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周总理575亿改造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日期:2007-07-31] 来源:  作者: [字体: ]

周总理特批575亿人民币改造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欧阳山尊邀请建筑专家研究,测算出需资金约255亿元旧人民币(约合255万元新人民币)。后经近一步计算,发现共需575亿元旧人民币,他又向周总理申报补款。


首都剧场陪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走过50多个春秋,这里已成为话剧演出的圣地


首都剧场内景


人艺小剧场经常上演先锋话剧


首都剧场的化装间

场地:首都剧场选址生产教养院 设备:进口民主德国音响 建筑:成剧场博物馆建筑群

575亿元旧人民币 为北京人艺演出奠基

在中国话剧史的百年长卷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剧院的演出场地首都剧场更是话剧演员和万千观众心中的艺术圣殿。这座位于王府井大街北端的米黄色建筑已走过50多个春秋,伴随着人艺的成长,它也逐渐成为包括三座剧场和一个博物馆的建筑群,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话剧中心。

缘起

生产教养院旧址建剧院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952年成立后,并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当时剧院的大院在史家胡同,经常借大华电影院和位于东华门大街的真光电影院(今中国儿童剧场,其前身即北京剧场)进行演出。

这样打游击不是办法,人艺需要拥有自己的演出场地。1953年,就此问题,人艺领导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等联名报告北京市副市长吴晗。

吴晗经过与文化部协商,向周总理提交了一份报告,申请建造一座可容纳900人的话剧专用剧场,由北京人艺管理使用,同时满足国际性演出的需要。由北京市提供场地,地址选在王府井大街原生产教养院旧址。

周总理亲自询问设备订单

周总理很重视这件事。过去曾有人提议让人艺和全国政协在赵登禹路合建一个共管共用的剧场,人艺不同意。北京市市长彭真也主张:“应该在东城造一座由北京人艺专作演出用的剧场。”

周总理通过与相关人员研究,最终商定还是在东城单独建造,还同意了关于订购民主德国设备的建议。1953年4月27日,剧场正式动工。

一次,周总理在审阅外贸部报送的对外订货清单时发现没有人艺的订货单,当即要秘书通知人艺,马上补一个订货单给他。在此期间,周总理还特别强调了剧场的性质问题:“如果不明确是个什么剧场和主要由谁使用,那就等于自己制造矛盾。”

首都剧场大事记

1953年4月27日,剧场动工

1954年,文化部将剧场定名为首都剧场

1956年,首都剧场全部竣工

1956年8月20日,首都剧场正式移交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管理使用

1956年9月24日,北京人艺新排曹禺名著《日出》在首都剧场进行首场演出

1995年11月,人艺小剧场正式启用,北京人艺从此有了两个演出场地

1999年,剧场大修,加宽座椅

2003年,由宴会厅改造的人艺实验剧场正式启用

2007年6月12日,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对外开放

首都剧场“花”落人艺

剧场的预算逐渐增大,成为全国设施最好、规模最大的剧场。如此一来,这个剧场便应作为首都各剧院、各剧种共同演出之用,北京人艺也可使用。

为解决北京人艺的剧场问题,有关部门决定把北京剧场拨给人艺使用,新建剧场被定名为首都剧场,由主管部门接管。

直到1955年1月,周总理到北京剧场观看演出后,询问首都剧场的情况。大家回答说让主管部门收回去了。周总理表示不解,指示要查一查。

从1955年3月到1956年7月,人艺院长曹禺多次给周总理写报告,详述了首都剧场的筹建经过及主管部门收回的过程,鉴于北京剧场并不适合人艺的演出需要,请求周总理帮助解决,将首都剧场还给人艺使用。

1956年7月28日,周总理决定将首都剧场移交北京人艺管理使用。8月20日,人艺正式接管首都剧场。

9月24日,首都剧场上演的第一部人艺话剧是曹禺的《日出》,那天正好是曹禺46岁生日。

人物

欧阳山尊:

提出订购民主德国设备

今年93岁高龄的欧阳山尊是北京人艺著名老导演、人艺建院四大元老之一,负责当年首都剧场建造的组织工作

当时,周总理接到关于修建剧场的报告后,认为剧场容纳900人太少,最好能大些,容纳1200人左右,并让欧阳山尊估算经费。欧阳山尊提出向民主德国订购灯光、音响、通风设备,周总理当场表示同意。

之后,欧阳山尊邀请建筑专家研究,测算出需资金约255亿元旧人民币(约合255万元新人民币)。后经近一步计算,发现共需575亿元旧人民币,他又向周总理申报补款。

在设计方面,欧阳山尊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如:“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要能看清舞台上演员的面部表情;每一个座位的斜度要随着分布区域及与舞台的距离而有所变化;任何一个角落的观众必须能清晰地听见舞台上发出的声音,特别是耳语、倒水声等。”

林乐义:

施工讲究精益求精

首都剧场是由建筑师林乐义主持设计的,他曾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建筑学,并被聘为建筑系特别讲师。回国后,担任建设部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等职。

林乐义设计的作品有北京首都剧场、北京电报大楼、北京国际饭店等,其中首都剧场获得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上世纪50年代),入编英国权威世界建筑通史《弗莱彻建筑史》。

据林乐义的儿子回忆,当年他父亲主持首都剧场的设计时,曾向施工人员指出“你画的差一公分”。别人不信,拿尺子一量,果然如此。其设计的精益求精可见一斑。

建筑

首都剧场:拥有国内第一个旋转舞台

首都剧场大楼长116米、宽42米,建筑总面积1.5万平方米,集演出、排练和剧院办公为一体。整个建筑借鉴了欧洲与俄罗斯的建筑风格,剧场休息厅和观众厅古典华贵,气势恢弘。

剧场布局集中,在中轴线上安排了各主要功能部分。前厅中央为方形大厅,两侧有存衣厅及主楼梯。大厅二层为环行跑马廊,三层原为宴会厅。剧场与后台、排练厅、化装间、办公区相通。观众厅分上下两层,初建时可容纳1200余人,大修后加宽了座椅,调整了排间距离,现有座位900多个,座位都进行了消音处理。

首都剧场也是国内第一座安装了完备的舞台机械的剧场,包括全套的德国式假台口、直径16米的旋转舞台以及50道吊杆,后来又增加了升降乐池。其中旋转舞台是我国当时在剧场中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个转台。

1999年,首都剧场进行了第一次大修,机械设备、灯光等都进行了更新,大厅走廊全部铺上红地毯,通过加装的显示器可以随时在排练厅、化装间了解舞台情况。北京人艺党委副书记陈秋淮自豪地说:“在世界上,首都剧场的混响

效果也是数一数二的。”

人艺小剧场:拆了食堂盖剧场

在首都剧场南侧的小过道内,有一座不太起眼的黄色小楼,如果不看门前的标志,很难想像这就是先锋话剧的圣地——人艺小剧场。

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原副馆长张志仁介绍说,这里原来是仓库和剧院的食堂。1995年,鉴于小剧场戏剧的不断发展,剧院拆了食堂,在原址上建了一座小剧场。小剧场很高,这是为了方便布景,给导演更多的表现空间。舞台和座椅都是活动的,可任意调整舞台的方向和座位数量,方便灵活。

在首都剧场上演大戏时,小剧场则是先锋话剧和年轻人的天下,最近正在人艺小剧场上演的法国荒诞名作《女仆》就场场爆满。

人艺实验剧场:最贴近观众的地方

人艺实验剧场位于首都剧场三层,2003年3月正式落成并启用。这里原是剧院宴会厅,2002年剧院对其进行改造,变成了一个可容纳近200人的小剧场。

实验剧场的南北两侧是开放式会议厅,用于各种会议接待和学术研讨活动,也可进一步扩充舞台空间,以配合演出。这里也是观众最贴近舞台的一个剧场,更便于演员与观众的交流。

实验剧场经常上演探索性话剧作品,甚至会把现代舞等也搬上话剧舞台。

人艺戏剧博物馆:10万件展品话人艺

2007年6月12日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55周年的日子,中国第一座戏剧博物馆——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也在那天正式对外开放。

展厅在首都剧场四层,呈老北京胡同风貌。据张志仁介绍,展厅有1600平方米,墙上挂着人艺历年演出的剧目和剧照,展品包括服装、道具、书信等10万件。大厅正中央的木地板也是展品,那是人艺从1984年至2004年使用了20年的舞台地面。

展厅每天开放到晚7点,来看演出的观众可以提前到这里了解人艺和话剧的历史。至此,北京人艺形成了由首都剧场、人艺小剧场、人艺实验剧场及人艺戏剧博物馆组成的建筑群,成为当之无愧的话剧中心。

记忆

约会首都剧场 两小时被征服

■左走右走

人艺的根据地首都剧场是栋宏伟、发黄的建筑。一道大门平时静静地关着,有时能从外面瞥见里面宽敞的院落、入口处的台阶和矗立在两侧的高大的华表,沿街的灯箱里总是贴着一些大幅剧照。

第一次走近人艺还是因为约会。十几年前的北京,娱乐场所极度缺乏,和女生出去,唯一可以选择的是看电影,但当时上映的国产电影我看了个遍。我突然想到了人艺,既培养感情,又见证高雅,何乐而不为呢?

就这样,我们踏进了那扇经过了无数次的铁门,在如同自行车存车处的售票亭买了票,穿过空场,顺着台阶拾级而上,我第一次坐到了首都剧场的座椅上。大幕开启,一束灯光射向舞台,布景仿佛是个审判庭,这就是我初次观赏话剧《哗变》的开场。

两个小时竟然一转眼就结束了,全场观众像是被演员施了魔法似的牵着,乖乖地跟着他们进入到了戏里,那种舞台的魅力直到今天依然让我无法释怀。第一次和人艺、和首都剧场亲密接触,我就完全被它征服了。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日韩港台娱乐圈替人还债的明星们(组图)
下一篇:头号女汉奸川岛芳子被蒋介石偷偷放了?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