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周恩来身边生活、工作过的人以他们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周总理亲临大庆视察。他握着钻工满是油污和泥浆的手和蔼地说:没关系,我也当过工人

周总理第一次到大庆观察,正是大庆艰苦创业、进行会战的1962年。当时,大庆全体干部群众住牛棚、干打垒,以5两粮加野菜保三餐,进行着艰苦的油田开发建设。
6月20日,余秋里同志和我专程赶到齐齐哈尔迎接周总理。晚上,在开往大庆的列车上,周总理和同来的邓大姐听取了关于大庆会战情况的汇报。汇报一直持续到深夜1点多钟,陪同总理的同志见时间太晚了,催总理休息。总理笑笑说:“年纪大了,更应该多做工作啊!”
6月21日上午10时30分,总理乘坐的客车缓缓开进萨尔图车站。周总理走下列车,与在站台上迎接的会战指挥部领导同志和干部群众紧紧握手,并深情地说:“同志们辛苦了。”我们请总理先休息一下,总理说:“时间不多,要抓紧在大庆多看几眼。”
周总理和邓大姐首先来到正在打井的1202、1203钻井队。周总理健步登上钻台,和工人们一一握手问候。当班工人见自己手上满是油污和泥浆,不好意思地在衣服上猛擦,总理主动上前紧握钻工的手,和蔼地说:“没关系,我也当过工人。”接着他又亲切地和围在身边的同志拉家常:“多大年纪了”,“当了几年钻井工人”,“老家在哪里”,“冬天野外钻井冷不冷,穿的工服暖不暖,爱人接来没有……”。他一面细心询问,一面倾听大家的回答,不时深情地点头,发出爽朗的笑声。
这时,总理看到一位柴油机司机因坚守岗位不能站到近前,他马上从司钻操作处很窄的地方挤过去,一把握住司机那满是油污和老茧的手。那位司机激动得久久不肯松手。快要离开井队时,总理听说钻井工人想和他合影留念,便伸出两个胳膊,搭在身边的两位老工人的肩上,留下了难忘的镜头。
接着,总理又来到附近的职工宿舍和食堂。在食堂,总理和炊事员握手、问候,还拿起锅盖,用勺子搅了搅正在煮着的红高粱米粥,又亲口尝了尝另一个锅里的菜汤,体贴地对炊事员陈玉珍说:“你们很辛苦啊!”陈玉珍回答说:“不辛苦。”周总理环视了一下周围的同志们说:“说不艰苦是假的,人家卡我们的脖子要债,又遇上自然灾害,现在确实存在困难,但我们只要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将来一定会好起来的!”
从食堂出来,总理一回身发现200米外一位家属从地窝子里出来倒垃圾,就朝地窝子走过去。家属杨德群又激动又担心,她对总理说,里面又黑又暗,首长就别进去了。总理说:“你们能住,我就能进。”周总理弯腰走进地窝子,深情地端详着躺在土炕上刚刚满月的孩子说:“同志们现在生活得确实很艰苦,但将来一定会好起来!”
1963年,大庆油产量达到430多万吨,为实现我国石油基本自给作出了贡献。这一年,周总理再次视察了大庆。
1966年春天,周总理第三次来到大庆。这次总理住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吃的是高粱米芸豆饭,玉米碴子粥和大庆自产的萝卜、土豆、白菜加粉条做的大盆烩菜。因为总理有言在先:顿顿要有粗粮,餐餐不上酒,菜要吃大庆自产的。
当总理到1202、1205钻井队时,对这两个队力争在当年分别打井5万米给予热情鼓励,说:“你们两个队,如果每个队打井上5万米,国务院要鼓励你们!”随后总理又登上正在打井的钻台,看了钻井大队长铁人王进喜同志亲自做的操作表演。
到年底,1202和1205钻井队双双登上10万米高峰。铁人王进喜带队进京,向总理报了喜,并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国庆观礼。(康世恩/曾任石油化工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我今天特来和你商量,能不能再增调两亿斤粮食,支援中央,救救燃眉之急。”共和国总理也有难处
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每个家庭最操心的,莫过于粮食。当时,全国有好些省灾情非常严重,饥荒到处横行,已经吞噬了许多人的生命。作为全国几亿人总当家的周总理,心情是如何焦急,那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听说总理和主席一样,几个月不吃猪肉,饭吃得很少,心里都不是滋味。
这年四五月间,我随尚奎到北京开会,忽然接到通知,说总理想和华东的几位书记个别谈一些问题。大约10点半钟,总理到了我们房间。总理用很客气的、商量的口气对尚奎说,去年全国有好几个产粮省,包括四川这样的粮食大省都遭了灾,估计今年的生产形势也很严峻,所以中央在粮食问题上遇到了越来越大的困难。目前,北京、天津、上海的粮食库存都已经挖空了,如果不马上调一批粮食救急,一旦发生粮荒,后果不堪设想。谈到这里,总理说道:“江西已经调出了10亿斤粮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你们自己也有困难。我今天特来和你商量,能不能再增调两亿斤,支援中央,救救燃眉之急?”
总理讲得真挚恳切,通情达理,尚奎也非常感动。但是,江西的问题也不小,尽管总理有所了解,尚奎觉得仍有必要将江西的情况作个比较详细的汇报。
尚奎说:“在中央调走10亿斤粮食之后,我们又重新调整了用粮计划,压缩了群众的粮食定量。富裕的地方,还可以勉强吃饱;困难的地方,那就要靠‘瓜菜代’了。这次来京开会之前,我到临川县一些公社看了一下,公共食堂煮的‘饭’,基本上是红薯叶子呀……”
“在山东,红薯叶子都吃不上哟!”总理很难过地说,“问题是并不只一个山东。”
“总理,我说这些不是向中央叫苦,而是让中央知道江西的情况。”尚奎说,“至于再增调两亿斤粮食,总理既然提出来,我们说什么也得支持,就是再勒紧一次裤带也是要给的。”
“我就知道老表的风格高!”总理高兴地笑了,说:“谢谢你,尚奎同志。我代表中央和人民谢谢你!”接着又扶着尚奎的肩膀说,“放心,我不会给你们再加压力了!”他知道尚奎肩头的压力,体贴尚奎的困难。
作为尚奎的秘书,谈话的整个过程我都在场。我想,一个大国的总理,日理万机,像这类重大问题,召开各有关省的书记会议进行布置,或者以中央或国务院的名义下一道文件,谁敢不遵从?而总理却要花那么多时间,一个省一个省地谈,为什么呢?这是对地方领导的尊重;同时,这样才能造成一种亲切、和谐的工作气氛,使人敢于说话和便于说话,从而能得到真实情况,把工作做得更符合客观实际。这需要道德力量,需要领导艺术,而总理正是兼而有之。(水静/原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的夫人)
乘客们发现了在公共汽车上体验生活的总理,惊喜地拥上来,寒冷的季节紧张得我冒了一身汗
1954年的一天,下午5点半钟,总理让我把何谦秘书叫来,对我们说:“群众反映现在北京市公共汽车拥挤很厉害,上下班要在路上浪费一两小时。今天咱们去乘公共汽车,了解一下情况,你们不要告诉保卫部门。”说着,披上大衣,领我们出了国务院北门,来到北京图书馆汽车站。
正是下班的时候,车站上人很多,我心里很紧张,劝总理在离车站十来米远的地方站下。等了一会儿,汽车来了,总理让群众都上完,才最后上了车。车上果然很挤。总理往里走了几步,手握住吊环,车开动了。一直过了两三分钟,站在总理对面的一个乘客才大声叫起来:“哎呀!这不是总理吗?”“总理?”“总理!”车厢里立即活跃起来,有的站起来让座,有的往中间挤,有的把手伸过来。总理挥动着双臂,一个劲地劝大家:“请坐!请坐!别挤!不要动。”乘客们非要请总理坐下,总理坚持不坐。一个乘客凑上前来,握住总理的手问:“总理,你那么忙,怎么还来坐公共汽车?”总理笑着回答说:“我也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生活嘛。”
接着,总理就同乘客们攀谈起来。问他们都是哪个单位的,住在什么地方,每天上下班需要多少时间。有的乘客光顾和总理谈话,忘了下车,坐过了站;有的乘客挤不到总理跟前,总不甘心;新上来的乘客向总理打招呼;下车的乘客又都向总理告别。我心里想:总理可不该找这个麻烦,劝他说:“公共汽车上的情况就是这样了,咱们回去吧。”总理不肯,下了公共汽车,又上了无轨电车,在北京城转了大半圈,紧张得我大冷天出了一身汗。
回来后,总理很快将有关领导同志找来,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和制定了如何解决好公共汽车拥挤问题的具体措施。此外,总理还指示:国务院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如有条件的话,都要用车接送职工上下班。在总理的关怀下,很快解决了群众乘车拥挤的现象。
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周总理非常惦记人民生活。1961年4月底,他亲自深入到河北省武安县伯延公社走访调查。
在一次座谈会上,有人向总理反映:伯延大队有个社员,老婆死后留下三个孩子,经常不参加劳动,非常落后。还有一个最近才结婚的孤老头,一直搞单干。“哦!还有这么回事。”总理当即问清了那两个社员的姓名和住址。散会后,亲自登门去探望。
当走进那个“落后”社员的屋子时,只见三个小孩在炕上叽叽喳喳地打闹着,那个社员看见周总理忽然进了家门,站在那里愣住了。总理上前握住他的手:“听说你很困难,来看看你。”那个社员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总理看了看又小又暗的屋子问:“你怎么住在西屋?北屋不是你的吗?”那个社员委屈地说:“木工厂把我北屋占了,我只好住在西屋。”总理马上对在场的干部说:“老百姓习惯住北房,你们把他挤到西屋不好嘛!要把北房腾出来,让他住进去。”总理看了看炕上惊奇地睁大眼睛的三个孩子,又说:“你们木工厂那么多女同志,要帮助他看好孩子,一人有困难,大家来帮嘛。”那个社员眼睛里闪着泪花,连连向总理表示:“我一定要尽量把家照管好,积极参加劳动。”
那个单干的老头,住在村子东南角,屋子里农具、粮食、柴火,堆放得乱七八糟,墙壁被烟熏得漆黑,炕上铺的席子漏着窟窿。总理就坐在炕上和老头攀谈起来:“听说你新婚,来向你祝贺。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没有?”老头皱着眉头认真地想,突然一拍脑袋,走到门后,拿出个锄头来,对总理说:“这个锄头断了,叫铁工厂接一下,他们就是不给接。”总理马上把一位公社干部叫到跟前,让他将锄头拿到铁工厂,尽快给他接上。老头脸上深深的皱纹舒展开了,拍着胸口对总理说:“您这么关怀俺,俺以后也参加集体劳动。”并乐呵呵地把总理一直送出了他的家门。(赵行杰/1954年至1961年任周恩来卫士,王锦慧整理)
摘自《实话实说西花厅》李琦等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年4月版
周总理亲临大庆视察。他握着钻工满是油污和泥浆的手和蔼地说:没关系,我也当过工人

周总理第一次到大庆观察,正是大庆艰苦创业、进行会战的1962年。当时,大庆全体干部群众住牛棚、干打垒,以5两粮加野菜保三餐,进行着艰苦的油田开发建设。
6月20日,余秋里同志和我专程赶到齐齐哈尔迎接周总理。晚上,在开往大庆的列车上,周总理和同来的邓大姐听取了关于大庆会战情况的汇报。汇报一直持续到深夜1点多钟,陪同总理的同志见时间太晚了,催总理休息。总理笑笑说:“年纪大了,更应该多做工作啊!”
6月21日上午10时30分,总理乘坐的客车缓缓开进萨尔图车站。周总理走下列车,与在站台上迎接的会战指挥部领导同志和干部群众紧紧握手,并深情地说:“同志们辛苦了。”我们请总理先休息一下,总理说:“时间不多,要抓紧在大庆多看几眼。”
周总理和邓大姐首先来到正在打井的1202、1203钻井队。周总理健步登上钻台,和工人们一一握手问候。当班工人见自己手上满是油污和泥浆,不好意思地在衣服上猛擦,总理主动上前紧握钻工的手,和蔼地说:“没关系,我也当过工人。”接着他又亲切地和围在身边的同志拉家常:“多大年纪了”,“当了几年钻井工人”,“老家在哪里”,“冬天野外钻井冷不冷,穿的工服暖不暖,爱人接来没有……”。他一面细心询问,一面倾听大家的回答,不时深情地点头,发出爽朗的笑声。
这时,总理看到一位柴油机司机因坚守岗位不能站到近前,他马上从司钻操作处很窄的地方挤过去,一把握住司机那满是油污和老茧的手。那位司机激动得久久不肯松手。快要离开井队时,总理听说钻井工人想和他合影留念,便伸出两个胳膊,搭在身边的两位老工人的肩上,留下了难忘的镜头。
接着,总理又来到附近的职工宿舍和食堂。在食堂,总理和炊事员握手、问候,还拿起锅盖,用勺子搅了搅正在煮着的红高粱米粥,又亲口尝了尝另一个锅里的菜汤,体贴地对炊事员陈玉珍说:“你们很辛苦啊!”陈玉珍回答说:“不辛苦。”周总理环视了一下周围的同志们说:“说不艰苦是假的,人家卡我们的脖子要债,又遇上自然灾害,现在确实存在困难,但我们只要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将来一定会好起来的!”
从食堂出来,总理一回身发现200米外一位家属从地窝子里出来倒垃圾,就朝地窝子走过去。家属杨德群又激动又担心,她对总理说,里面又黑又暗,首长就别进去了。总理说:“你们能住,我就能进。”周总理弯腰走进地窝子,深情地端详着躺在土炕上刚刚满月的孩子说:“同志们现在生活得确实很艰苦,但将来一定会好起来!”
1963年,大庆油产量达到430多万吨,为实现我国石油基本自给作出了贡献。这一年,周总理再次视察了大庆。
1966年春天,周总理第三次来到大庆。这次总理住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吃的是高粱米芸豆饭,玉米碴子粥和大庆自产的萝卜、土豆、白菜加粉条做的大盆烩菜。因为总理有言在先:顿顿要有粗粮,餐餐不上酒,菜要吃大庆自产的。
当总理到1202、1205钻井队时,对这两个队力争在当年分别打井5万米给予热情鼓励,说:“你们两个队,如果每个队打井上5万米,国务院要鼓励你们!”随后总理又登上正在打井的钻台,看了钻井大队长铁人王进喜同志亲自做的操作表演。
到年底,1202和1205钻井队双双登上10万米高峰。铁人王进喜带队进京,向总理报了喜,并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国庆观礼。(康世恩/曾任石油化工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我今天特来和你商量,能不能再增调两亿斤粮食,支援中央,救救燃眉之急。”共和国总理也有难处
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每个家庭最操心的,莫过于粮食。当时,全国有好些省灾情非常严重,饥荒到处横行,已经吞噬了许多人的生命。作为全国几亿人总当家的周总理,心情是如何焦急,那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听说总理和主席一样,几个月不吃猪肉,饭吃得很少,心里都不是滋味。
这年四五月间,我随尚奎到北京开会,忽然接到通知,说总理想和华东的几位书记个别谈一些问题。大约10点半钟,总理到了我们房间。总理用很客气的、商量的口气对尚奎说,去年全国有好几个产粮省,包括四川这样的粮食大省都遭了灾,估计今年的生产形势也很严峻,所以中央在粮食问题上遇到了越来越大的困难。目前,北京、天津、上海的粮食库存都已经挖空了,如果不马上调一批粮食救急,一旦发生粮荒,后果不堪设想。谈到这里,总理说道:“江西已经调出了10亿斤粮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你们自己也有困难。我今天特来和你商量,能不能再增调两亿斤,支援中央,救救燃眉之急?”
总理讲得真挚恳切,通情达理,尚奎也非常感动。但是,江西的问题也不小,尽管总理有所了解,尚奎觉得仍有必要将江西的情况作个比较详细的汇报。
尚奎说:“在中央调走10亿斤粮食之后,我们又重新调整了用粮计划,压缩了群众的粮食定量。富裕的地方,还可以勉强吃饱;困难的地方,那就要靠‘瓜菜代’了。这次来京开会之前,我到临川县一些公社看了一下,公共食堂煮的‘饭’,基本上是红薯叶子呀……”
“在山东,红薯叶子都吃不上哟!”总理很难过地说,“问题是并不只一个山东。”
“总理,我说这些不是向中央叫苦,而是让中央知道江西的情况。”尚奎说,“至于再增调两亿斤粮食,总理既然提出来,我们说什么也得支持,就是再勒紧一次裤带也是要给的。”
“我就知道老表的风格高!”总理高兴地笑了,说:“谢谢你,尚奎同志。我代表中央和人民谢谢你!”接着又扶着尚奎的肩膀说,“放心,我不会给你们再加压力了!”他知道尚奎肩头的压力,体贴尚奎的困难。
作为尚奎的秘书,谈话的整个过程我都在场。我想,一个大国的总理,日理万机,像这类重大问题,召开各有关省的书记会议进行布置,或者以中央或国务院的名义下一道文件,谁敢不遵从?而总理却要花那么多时间,一个省一个省地谈,为什么呢?这是对地方领导的尊重;同时,这样才能造成一种亲切、和谐的工作气氛,使人敢于说话和便于说话,从而能得到真实情况,把工作做得更符合客观实际。这需要道德力量,需要领导艺术,而总理正是兼而有之。(水静/原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的夫人)
乘客们发现了在公共汽车上体验生活的总理,惊喜地拥上来,寒冷的季节紧张得我冒了一身汗
1954年的一天,下午5点半钟,总理让我把何谦秘书叫来,对我们说:“群众反映现在北京市公共汽车拥挤很厉害,上下班要在路上浪费一两小时。今天咱们去乘公共汽车,了解一下情况,你们不要告诉保卫部门。”说着,披上大衣,领我们出了国务院北门,来到北京图书馆汽车站。
正是下班的时候,车站上人很多,我心里很紧张,劝总理在离车站十来米远的地方站下。等了一会儿,汽车来了,总理让群众都上完,才最后上了车。车上果然很挤。总理往里走了几步,手握住吊环,车开动了。一直过了两三分钟,站在总理对面的一个乘客才大声叫起来:“哎呀!这不是总理吗?”“总理?”“总理!”车厢里立即活跃起来,有的站起来让座,有的往中间挤,有的把手伸过来。总理挥动着双臂,一个劲地劝大家:“请坐!请坐!别挤!不要动。”乘客们非要请总理坐下,总理坚持不坐。一个乘客凑上前来,握住总理的手问:“总理,你那么忙,怎么还来坐公共汽车?”总理笑着回答说:“我也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生活嘛。”
接着,总理就同乘客们攀谈起来。问他们都是哪个单位的,住在什么地方,每天上下班需要多少时间。有的乘客光顾和总理谈话,忘了下车,坐过了站;有的乘客挤不到总理跟前,总不甘心;新上来的乘客向总理打招呼;下车的乘客又都向总理告别。我心里想:总理可不该找这个麻烦,劝他说:“公共汽车上的情况就是这样了,咱们回去吧。”总理不肯,下了公共汽车,又上了无轨电车,在北京城转了大半圈,紧张得我大冷天出了一身汗。
回来后,总理很快将有关领导同志找来,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和制定了如何解决好公共汽车拥挤问题的具体措施。此外,总理还指示:国务院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如有条件的话,都要用车接送职工上下班。在总理的关怀下,很快解决了群众乘车拥挤的现象。
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周总理非常惦记人民生活。1961年4月底,他亲自深入到河北省武安县伯延公社走访调查。
在一次座谈会上,有人向总理反映:伯延大队有个社员,老婆死后留下三个孩子,经常不参加劳动,非常落后。还有一个最近才结婚的孤老头,一直搞单干。“哦!还有这么回事。”总理当即问清了那两个社员的姓名和住址。散会后,亲自登门去探望。
当走进那个“落后”社员的屋子时,只见三个小孩在炕上叽叽喳喳地打闹着,那个社员看见周总理忽然进了家门,站在那里愣住了。总理上前握住他的手:“听说你很困难,来看看你。”那个社员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总理看了看又小又暗的屋子问:“你怎么住在西屋?北屋不是你的吗?”那个社员委屈地说:“木工厂把我北屋占了,我只好住在西屋。”总理马上对在场的干部说:“老百姓习惯住北房,你们把他挤到西屋不好嘛!要把北房腾出来,让他住进去。”总理看了看炕上惊奇地睁大眼睛的三个孩子,又说:“你们木工厂那么多女同志,要帮助他看好孩子,一人有困难,大家来帮嘛。”那个社员眼睛里闪着泪花,连连向总理表示:“我一定要尽量把家照管好,积极参加劳动。”
那个单干的老头,住在村子东南角,屋子里农具、粮食、柴火,堆放得乱七八糟,墙壁被烟熏得漆黑,炕上铺的席子漏着窟窿。总理就坐在炕上和老头攀谈起来:“听说你新婚,来向你祝贺。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没有?”老头皱着眉头认真地想,突然一拍脑袋,走到门后,拿出个锄头来,对总理说:“这个锄头断了,叫铁工厂接一下,他们就是不给接。”总理马上把一位公社干部叫到跟前,让他将锄头拿到铁工厂,尽快给他接上。老头脸上深深的皱纹舒展开了,拍着胸口对总理说:“您这么关怀俺,俺以后也参加集体劳动。”并乐呵呵地把总理一直送出了他的家门。(赵行杰/1954年至1961年任周恩来卫士,王锦慧整理)
摘自《实话实说西花厅》李琦等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