了近1800点,涨幅高达50%,不少个股翻倍,然而,不少股民抱怨赚了指数没有赚钱,尤其是在5000点上方,操作更加困难。
在5000点上方,市场的确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尽管个股行情仍然十分火爆,但热点转换快,持续性不强,很难把握,赚钱难成为了股民最为真实的写照,越来越多的股民转为基民,希望通过基金赚钱。昨日大盘一根100多点的阴线,是正常整理还是调整开始?股民是该卖出还是继续买进持有呢?
股民现状
老股民心慌慌 新股民入市忙
5000点,这是大家都没有经历过的高点,即便都看好股市的黄金十年,但在90%个股股价都炒上了天的情况下,恐惧感油然而生。目前究竟是应该买票持有,还是卖出等待一轮大跌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股民。
恐惧 老股民害怕大跌随时来
红星路某证券公司营业部。老股民漫不经心地翻看着红红绿绿的股票,大家有说有笑,讨论"央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讨论"下周是否会大跌"等问题。
"都说目前大盘很健康,但我不这样认为。"老股民王先生向记者表达了他的担忧,"随便怎么看,这个股市都是悬吊吊的。"王先生说,他现在的仓位还很重,持有蓝筹地产股,心理总是不踏实。
记者发现,不论是重仓持股的,还是轻仓观望的,或者短线小打小闹的,都显得十分谨慎。股民刘先生说,"现在的情况确实不敢掉以轻心啊,CPI高烧不退,央行连续加息,管理层还要让建行等大盘股发行上市,真不知道机构能不能挺得住。"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多数老股民对后市都较为恐惧,害怕大跌随时到来。
贪婪 新股民踊跃入市
和老股民的恐惧相比,新股民似乎天生就是勇敢无畏。统计显示,8月23日大盘站上5000点后,日均新增A股开户数重新达到20万户。
记者在某营业部看到,短短半个小时内就有10多个新股民开户。一位新股民告诉记者,"5000点入市,也不算晚,朋友告诉我一只消息票,让我马上全仓买进。之前朋友给我说的票,都连续涨停了,这次不能再错过。"
困惑 赚钱也心慌
上午10:50,股民周先生急急忙忙给分析师打电话,"华夏银行涨停了,但是没有封死,卖不卖啊?"分析师告诉他,看看再说,不着急。下午开盘后,华夏银行开始回落,周先生又忙问怎么操作,分析师也觉得有些难以回答,只好说,涨了那么多了,现在卖不卖都可以,对你来说,只是多赚点和少赚点的区别。听完这话,周先生觉得有道理,于是不好再问。
周先生如此着急,并不是因为亏钱,相反,他因为长期持有华夏银行,已经有了相当丰厚的利润,但为何还显得如此心慌呢?周先生说,现在是股票越涨,心理越慌啊,既担心大跌,银子化成水,又担心卖了股票还要涨。
像周先生这样的股民很多很多,不论是赚钱还是亏钱,在目前点位,心理不发慌才怪,这也是十分正常的。
基民现状
买基金 咋也这么难
在5000点之上,尽管基金市场还一直延续着它的火爆,不断创造出新的纪录,但基民也开始陷入困惑之中。
新基金俏得不得了
近期,无论是新基金发行还是老基金拆分,其结果都是一天售罄。本周又有两只基金开卖了,记者一大早来到某银行营业所。
"为什么现在还买不上?"一位小姐正焦急地问道,"这只基金怎么只有50亿,这也太少了吧,我能不能买上啊?"。
工作人员笑道,"黄小姐你是我们今天的第一位客人,应该没有问题。你看,这不买上了。"
"对了,这只基金采取的是比例配售,估计这跟新股中签差不多,我买了三万能中多少?"黄小姐急切地问道。
"这个不好说,这只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都不错,估计今天的认购比例会非常低。"
"噢!有没有10%?"看看了手表,黄小姐急忙站了起来,"对了,要是还有新基金的话,给我发短信。"
"还要等多久,唉!50亿这么少,每次到最后都只能买到一点!"一旁的中年男子感叹道,"现在好多基金都暂停申购了,要买只基金还真发愁。为了能够买到一只基金,很早就来排队等候,买基金咱就这么难呢?"
基金也有优劣之分
买不到新基金已经成了基民的困惑之一,但该买哪一只则更让基民们感到头疼。老李是一个老基民,2005年就在朋友的介绍下开始自己的基金生涯。可是,今年老李一算,怎么买的基金收益还没有存银行划算?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自己买成了货币市场基金。老李很郁闷,眼瞅着错过了一波好行情。听说将有新基金发行,老李将原来的货币市场基金部赎回,又把自己存的闲钱取了出来,一起买了股票型基金。现在,银行为了方便基民们专门准备了小黑板,每天公布基金的最新净值,而小黑板就成了大家最喜欢去看的地方。
"我想买点老基金,你觉得如何呢?"
"博时主题今年表现不错,不过都快三块了,还是博时精选吧,只有一块多!"
记者现场不断听到这样的对话,而工作人员表示这在营业场所已是常事了。
看来,如何选基金,也成了众多投资者较为头疼的一件事情!
投资机会
5000点之上还有洼地吗
进入9月,市场主力资金展开了一场寻找洼地的战斗,在遍地都是高价股的A股市场,到底哪些股票还是估值洼地?或者说5000点之上,还有洼地可寻吗?
洼地已越来越少
近一段时间以来,市场明显的变化是,前期涨幅不大的一部分蓝筹股展开了一波强劲的上涨,如煤炭板块中的神火股份、煤气化、兰花科创、盘江股份、西山煤电等;同时,高速公路板块、钢铁板块等,也有较大的涨幅;此外,中国石化、中国联通等涨幅不大的大盘蓝筹股,也得到资金关注。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近期新基金发行速度相对较为平缓,但资金过剩的现象依然突出。新资金肯定会选择那些估值水平相对较低的个股,这造成了目前所谓"洼地"被看好的局面。但是,在资金相对充裕的市场中,"洼地"不会永远是洼地,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只要发现了肯定会被逐渐填平。即是说,目前洼地肯定越来越少。
四大行业是相对洼地
中海基金最新的9月投资策略报告指出,新基金建仓均从安全的角度考虑行业配置,在不改变主线投资的背景下,寻找估值洼地成为最佳的投资策略。估值洼地的特征有以下几个:第一,行业增长相对稳定,下半年业绩增速不会明显放慢。第二,今年以来表现落后于其他行业和指数。第三,相对估值具有一定的优势。
那么,从上述三个特征来看,中海基金建议增加对家电、电子、公路、航空的配置比例。
其中,家电行业的投资机会最为明显,首先,行业受益于消费升级,随着居民收入的提升,对家电的升级换代需求显著提升。其次,数字电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将推动对相关子行业的快速发展,部分子行业可能出现爆发性增长。最后,主要公司的未来业绩增长均可维持4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而估值水平远低于其他消费行业,综合优势明显。此外,钢铁、食品饮料、造纸等行业也值得关注(见表2)。
不过,分析人士指出,目前点位上,即便是估值洼地,也只是相对的洼地,也是高山上的洼地,随着行情的发展,洼地极有可能快速被资金填平。因此,投资者在近期操作时,还是应该谨慎为主,不宜太过急进。
封闭式基金洼地明显
昨日大成优选(150002,收盘价1.271元)这只创新型封基正式登台亮相,高开高走,市价比单位净值大幅溢价。股票赚钱难,基金却有不俗的表现,这应该为我们在5000点之上的操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大成优选的开盘基准价为1.189元,昨日开盘就跳空高开,达到了1.25元,虽然盘中一度震荡,但最大涨幅超过了9%,最高上摸1.30元,之后虽有所回落,但最终仍大涨6.9%。由于昨日股市出现了较大幅度下跌,而大成优选的持股比例相当高,超过了95%,因此单位净值将在周四1.189元的基础上有所下跌,这也就意味着昨日大成优选的市价,有可能比单位净值溢价了10%。
大成优选是一只创新型封闭式基金,存续期为5年,而同期限到期的封基,其折价率大多处于20%左右,而大成优选却出现了近10%的溢价。
大成优选上市首日出现大幅溢价,上半年债券型基金的机构持有比例大幅上升,这些现象说明,在5000点上方,市场的风险正在逐步凝聚。对于机构来说,为了资金的安全,加大基金的配置比例,向债券型基金转移,这应该是较为稳健的一种做法。
对于股民来说,最好将手中资金的50%投向基金,只要指数能够上涨,那么持有基金就能赚钱,而一旦市场下跌,基金的跌幅显然比股票小。
由于大成优选溢价的影响,目前折价率高的封基是投资者重点配置的品种,其中绩优、高折价率的封基,比如基金汉盛(500005)、基金景福(184701)等,可重点关注。
操作策略
5000点之上
安全最重要
在目前点位,风险越来越大,分析人士认为,操作上安全第一,保住胜利果实至关重要。
蓝筹股不追涨
"蓝筹股将是未来牛市的主流热点!""虽然蓝筹股的估值已基本合理,但考虑到未来的成长性,股价仍然有较大的上涨空间!"这是目前不少基金经理的观点。
不过,我们注意到,中信证券在98.50元回落后,昨日最低到82.25元,最大跌幅16.50%;招商银行最高涨到39.58元,昨日最低35.93元,最大跌幅9.22%等等,这意味着如果你现在追高买入这些股票,同样具有一定的风险。
基金看好的蓝筹股,为啥还是具有风险呢?原因很简单,虽然这些股票中小投资者不敢买入,但投资者的钱通过基金流向蓝筹股,间接推高了其股价。虽然蓝筹股的质地良好,但是股价透支未来几年的成长后,同样具有风险。
因此,对于涨幅惊人的蓝筹股,比如地产、金融、券商、有色金属等,投资者应谨慎,关注的重点应以涨幅相对不大的蓝筹股为主,比如中国石化、长江电力,以及即将登陆A股的建行等。
题材股别贪心
蓝筹股涨欢了,低价题材股是不是会有补涨表现呢?看看近期公用科技等个股的持续涨停,确实在不断刺激市场的神经,更多投资者会将目光转向低价题材股。
业内人士认为,高价股的不断上涨,为低价股打开了上涨空间,而随着资金的不断涌入,更多人会关注本轮行情中几乎没涨的低价股。不过,由于低价股不是市场的主流,缺乏主流资金的关注,股价缺乏稳定性,一旦公司基本面有所变化,股价出现大幅波动完全可能。因此,对于这一板块中涨幅不大的个股确实可以关注,但不可将利润看得太高,应快进快出,短线操作。
仓位要降低
近期指数虽然在不断创出新高,但赚钱的难度明显增加。或许会有人想:指数不跌,我持有的股票就会有机会。不过,大家可不要忘了,为了5%的利润,很可能造成20%的损失。
因此,在赚钱难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指数处于5000点之上,适当降低仓位应该是最为可行的一种操作策略,虽然可能会损失部分利润,但本金在,以后赚钱的机会就在,主动权完全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另外,持有仓位的结构应该分散,以降低风险,最好是"股票+基金"。如果你较为激进,那么配置的基金就不妨以股票型基金为主;如果你比较稳健,那么选择基金就以混合型、债券型基金为主,在稳中赚钱。(成都商报 )
5000点上的困惑:山顶还是山腰
本周,正如本报上周预测的那样,股市进入了多事之秋。
沪指周四盘中创下5412点历史新高,从年初的2675点算起,沪指涨幅今年已经翻番,而多数股民面对这样的指数涨幅却只能是苦笑,因为他们仍然没有赚到钱,"5·30"之套未解;
散户们想要安心持股,消息面却利空不断:建行突然快速回归、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上调,市场流传七大利空……终于在昨日压垮了大盘,周末恐慌效应再度出现,沪指大跌116点!
众多投资者处于5000点之上的焦躁和困惑之中,一方面是多数人面对高高在上的股指焦躁不安,欲走还留;另一方面却有少数胆大者享受着高位盛宴,让人眼馋。
对于理性的投资者,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5000点到底有多高?现在我们到底是站在山顶还是山腰?
其实,5000点之上的股市,对管理层、机构、普通投资者而言,都充满着困惑,面临着困境,身处抉择的困难……
最新消息
七大利空传言压垮大盘
前日晚间央行宣布再次上调准备金率,以往A股市场第二日都是低开高走,但昨日这个惯例被打破。同时市场流传诸多的利空消息,也使得市场信心脆弱得不堪一击,资金纷纷夺路而逃,股指昨日放量收出长阴,沪指大跌116.48点,收于5277.18点,5300点大关轻易失守。分析人士认为,下周大盘面临宽幅震荡,投资者最好轻仓应对。
这七项利空传言是:
1.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前日晚间已经公告);
2.加息(预期下周,央行定向发行1500亿票据,增大了加息可能性);
3.强制减持3000亿国有股(传言已经签批,5%以下的无需强制,也无需批准);
4.周末可能公布:特别国债发行6000亿,其中2000亿市场公开发行;
5.日前管理层召集五大市场机构老总开会提示风险,要求减持并降低集中度;
6.证监会周末召集所有基金券商老总开会提示风险(此举是1000点开始上涨以来的第一次);
7.手中有大量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不减持,又要再融资的可能都不批了。证券时报
困惑之1
指数狂飙 业绩增长能否跟上
5000点到底高不高?最直接的一个指标就是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状况,而不是参考一个静态的业绩指标,因为投资者购买的是上市公司的未来,只有业绩增长的脚步跟上股价上涨的脚步,才能称之为良性循环。
而上市公司2007年中期业绩披露已于上周落下帷幕,表面上看业绩增幅喜人,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增幅达到了70%,似乎股市的上涨可以获得上市公司业绩的足够支撑。
但是,当有关人士深入分析之后,发现在掌声背后存在两大困惑。
投资收益虚增利润
据深交所昨日最新发布的《深市主板上市公司2007年中报盈利结构分析》报告显示,在深市主板478家公司中,主营业务对深市主板上市公司的利润贡献比率有所下降,相比之下,投资收益等非主营因素占净利润超过两成,这正是本轮业绩大增长的第一大困惑。
如果放眼整个沪、深两市,1471家上市公司中期业绩显示,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比重上升到17.87%,而在2006年中期,上市公司整体投资收益占整体利润总额比重仅为9.06%。
深交所的报告中指出,非主营因素对利润贡献的影响主要来自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及公允价值变动等三个方面,此外深市主板公司2007年中报非经常性损益也发生了快速增长,这反映出深市主板上市公司中报利润增长受新会计准则变动影响较大。
该报告特别强调,由于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短线证券投资以及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升值,而给上市公司带来的利润并不稳定,上述利润可能由于日后的股价及房价的下跌变成亏损,从而拖累上市公司未来的利润增长,非主营利润毫无疑问将成为上市公司业绩的"双刃剑"。
上市公司质量良莠不齐
另一个困惑来自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依然良莠不齐,大型国企业绩一枝独秀,其业绩的高速增长掩盖了不少非国企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平平的现状。
根据研究测算,国企的业绩仍然在上市公司业绩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净利润排名前10的上市公司都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其净利润占整体上市公司净利润的比重为50.58%。其中工商银行、中国石化和中国银行最大的3只权重股净利润占整体上市公司净利润比重都超过9%,其业绩同比增长都超过了50%,对于上市公司业绩同比快速增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与大型国企相对应的是中小板上市公司,中小板上市公司2007年中期的业绩增长性一般。根据统计有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业绩的中小板公司共有116家,这116家公司去年上半年和今年上半年创造的净利润整体分别为30.73亿元和42亿元,2007年中期中小板整体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36.67%,但是与上市公司整体净利润同比增长70.78%相差甚远,也无法适应其股价上涨的速度。从中小板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占整体上市公司净利润看,所占比例非常小,为1.87%,其业绩增长对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增长影响非常小。
如果只有少量的优秀上市公司,而其他的上市公司都竞争力平平,A股市场的整体投资价值显然将大打折扣,5000点之上也无法高枕无忧了。
困惑之2
市值膨胀 实体经济能否跟上
"泡沫"无疑是今年以来股市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股市泡沫之争从3000点就已经展开,而在5300点这一位置,依然没有一个权威定论,但是关于股市泡沫的衡量标准,GDP与股市市值的比较是比较客观和具有参考意义的。
总市值与GDP正相关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它显示的是一国或是一个区域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物品与劳务)市场价值的总和,反映了这个国家或这个区域经济活动的价值。简单说来,GDP基本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实体经济的水平。
而股市属于虚拟经济,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完全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之上的,如果GDP越高,那么股市总市值相应就应该越高,因此不管是理性的市盈率还是疯狂的市梦率,都无法过度脱离GDP的水平,一旦大幅脱离正常水平,显然其泡沫就会越来越大,最终有可能失控破灭,反过来伤害实体经济的健康。
目前比值已经偏高
著名学者华生先生近期就此撰文表示,股市市值和GDP的关系,大体上是有规律可循的。低收入国家一般在20%~3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一般在50%左右。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股市市值大体与GDP持平。
这里有两个例外。一个是英国。伦敦证券市场是世界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金融中心,外国公司上市的比例特别高,所以市值经常是GDP的140%左右;另一个是美国,其股市市值也差不多是GDP的150%,如果扣除外国公司的市值,美国本土企业的股市市值其实也就勉强能和GDP持平。
而据数据显示,截至昨日收市,目前A股总市值已经接近24万亿元人民币,已经相当于2006年GDP的115%左右,如果加上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市值,大概在8万亿元人民币左右,中国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将近是2006年GDP的153%。
国外已有前车之鉴
不用说与中低收入国家比较,就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上述数据也堪称世界之最。在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的大经济体中,只有日本曾经在1989年泡沫顶峰时股市市值达到GDP的150%,日本的一些大企业当年的市值也超过了世界上的顶级公司,与目前A股市场的工商银行、万科A有些相似之处,这两家公司的总市值现已跃居全球同行业之首。但后来泡沫破裂之后,日本股市市值9年后跌到只有GDP的一半,让整整一代日本人谈股色变。
所以有市场人士认为,即使由于相当比例的股票尚处于非自由流通阶段,而且目前外围资金也十分充沛,股市未必会立即由升转跌,但是从宏观层面上看,以价值的眼光审视目前市场,至少在短期内,中国股市总市值与GDP之比有偏高之嫌,这不能不引起投资者对5000点的警觉。
困惑之3
面对困局 监管之手该下多重
当市场运行至5300点高地时,新的问题摆在了管理层面前:A股涨得太凶了,现在是否该出手给市场降温?还是继续维持来之不易的繁荣局面?
从近期管理层已经出台或者尚不为市场察觉的种种信息来看,管理层的确是处于矛盾之中。但是总体来看,希望市场降温的意图还是比较明显。
紧缩流动性
对于A股市场的暴涨,如果从市场层面的因素来看,流动性的功劳最大。
收紧流动性,是管理层给股市降温的最重要政策,这些政策具体包括:央行连续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股指期货准备就绪将要推出、港股直通车近期将在四大城市展开试点,加快红筹股、大盘蓝筹股的回归。
分析人士认为,这一系列的政策,都是希望收紧流动性,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通过媒体提示风险
上周,就在大盘冲上5000点之际,三大证券报却突然转发了一篇文章---《不在泡沫中疯狂,就在泡沫中崩溃》,立即让人联想到了管理层对当前市场的意图。
8月28日,《中国证券报》在头版刊发了这篇文章,但处理方式耐人寻味---改动了一下原本有些刺激神经的标题,把正文部分转到了后边的版面。8月29 日,上海证券报亦步亦趋,组织了一篇回顾市场风险的股市杂文,并重温了一下著名科学家牛顿炒股被套的史鉴。证券时报则在8月28日、29日,连续两天在头版用评论员文章大鸣警钟。
在5000点这一重要的点位,三大证券报突然对"泡沫论"发起重大讨论,其中反映出的管理层意图,值得所有股民细思量。
尚主席提示市场风险
近期,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一改之前的低调,开始提示市场的风险。
周四,尚福林表示,中国A股和H股价差短期内不会消失,因为A股和H股的投资者不同,也会对股票和市场作出不同的判断。但随着两地市场的逐渐融合,价差可能缩小。
在被问及如何评价目前沪综指已逾5000点的高位时,他称,"随着股指的走高,风险也在增加,提醒投资人注意风险。"近期,证监会还出台了《内幕交易认定办法》和《市场操纵认定办法》,并已在业内试行。
分析人士认为,尚主席的表态,给市场敲响了警钟,虽然5300点一线肯定不是A股大牛市的终点,但是,当大盘指数在年内翻番之后,也许正是短期风险来临之时。
困惑之4
高价股剧增 还能涨到天上去?
随着中国船舶彻底征服200元大关,A股市场的股价结构再次大变。
截至昨日收市,第一高价股中国船舶股价为231.76元,而目前除ST股外的第一低价股为波导股份,股价为5.76元,两者股价之比高达40倍,落差如此之大也创了记录。
中高价股大幅增加
而在这轮行情中,"高价股俱乐部"也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幅的扩军,目前共有4家上市公司股价站稳百元以上,23家上市公司股价在70元至100元之间,90家上市公司股价在40元到70元之间。
除了高价股,中价股也迅速增多,股价在20元到40元之间的公司有335家,而两市中高价股的总体数量为452只,占目前股票总数的比例高达 30.8%,然而2001年6月当沪综指最高点2245点出现时,两市20元以上的股票仅有268只,占当时全部股票的25.26%。
两市平均股价接近20元
中高价股占市场比例的明显提高不得不让人有市场过热的担忧,而从市场平均股价变化看,同样让人有些困惑。根据WIND资讯统计,目前两市上市公司整体算术平均价已经高达19.87元,已经接近中价股的标准,而2001年牛市终结时沪深A股平均股价为14.16元。
高低价的大幅落差、高价股俱乐部的大扩军、中高价股比例的大幅上升以及市场平均股价的高企,让5000点之上还能有多大空间心中无底。
困惑之5
泡沫越来越大 机构是走是留
面对5300点高地,机构其实也在犯难:蓝筹股的股价都不便宜了,难道还是在高地上站岗不成?如果撤退,万一大盘继续创新高,那我今年的排名可就悬啦!
本报记者在对基金、券商、私幕基金为代表的三大群体进行调查后发现,机构们普遍感觉市场的泡沫已经形成,但是泡沫何时破灭,却存在严重分歧。
基金:被迫做多蓝筹股
从基金最新公布的中报来看,基金普遍保持了较高的仓位,高的达到了90%。那么,这是否表明,基金在5300点的位置,依然敢于大胆做多,依然看好后市?
近期,蓝筹股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钢铁、有色、化工等轮番上涨,那么,基金是否认为当前的蓝筹股仍具有投资价值,市场中依然有值得挖掘的估值洼地呢?
兴业全球视野基金经理董承非表示,如果将A股市场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与周边市场进行对比,那么,目前蓝筹股估值肯定是偏高的。但是如果仅在A股市场内部对比,沪深300成份股36.64倍的市盈率相对合理。
他表示,目前市场肯定是出现了泡沫,但是泡沫究竟有多大,还很难讲。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公司经理称,基金并非是在盲目看多后市,基金的契约规定了,基金必须保持60%以上的仓位,现在投资者买基金的热情空前高涨,甚至是排队买基金,作为基金而言,拿着这些钱,就必须买入股票。因此,基金只能在价值相对低估的蓝筹股中找机会!
一位研究食品饮料行业的基金研究员则向记者大倒苦水,他自己在4800点附近就看空了,而在他研究的行业中,所有的品种估值都很高,目前根本找不到估值便宜的品种,但是,基金是做相对收益,而非绝对收益,这就要求基金要跑赢大盘指数。也就是说,即使大盘下跌,基金的净值跌得比大盘少,那么基金就算成功了。
"这是基金的投资机制所决定的。"该研究员称,即使大盘涨到了8000点,基金的研究员也要向基金经理推荐可以买入的品种。
券商:看多看空产生分歧
虽然央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但是,市场的上涨步伐似乎谁也阻止不了,5000点也在8月被轻松突破。
从各大券商发布的最新投资策略来看,分歧也比较严重。
中信证券指出,基于对业绩的判断,市场有望迅速消化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政策的影响,依然处于上行轨道。他们的理由是,当前市场仍受基本面良好的支撑:A股上市公司(可比样本)中报共实现净利润3253.5亿元,同比增长82.6%,下半年业绩增长依然存在超预期的可能;A股的ROE(股本收益率)水平还处在快速上升通道中,尤其是制造业企业ROE上升的根源是盈利水平提高和销售能力增强,制造业景气仍处在上升周期(根据海外经验,制造业ROE水平对整个市场的上市公司盈利是否发生拐点有前瞻性作用)。
而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则认为四季度A股面临调整。
本周,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在昆明举办的秋季股票投资策略会上称,H股回归、"小非"减持和QDII将使沪深股市资金面临分流,四季度A股市场将面临较大调整压力,沪深300指数将在4400点~5800点之间震荡。
私募:到了战略性撤退的时候
虽然两大主流的市场机构并未明确应该看空,但是,素来以嗅觉敏锐著称的私幕基金的观点,值得引起高度关注。
"我在两周前就将A股清仓了,现在的精力主要放在港股上。"一位上海的私幕基金人士如是说。
他认为,目前对A股的策略应该是战略性撤退,A股的估值已经非常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市场整体上涨20%的空间已经看不到。A股需要一次大的调整,否则,继续上涨风险将非常大。
他认为,港股的估值仍具有吸引力,大量港股的股价不足A股的一半,具有很好的安全边际。举例来说,港股市场上中国国航的股价在9港元附近,而A股的股价却在20元之上,同样的公司,投资价值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另一位阳光私幕的老总则明确表示,他在4700点初就已经将所管理账户的仓位降低至20%,A股的系统性风险即将释放。(成都商报 )
5000点上方该持什么股票
桂浩明
上次谈了5000点上方持股还是持币的问题,结论是应该持有一部分股票。那么,到底应该持有什么样的股票呢?
我们曾经多次提到,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现在股票的价格都不能算便宜,尽管还有不少研究机构费尽心思去寻找“价值洼地”,但即便是找到了这种股票,价格也未必真正便宜。换言之,如果仅仅是从公司的业绩出发,现在要发现一只被明显低估、可以放心持有的股票,恐怕不是一件容易事。虽然“增长”是股市永恒的主题,但至少在现在,人们如果光用“增长”的视角来选股,是勉为其难的。面对现实,投资者的选股思路应该是什么呢?
应该说,现在支持股市上涨的各项因素中有一项是温和通胀,也就是资产价格的上涨以及本币对内的相对贬值。温和通胀的出现使得资产价值面临重估,相应其价格也会走高,表现在股市上就是这些被证券化了的资产价格的上涨。既然这样,人们就不妨以此为思路来考虑持有什么样的股票。答案似乎很简单,就是持有那些价格最容易上涨的资产。一般来说,这些资产价格的上涨在通胀过程中会超过通胀的幅度,同时也能创造出比通胀幅度更大的利润提升空间。很显然,持有这样的资产,既能回避通胀所带来的资金贬值的压力,也能分享资产增值的好处,更能获得利润明显提高所带来的收益。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即便是在5000点上方持有股票,还是可以放心的。毕竟,通胀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这样资产的增值就是有保证的。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最容易上涨的资产主要是资源类的,它们集中分布在上游原材料行业中,如矿山、水电行业,房地产行业也可以归在这个大的范畴之内。在温和通胀的条件下,资产价格的上涨总是遵循从上游向中游再向下游转移的规则,而在这个过程中,上游资产的涨价幅度通常会更大一些。此外,对上游行业来说,大量的资源不是不可再生的(如煤炭、石油),就是开发空间是相对有限的(如水电),总体上说是用掉一点就少一点。在没有出现重大的技术革命改变对某些资源的依赖时,这些资源价格的上涨几乎是不可逆转的。房地产行业也类似,因为在理论上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更是极度稀缺。因此,在温和通胀的条件下,持有这些资产实际上就占据了资产配置上的一个制高点,能够很从容地面对通胀乃至股票高估值所带来的挑战,境外市场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境内市场的实践看,这几年上游资源、地产类股票的表现普遍要好于中游、下游行业的股票,有色金属、煤炭、水电、地产类上市公司之所以会受到广泛的追捧,其主要原因也就在此。前年,国内两大石油巨头不惜巨资将几家生产石油的上市公司私有化,现在看来这是何等高明的买卖。这也从一个角度表明现在持有资源类资产的重要性。
沪深股市上的资源类股票价格已经上涨得很多,近期则有所调整,有人担心其行情是否已经结束。其实,调整并不等于行情结束,从技术上讲,如果股价上涨得过快,调整当然是需要的。但在通胀预期仍然强烈的情况下,这些资产的价值发现远远没有结束,今后还会有很大的行情。这些股票应该作为5000点上方证券投资的首选。进一步说,只要温和通胀还在延续,同时整个股市估值仍然较高,持有这类股票就会有足够的安全边际和可靠的收益空间。
(本文作者为申银万国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大可不必像惊弓之鸟
魏道科
股指连创新高之后,近日上升速率有所降低并出现小幅回调,不少人担心大盘仍有调整的压力,应该说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即使是牛市也不可能天天创新高,日日拉阳线。但投资者成熟多了,不再像“5·30”时那样惊慌失措,大多数人都能泰然处之。尽管之后可能还会有相应的调控措施、供求关系可能会有微妙的变化、上市公司业绩增速将放缓等等,但大盘阶段性调整并不意味着行情的转折。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要善于把握大趋势,时常惊恐者往往无法充分分享牛市的成果。
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可能还会超过预期,股指的上升高度也可能超过多数人的预料。2006年年末,分析师们一般预计2007年业绩同比会增长20%左右,自第二季度起业绩增幅会大幅下降。实际上业绩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大。更意想不到的是,目前分析师们将2007年业绩同比增长提高到50%,同时将2008年业绩同比增长提高到35%。届时有关数据还会超过多数人的预期。人们担心在业绩增长之中投资收益占了较大的比例,如果牛市转向,投资收益会大幅缩水。笔者认为,至少在今年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仅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潜在收益就相当可观,随着解禁时期的到来,潜在收益将部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
大盘本身需要巩固。就上证指数而言,从7月初的3563点至今上升了近两千点,期间没有经过像样的调整,适当休整一番有利于后市走得更稳健更久远。可是市场有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有“只争朝夕”之势,股指两个多月以来从绩优股的上涨拓展到题材股的炒作,有的品种反复炒作了数轮,某些股票甚至以连续涨停的方式运行,从侧面反映出市场人气的高昂。上证指数5266点至5391点区间本身存在一定的阻力,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之后将向更高的目标运行。
需要指出的是,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并不是直接针对股市的,牛市的基础不会因此而动摇。人民币兑美元渐渐升值的趋势并没有改变,流动性更加充裕,投资者申购基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天新增数十万基民,基民投资队伍的潜力还有多大尚难预料。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超过大多数人的预期,新的投资者入市的动力是资金充裕重要源泉之一,后市股指上升空间依然广阔,今年和明年股指的高点将会超过很多人的预期。当然,随着股价的反复走高,选股的难度在逐渐增加,难免给人以高度不胜寒之感。目前两市的动态市盈率不算低,股指如果在目前的水平作些整理,犹如在登山过程中建造营地,为下一次攀登新的高度积蓄能量。
(本文作者为资深高级分析师)
尚主席讲话最重要的是两点
财务分析专家贺宛男
"新领军者",9月6日-8日在大连召开的"从达沃斯到大连---新领军者年会",让人眼睛一亮!创办于1971年、每年年初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36年来首次在达沃斯以外的城市召开,就选择了中国大连,并且把它命名为"新领军者年会",这说明了什么?花旗银行董事长、行长兼首席执行官威廉·罗兹对此作出了最好的回答:"美国已经不再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更多的关注应放在中国经济,这才对世界经济的意义更为重大。"
达沃斯论坛只是由媒体创办的一家非盈利性的民间国际组织,温家宝总理亲自到会致辞,并回答现场观众的提问。
从现场观众对温总理的提问:"您认为全球性的领导者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到尚主席成为论坛的最大亮点,清晰地勾画出这样一条思路:如果说21世纪是中国世纪的话,领跑的一定是中国资本市场。
尚主席的讲话最重要的是以下两点:
第一,针对有人提出中国股市上涨太快的质疑,尚主席语气坚定地回答:"中国股市并非发展太快!"这同温总理在开幕式演讲中提到的"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这样的发展势头还能继续保持下去吗?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完全一脉相承。既然世界已经将"新领军者"的目光转向中国,既然中国经济还将高速发展,中国股市长期向好的势头就不会改变,现在的5000点,不过是在半山腰罢了。
第二,保持清醒头脑,加强风险防范。尚主席关于中国资本市场"市场基础还比较薄弱","风险防范和化解的自我调节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股市运行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波动","市场参与各方,包括证监会,都必须保持清醒头脑","珍惜难得的发展机遇"等提法和判断必须反复咀嚼。有关港股直投缓行的种种疑问终于在尚主席的讲话中找到了答案:目前只作政策评估、规则完善和局部试点。同样,既然"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股市运行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波动",股指期货就不会贸然推出,因为三项准备只作好了两项:制度和技术上的准备,更重要的投资者教育的准备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仔细研读尚主席的讲话,发现以前笼统提及的"投资者教育",改变成了"投资者风险教育",从尚主席希望引导投资者从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出发,"审慎投资,合理配置金融资产"的话音中,我们似乎也听出了,满仓操作一路上涨,会带来些什么。
结论也许还是那句老话:长期绝对看好,短线震荡难免。(四川投资金融报)
后5000点回望:不断切换热点与变幻莫测估值
孙健芳 经济观察报
从06年3月开始,股市走出一波大行情,随着股指从1300点跃升到5000点之上,这个阶段市场内热点不断轮换,内资、散户、外资轮番登场。同时应对股价的不断攀高,机构的估值方式也在更替。07年半年报的超预期增长更显得这轮行情具有实在的基础,但其中也存在着分歧与问题:上市公司利润中投资收益占比过大,业绩集中度过高,业绩增长很大比例是由于会计制度及税收变革造成。市场中的泡沫到了怎样的地步?一切都需要重新衡量与评判。—— 编者
后5000点回望:切换的热点与变幻的估值
2006.3—2006.5 牛熊思维转换
2006年3月底,上证指数达到1300点,一家合资基金公司的外资投资总监开始看空。“人家分析的也没有错,从1000点涨到1300点,在外资的眼睛里面肯定算得有泡沫的。”国内一家基金公司说,然而,到2007年3月底,上证指数已是“轻舟已过3000点”。
从1300点到1600点期间,市场在进行“牛熊思维”的转换。
熊市中,人们喜欢用净资产来衡量企业的价格,很多上市公司上涨空间受限,而在牛市中,大家开始用市盈率指标替代净资产指标。
一些散户的 “死账户”开始活起来,股民开户数开始增加,在5月9日新开A股账户达到20590户,这在当时被称为“天量”,回头来看,这些“天量”变得微不足道。
军工股、券商股、新能源类在内的题材股成为市场主攻品种,有色金属等股票狂飙,挖掘出这类股票的吕俊、唐建等成为新一代明星基金经理。
2006年5月,国际股市哀鸿遍野,而国内在五一节后第一周轻松地飙越了1500点关口,并在第二周上了1600点,相比一年前上涨幅度接近70%。
2006.5.23“大象起舞”开始
5月23日,调整悄悄来临。
由于国际有色金属市场大幅震荡,国内有色金属股开始大幅下跌。5月23日沪综指下跌53.14点,跌幅达3.21%,创下2005年8月19日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中国股市首次与周边股市接轨。
类似调整在6月7日重演,当天上证指数暴跌88.45点,报收1589.55点;沪市下跌个股803家,仅43家上涨。
市场经过两个月休整,在8月7日形成阶段性低点,在这个时候,市盈率指标被机构热宠,通过与国外股市比较,机构们一致认为,国内股市整体估值尤其是大盘蓝筹估值比较低。
果然如机构预期那样,大盘蓝筹缓慢启动。买盘推动大盘蓝筹股价不断攀高,市盈率开始提高。
2006.11.23分界点 外资失语
“大象起舞”会延续多长时间?当时即使是乐观者也认为不过20%-30%左右,中银国际基金的伍军乐观说法是,“这么大的火车一旦启动肯定会开一阵子,因为本身质量大,惯性也比较大,不会是一个月就会终结。”
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2007年2月27日,期间买入“大象”的国内机构成为2006年股市最大的收获者。截至2006年,国内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达到120%以上。
在“大象起舞”期间,外资机构开始失语。在国际投行不断沽空国内股市的风潮中,国内股市却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于是以11月23日为分界线,国际投行对中国股市的话语权被削弱,国内股市定价权开始海归,市场有了“内定估值标准”。
2007.2.27大地震人人成了股神!
2007年2月27日,沪深股市再次爆发罕见的“大地震”,上证指数暴跌268.81点,跌幅达到8.92%,深证成指暴跌797.88点,跌幅9.54%。之前1月31日,上海和深圳股指创下自1999年以来最大的跌幅。
在这两轮调整中,基金重仓股大幅下挫,基金重仓的金融、商品饮料、交通运输等板块龙头个股率先回调。
2·27股灾以管理层救市为终结,从这之后,市场进入“题材股”时代,在这个时代,股民开户数不断提升,“人人都是股神!”
“题材股”飙涨推动股指和市盈率迅速上升。截至2007年5月17日,剔除亏损股,市场总体PE为37.9倍,中小板PE为47.63倍,沪深300PE为33.1倍。
这段时期,机构失语,从年初截至2007年5月24日,股票型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在58%左右,不少基金低于指数涨幅和散户的收益。
沉闷的上涨中隐藏着暴风雨的前兆,私下里,基金已经开始进行防御性调整,降低仓位或购买大盘蓝筹。
但散户仍在享用“夜宴”的“剩欢”。
2007.5.30基金,回到市场中央
5月30日,转折点。
同样以市场大幅调整为标志,市场主导权在印花税上调引发的指数跌宕起伏中易手,在5月30日以前,散户是股票市场的主导,而之后,基金再次回到市场中央。
个股走势开始分化,这次分化以蓝筹股高歌猛进、非主流蓝筹股的原地踏步或下跌为特征。机构们重新拿起PE工具,这些数据可以说明蓝筹的价值,在5月底,相比市场中其他板块,以大盘蓝筹公司为主的钢铁、石化、银行等行业估值明显的低于其他行业,总体PE分别为19.3、19.8和30倍。
蓝筹股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其股价开始疯狂飙升,也推动股指不断上升,到8月初,沪深300的静态市盈率在40倍左右,整个市场的市盈率在50倍左右。
2007.8.1疯狂的蓝筹
8月上旬,机构们还在步调一致地唱多蓝筹。“我们相信那些主导中国经济增长并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绩优蓝筹股会在下半年行情中整体跑赢大市。”上投摩根在7月4日投资报告中指出,有良好业绩支撑的成长性蓝筹股成为主流资金的下一步重点建仓对象。
而且,我们听到更多 “与全球市场相比,国内估值不高”言语。
“蓝筹估值仍旧不高!”机构们不断强调。
为了让全民接受此理论,机构们步调一致的用PEG(动态市盈率)替代了原来的PE(市盈率)估值标准,的确,使用PEG工具后,原来昂贵的股价变得相对便宜。
于是,市场有了创新高的理由——4000点、4200点、4300点……8月3日,当上证指数冲破4500点关口,更多机构表示看到5000点。
市场很快冲过5000点、5100点,到了5300之上。
2007.9模糊的“后5000点时代”
短期内,股指上涨还有惯性,当PEG都无法解释A股高估值时,机构们又在绞尽脑汁寻找新的估值标准,引入国外的一些评判方法,“如果以新的评判方法来看中国股市,目前国内很多资产的价格是十分便宜的。”嘉裕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方生说。
但危险暗伏,“在5000点之上你跟我讲价值投资我认为你给我讲故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说,“应该重视市场趋势和动量。”
但趋势不止,上涨不止。
A股2007年的预测市盈率算术平均已达64倍,而未来12个月的预测市盈率算术平均也高达49.4倍。
一些红色信号亮起,推动股指上涨的盈利预期中,很多利润都是交叉持股的收益,还有部分是会计制度和税收变动,另有一部分是价格上升,很明显,上市公司利润的高增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而市场无法调整!
因为,市场一旦调整,上市公司盈利将会循环降低,所谓的PEG(动态市盈率)会崩溃,整个市场投资价值将会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