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9月的一天,西藏尼木县吞巴乡吞达村村民白玛桑珠在清扫房间时,无意中将贴墙的报纸揭去,墙上的白灰也跟着脱落下来。在白灰的后面,隐藏多年的壁画显露了出来:吞弥·桑布扎正在把第一部藏文赞美诗献给藏王松赞干布。这个西藏普通的农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此居住了30多年的农家院落,竟是西藏传统文化的鼻祖吞弥·桑布扎的故居。
远远望去,尼木河谷很像拉萨河谷,从拉萨向西100多千米,离开雅鲁藏布江往北,这就是吞弥·桑布扎的故乡尼木县——这里被称为拉萨的手工作坊:藏纸、藏香、雕版,是尼木的三绝。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守着这些手艺代代相传。

藏纸演真经
吞弥·桑布扎是藏族文字的发明者,而吞弥·桑布扎的故乡尼木县被称为拉萨的手工作坊,藏纸、藏香、雕版是尼木的三绝。
因为对藏族文字发展的贡献,吞弥·桑布扎后来位列吐蕃七贤臣之一,吞巴乡吞达村的人们至今还感到自豪。
一大清早,尼木县塔荣镇雪拉村的格桑丹增就带着他的孩子去做藏纸。
在50年前,雪拉村有16户人家在做藏纸,那时雪拉的藏纸主要是供贵族练习书法,或供给噶厦政府及各寺庙写公文之用。现在,机器做的纸又快又便宜,村民们大多数都不做纸了。但是,格桑丹增认为,他手工做的纸才是最好的纸。
藏纸以瑞香狼毒(又名断肠草,为瑞香科狼毒属植物)、沉香、山茱萸科的灯台树、杜鹃科的野茶花树和故纸等为主要原料。社鹃科类原料可任意抄造各种厚薄纸张,被视为上等原料;沉香制造的纸质地较厚,宜作写经用,视为中等;瑞香狼毒在抄造过程中还要进行消毒处理,虽被视为下等原料,但该纸具有不蛀虫、可长期保存等特点。
格桑丹增做藏纸的原料是生长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狼毒草。手剥狼毒草是个非常细致的工作,手工藏纸的第一道工序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做前先要用铁锤砸草根,使皮肉分离,然后用小刀取出外皮与肉间的纤维组织。第二步,将剥好晾干的狼毒草放进锅里约煮两个小时后取出摊在石头上砸成泥。接下来要将砸好的草泥加水搅拌,然后将纸浆均匀地浇在纱布框里……取出后在太阳底下晾晒,光线好时,4个钟头就干了,揭下来就是纸了,这样的一张纸可以卖到10元钱。
一般来说,藏族造纸工艺主要分为去皮、剉捣、蒸煮、沤制、漂洗、捣料、打浆、抄造。抄造过程为以木框绷紧的纱布筛做为纸模,大小规格随意掌握,将浆液浇注于其上,滤水时一定要端平,否则纸的厚薄不均;经日晒干,揭下成纸。用狼毒草根部制成的雪拉藏纸最大特点是质地坚韧、耐磨损、不浸墨、不遭虫蛀,纸张相当有韧性。但是由于现在狼毒草越来越难挖,所以格桑家做的纸也是越做越少。
这样的纸被用来印藏传佛教的《甘珠尔》经和《丹珠尔》经,也叫大藏经。
今天的日光强烈,两个小时之后,格桑丹增和他的兄弟罗布琼从纱布框上揭下已晾干的纸,一阵风吹过来,能闻到纸中草的香味儿,兄弟俩靠做纸每年可以收入5000块钱。
在这个古老的村落,这两个年轻人仍然日复一日地沉浸在手工制纸的乐趣中。相比于今的快餐式印刷品,手工藏纸太奢侈了,它的古朴与持久让垃圾文化无地自容。
格桑丹增和他兄弟的孩子都还小,不知道他们长大后还会不会成为这门手艺的继承人。
藏文起源之谜
藏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关藏文起源的问题,各界有很多种说法。传统佛教界认为是吞弥·桑布扎所创造的,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关于藏文,西藏本土宗教苯教认为是苯教始祖辛饶米沃奇所创。还有的学者认为是脱胎于伽湿弥罗文(今克什米尔文),或者象雄玛尔文等等。但是,吞弥·桑布扎规范了藏文的这个说法,是被一致认可的。
历史学者巴桑旺堆介绍说,关于藏族的文字的起源,从藏族历史上的典籍来看,向来有争论。但是,大多数藏文典籍认为,现行的藏文是由松赞干布的大臣吞弥·桑布扎到印度取经,然后在印度学习文字回来后创造了的现在的藏文文字。而这一切又与松赞干布有关。
当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与周边地区的交流比过去密切多了,他感到若没有一种文字的话,与周边国家进行交流是有困难的。于是松赞干布在建立吐蕃王朝后,就派了16名贵族的少年,到印度去学习语言文字。
历史学者张云介绍说,在这一批人里面就有吞弥·桑布扎(尼木县吞巴乡吞巴村的人)。吞弥·桑布扎是一个聪慧、正直、机灵、出身高贵的年青人,在接过松赞干布赏给他的一升沙金和带给印度贝金协布纳拉钦王的慰问品后,吞弥·桑布扎就踏上了去印度学习文字的遥远路途,这一走就是7年。
7年后,他带着很多礼品和书籍返回了吐蕃。张云说,他回来以后,松赞干布非常高兴,之后就让他在帕崩卡(藏文意为建在巨石上的宫殿)里安心地创制文字。
桑布扎从此闭门不出,独自在里边夜以继日地造字。他根据梵文字母及藏语语音的特点,整理出藏语的30个辅音字母及4个元音字母,能拼写出藏族人所有的语言,表达藏族人所有的意思。同时,他还创造了藏文字母大楷、小楷、大草、小草等字体。
吞弥·桑布扎创造了文字后,松赞干布就带头闭关学习文字。在三四年的时间里,松赞干布不但精通了藏文,还和桑布扎一起制定了第一部用藏文书写的法律条文《十善法》,即所有西藏人都要遵循积善修德的道德规范。民间还传说,松赞干布在学会藏文后,写下的第一组字就是六字真言。
藏香通神明
今天,在吞巴庄园光影斑驳的旧房子里,昔日的光彩虽已消褪,但仍然能嗅到过去时光的印记。
在吞巴庄园里,还居住着4户人家共20多人。他们的记忆和讲述是口口相传的吞弥传奇,他们以居住在吞弥的一座古老庄园为荣。这里的人们说,当年吞弥·桑布扎功成名就后,有一次回故乡,看到这里能耕种的土地很少,于是便传授村民们制作藏香的工艺技术,以此来改善乡亲们的生活。吞弥·桑布扎利用吞巴乡丰富的水利资源,发明了木制的水车来磨制藏香的原料柏木。同时,他又担心水车运转会伤及水中生灵,于是在这条河与雅鲁藏布江的入口处立了一块石碑,上面用古藏文写着:江中鱼不得入此河。于是,这条河在此后的1300年里果然没有任何生物。
吞达手工藏香的制作流程是这样的,先将原料柏木裁成适中的长方块泡在水中,将柏木嵌在水车的往复杆上,在磨池中磨成木浆,当柏木磨到将完时,然后用细木条插在叶轮间止住水车,再换上块儿柏木继续磨。
之后,将磨好的木泥做成泥砖。晾好的泥砖存放在家中,也可以卖到拉萨的藏香厂,这样的一块泥砖可以卖到3块钱。
在吞达村,还有不少人喜欢自己手工做藏香。把香泥一根根挤在地上,晾两三天后,尼木圣香就完成了。这种手工制作的藏香,一个快手每天可以完成100把,每把40支。
在2003年的“非典”期间,尼木藏香的泥砖卖到了15元一块。究其原因,是因为藏香的工艺非同寻常,它的原理出自藏医的薰疗法,而配方则来自诸佛菩萨续宝典。
最好的藏香都是用上百种药材和香料调配而成的。用这样的藏香不仅能使人心情舒畅,还可以防止病菌的侵入。生活在高原的人们就是用它来祈求祥和与身心安康的。
藏香就像生命,在消耗、繁衍与再生中延续着。
雕版入妙品
拉萨佛教协会以一年36万价格的合同,把重刻《丹珠儿》的任务交给了普松乡的艺人。

普松乡曲水村在尼木县比如寺北面不远的地方,尼木三绝之一的雕版就出自这里。因此,普松也有了雕版之乡的美名。
100多年前,拉萨木鹿寺印刷的经书《丹珠儿》就出自普松艺人的手中。10多年前,拉萨佛教协会又以一年36万价格的合同,把重刻《丹珠儿》的任务交给了普松乡的艺人。
强白老人是普松乡最有名的雕版艺人,雕版工艺是他家祖传的手艺。强白老人15岁开始学雕版,他的父亲也同样是在这间屋里学习和揽活,家庭就是一个作坊。强白老人曾很多次去过拉萨刻经,不过呆得时间都不长,因为除了要付房租以外,刻经时每天还要喝一壶青稞酒,挣的钱都花出去了。
雕刻经版要先用一种叫加木登的工具刨光木板。普松乡雕刻的木料是从拉萨买来的蚩巴木,木头要先顺纹理劈成板块,再用火熏干,沤在羊粪中,然后用水煮,烘干、刨光,才能做成雕版。
雕刻版采用浮雕的方法,木刻雕版上只留下凸起的文字或图像,其余的木料要挖去。通常挖去的深度为0.8~1.6厘米,刻刀要紧紧地沿着文字或图像边缘进行雕刻。刻好经文后,用锯子锯掉两头多余的木头,再把经文以外的部分打成斜面。这样,印刷时就不会印上多余的痕迹。
雕刻经版是件费时又费力的事,雕一块经版需要4天时间。成天盯着经版,强白老人的眼睛已经不大好使了,一副老花镜也用了不知多少年了。
此次雕刻《丹珠儿》的合同是每人每月需交6块双雕刻的经版,木鹿寺每3个月来收一次,几经校对、修改后才做为成品验收。此次的经书样本是从布达拉、色拉寺经书库中调出的。这样重大的任务交给普松的艺人们,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强白老人的儿子和孙子都是雕版艺人,祖孙三代想要把这门手艺永远传下去。
第一代藏王传奇
在没有文字以前,西藏的很多历史都源自民间的口头传说,其中第一代藏王降临的故事最为传奇……
传说中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是天神的儿子,后来降临到人间——西藏山南境内的羌脱神山上。12个牧人看见他后,问他从哪里来,他以手指天示意。众人见他高大威猛英俊潇洒,认定是天神下降,于是牧民们就用肩膀把他抬回去,推举他做为雅砻河谷各部落的首领,也就是第一代的藏王。
巴桑旺堆说,当时的西藏有12个大邦国,40多个小邦国。这些邦国互不统属,互相征战,其中比较强大的就是松赞干布祖先的这一部,就是今天雅砻地区的悉卜野。
为了防止其他部落的侵犯,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在雅砻河谷建造了雍布拉康(雍布意为母鹿,拉康意为神殿。雍布拉康就是母鹿后腿上的宫堡)城堡。从泽当镇往南几十千米的地方,就能看见这座位于扎西次日山上的城堡身影,这座外表普通、形似碉堡的多层建筑,其构造的精致程度也许无法与布达拉宫等建筑相提并论,但在藏族人心中,雍布拉康是西藏文明的发祥地。
这座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堡,里面至今还供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等人的塑像。
沿着陡峭的马道盘旋而上,雅砻河谷尽收眼底,这里诞生了西藏历史上众多的第一:第一本经书、第一块青稞地、第一座佛堂、第一幢寺庙、第一个村庄、还有第一个墓葬群,其中最壮观的建筑就是西藏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
如今,这座城堡已经成了西藏山南旅游的标志性建筑。从山脚登上堡顶,不过数百米,人们却像是经历了一段完整的西藏历史的熏陶。
考古学者李永宪说,它是吐蕃文化的发祥地,它的意义在于当时它所造一些技术进步因子,政治进步因子,文化进步因子,都在这河谷地区慢慢地集中、汇拢起来,然后有了吐蕃,有了松赞干布。
在这片土地上,还埋葬着从公元7-9世纪的各代吐蕃赞普。
按照藏族人的说法,他们祖先的金身虽然埋葬在这片土地之下,但是灵魂却在上天翱翔,这灵魂不断告诉他们祖先曾经走过的足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