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古人求学的门槛:孔子收门徒要十块腊肉的学费?

[日期:2007-06-01] 来源:  作者: [字体: ]
孔子收学费十块腊肉 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

在《论语》里,有一句:“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不少人认为束修这个词,是指十条腊肉,孔子这话的意思是,只要有人带给他十块腊肉,他就收来人为弟子,悉心教导他。但这个解释一直没有得到统一认可,如宋代的朱熹就认为,孔子这么说其实是打个比方,意思无非是说明即使是最轻微的礼物,他都会给予教导。  孔子的这番话可以理解为他并非看重学费,而是为了传播学说。如果孔子真收的十块腊肉的学费,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家境清贫,家里除了水缸和土炕之外,没什么别的东西,显然出不起这学费。
  孔子的弟子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单从学费上讲,他的门槛并不算太高,但是师门肯不肯开又是另一回事。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学问有门径,技术有门径,为师之道就是引领进门。师门,古人称以“门墙”、“门仞”。《论语·子张》记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孔子渊博的学识如一座深宅大院,那“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站在门外,隔着数仞高墙,怎能见到?须要进得门来。可是,“得其门而入”并不容易。
  如何叩开老师的门?那就要看诚意了。

程颐

  《宋史·道学二》载,杨时、游酢二人相约拜师于程颐,那天刚好下起了大雪,两人赶到程家时,不曾想程先生闭目养神养着养着竟然睡着了,两人为了不影响先生休息,就立在门外等候。程颐这一睡不知过了多久,当他醒来时,发现门外的雪都已经一尺多厚,杨时与游酢已成了雪人。
  这就是古代尊师典故程门立雪的由来。史书载杨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有人据此认为两人并非立于门外,而是在旁守候,时间显然比较久,因为降雪已达一尺。还有人说其实程颐早就知道俩人来了,故意装睡,为的是考验两人的耐心和诚意。
  通过了老师的考验,老师答应收录门下了,就要选择良辰吉日,写个书面的拜师帖子,恭恭敬敬的三叩首,六叩首。民间的一些学徒一般是从师三年,第一年跟着师傅打杂、第二年学艺、第三年就算满师了。满师要办出师酒,出了师要为师傅帮工一年算是熟练期吧。学徒期间,师傅不付工钱但管吃、住,要帮师傅做家务,劈材挑水做饭带小孩之类的。
   清代学生拜师礼仪是,在学堂的正中摆好桌子,学生拿着“贽”(见面礼)在学堂外等待,老师出来召见,学生进去献贽于桌上,先向先师孔子牌位跪拜,然后向老师行跪拜礼,老师站立以揖礼相答。以后每天早晨入学堂,晚上出学堂见到老师,都要对老师作揖行礼。堂上先生提问,必须站立起来回答。向老师请教也要起立,老师讲解,要垂手恭听,命坐,再坐下。这种起立,恭听的礼节一直延续到现在。
  清人梁章钜撰的《称谓录》说,“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古人以面向东为尊者的座位,请老师坐这个位置,可见汉明帝对老师的尊敬,老师的地位崇高。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尊孔,祭祀孔子,这是帝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帝国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太学要供奉孔子。皇帝亲临国子监祭孔,也要对孔子的神位跪拜行礼。而皇帝不仅拜孔子,对于自己的老师也同样礼敬。曾经为帝王师者,帝王不以他们为自己的臣僚对待,而要敬之以师礼。
  古人尊师重教有一定的原因。在古人的观念中,老师对于一个人赖以安身立命和处世的“才”“德”有重要的造就培育之功。“人之常尊,曰君,曰父,曰师,三者而已……君之于臣,父之于子,力有所不及处,赖师之教尔,故师之德配君父”。把老师的恩德比之于父亲,因而老师不但有“恩师”之称,而且被弟子称为“师父”。“德业之师,以父道事之”。“师徒如父子”是古来敬师的名言。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中美合作的艳事:1944年美国艳星慰问国军(组图)
下一篇:唐朝最悲壮的战役:6000人对抗13万的睢阳之战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