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10月,中国东北发生鼠疫。1910年10月25日,满洲里首发鼠疫,11月8日即传至北满中心哈尔滨。之后疫情如江河决堤般蔓延开来,不仅横扫东北平原,而且波及河北、山东等地。患病较重者,往往全家毙命,当时采取的办法是将其房屋估价焚烧,去执行任务的员役兵警也死亡相继。一时从城市到乡村都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东北大鼠疫不仅造成了当时人民的大量死亡,而且还带来了生存压力及经济生活的全面恐慌,特别由于交通断绝而影响了城镇人民的正常生活。
鼠疫出现后,清政府下令各处严防。1910年12月,指派天津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赴哈尔滨,开始了大规模的鼠疫防疫工作,随后抽调所能调动的陆军军医学堂、北洋医学堂和协和医学院的医护人员以及直隶、山东等地方的一些医生,陆续前往东北。在伍连德等专家的建议下,清政府及各地方当局对疫情采取了科学而有效的防疫措施,比如组建各级防疫组织、颁布各种防疫法规,以及采取了隔断交通、对病人及疑似病人实施隔离、焚化尸体、对疫区严格消毒等具体防疫措施。
在这期间,清政府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在整个华北和东北都按伍连德的建议进行防疫,成功地控制鼠疫的扩散。俄国方面也积极配合,在阻止鼠疫在俄人居住区流行的同时,控制鼠疫经西伯利亚铁路的传播。在华的外国医生和医学生,更是义无反顾志愿去疫区参与防疫工作,多人殉职。当地的中医也勇敢地主动医治鼠疫病人,伍连德组建的防疫队伍也付出巨大牺牲,直接接触病人的护理和救护人员将近一半人员殉职。
由于各种防疫措施处理得当,在当时疫情严重的局势下,不到4个月就成功扑灭了这场死亡人数达6万之多、震惊世界的烈性传染病,指挥这次防疫的伍连德也因此名扬世界,而清政府在这次鼠疫大流行中尽管在初期存在缺乏应急措施、个别官员渎职等问题,但在其后的措施处理可圈可点,不但尊重专家建议,为防治疫病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甚至在冲破世俗偏见上所表现出的开明,在今天看来也令人钦佩。
1911年4月3日至28日,清政府在奉天组织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这是近代在中国本土举办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英、美、法等11个国家的34位医学代表,伍连德当选为会长。各国专家对东北抗鼠疫行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伍连德被冠以“鼠疫斗士”称号。
冬季的哈尔滨,疫区的中心。
隔离区内的情景
满洲铁岭,阻断交通后,被临时隔离的人们
防疫病院门前
防疫医院的医护人员对隔离的疑似患者进行检查
满洲奉天,防疫医院的解剖室。图中正在进行消毒
运尸队搬运鼠疫死者的尸体
运尸队搬运鼠疫死者的尸体
载满尸体的运尸车
门前堆积的死者棺材
准备集中焚烧死者棺木
集中焚烧的死者棺木
集中焚烧的棺木
参与防疫工作的俄国医生
“鼠疫斗士”伍连德的肖像照
1919年的伍连德
姓名:伍连德
籍贯:马来亚槟榔屿
职业:中国公共卫生学家,医史学家。
生卒:1879年3月10日~1960年1月20日
1905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07年赴马来亚开业行医。1908年应邀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堂副监督。1910年东北鼠疫流行,任北满防疫处总医官,扑灭鼠疫,1911年主持在奉天举行的世界鼠疫大会。1918年任中央防疫处处长,为控制国内鼠疫、霍乱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医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任该会第一届书记,第二、三届会长,也是《中华医学杂志》创办者,并任第一、二届总编辑。1926年出任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第一任校长。1930年受命成立全国海港检疫处,并兼任上海海港检疫所所长,收回了中国的海港检疫主权。1912~1935年期间,先后兴办了东北防疫医院、研究所及中央医院等20多处医疗卫生机构。伍连德是中华医史学会创始人之一。著有《论肺鼠疫》、《霍乱概述》、《中国医史》、《鼠疫斗士:一个中国现代医生的自传》等。
1911年在奉天举行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伍连德(右二)任大会主席
伍连德博士
中国防疫队在哈尔滨
1911伍连德在哈尔滨临时实验室内,正是在这里作出肺鼠疫的诊断
东北鼠疫期间在傅家甸进行隔离,前为鼠疫病人
鼠疫期间的坟场
鼠疫受害者
1910-1911年的东北大鼠疫,医护人员死亡率高达46%,真正的前仆后继,真正的国士无双。伍连德博士和他的同事们,用血肉之躯为中华守住了山海关,守住了元气,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奇迹。至今,在世界几乎所有主要国家的医学教科书和词典上,伍连德是唯一一个被提到名字的中国人
左图是1921年伍连德和他的三名助手,其中负责逐户检查的阮德毛医生于1921年2月殉职
上中为阮德毛毕业于协和医学院的照片
右上为伍连德与阮德毛的墓碑
右下为阮德毛安葬时
上为1911年抗鼠疫是动员民众,下为征召为临时医院的学校和旅馆
东北鼠疫防疫时运送病人的车辆,1911年在哈尔滨傅家甸
1911年伍连德获陆军蓝翎军衔并在紫禁城接受时为摄政王的醇亲王的接见后的照片
1913年伍连德和满洲里鼠疫防疫局工作人员
伍连德1920年在哈尔滨医院办公室内
1911年,傅家甸
1911年伍连德和俄国同事在防治途中
1911年1月31日,大规模焚烧棺材消毒
1920年伍连德和Pollizer医生在实验室
1912年伍连德佩戴因为防鼠疫获得各国勋章的照片
梁启超赠伍连德
1910年,宣统二年,12月,清王朝的最后一个冬天格外寒冷。
社稷风雨飘摇之际,满清发祥之地关外告急,东北大规模流行鼠疫。初发于满洲里,一个月内经铁路已经传到关内。吉林黑龙江两省死亡4万人,占总人口2%。如此迅速的传播,使人联想起14世纪吞噬欧洲的黑死病。俄日两列强更是借此机会要挟清庭,以保护侨民为由要求独揽防疫,企图进一步蚕食东北,甚至陈兵相向。
疫情来势如山崩,一旦随灾民入关,将很快流行全国,后果不堪设想。防疫交与俄日,更等于交出东北主权。值此紧要关头,清廷决定从军中选派医官任钦差大臣全权负责东北防疫。临危受命出任東三省防鼠疫全權總醫官的,是一位年仅31岁的南洋归国华侨,英国剑桥大学医学博士,时任陆军军医学堂协办(副校长) 伍连德。
十余年后梁启超回顾晚清到民国五十年历史,发出这样的感慨:“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浓缩一下这段话便是:国士无双。
1910-11年的冬天惊心动魄,防疫鼠疫过程中每一个措施如果失误的话就会全盘皆输。在伍连德率领下,那支临时组建的防疫队伍在疫情中心哈尔滨傅家甸付出巨大牺牲,直接接触病人的护理和救护人员最为惨烈,将近一半人员殉职。这些无名英雄生命的代价,就是在不到两个月内完全控制了疫情中心鼠疫的流行。
在这期间,清政府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在整个华北按伍连德的建议进行防疫,成功地控制鼠疫的扩散。俄国方面也积极配合,在阻止鼠疫在俄人居住区流行的同时,控制鼠疫经西伯利亚铁路的传播。其他各国包括日本对这次流行也十分重视,在华的外国医生和医学生,更是义无反顾志愿去疫区参与防疫工作,多人殉职。当地的中医也勇敢地主动医治鼠疫病人。这一场从西伯利亚到上海南北几年里的国际抗鼠疫行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成功的传染病控制行动,至今控制未知传染病的办法依然是参照伍连德的方案。
伍连德,这个在那一刻为半个世界目光所关注的不知名的军医,因为在这几个月中沉着冷静,判断准确,领导有方,只手擎天,随着鼠疫流行的消失而名扬环球。
1911年3月初,正在哈尔滨继续指挥防疫的伍连德收到施肇基电报,清政府决定在4月初奉天召开国际鼠疫会议,请伍连德立即移交工作,赴奉天筹备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学术会议。伍连德连夜召集会议,决定由此前成功主持长春的防疫工作的北洋医学堂校长全绍清接任防疫总管。
伍连德随即赶到奉天筹备这次国际会议,不久施肇基也从北京赶来,担任会议总负责。4月2日,万国鼠疫研究会议(InternationalPlague Conference),在奉天召开。日本、英国、美国、俄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墨西哥和中国等11个国家的微生物学权威参加此次会议,伍连德当选为主席,因为发现鼠疫杆菌等致病源被称为亚洲微生物学第一人的北里柴三郎任副主席。
除了在奉天开会以外,科学家们还带领的试验设备,实地进行研究验证。各国专家对东北抗鼠疫行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人被称为鼠疫斗士。当时全世界的鼠疫专家,包括发现鼠疫杆菌而以东方巴斯德自许的北里柴三郎,都衷心地把这个桂冠带到伍连德头上。将近一百年,再没有第二个人敢用这个称号。48年后,伍连德自豪而坦然地用它作为自传的名字。纵观1500年人类抗鼠疫历史,这个称号伍连德当之无愧。
清政府论功行赏,伍连德功在社稷。1911年4月,学部奏请给医官伍连德医科进士学位:“该员在英国堪伯里志(剑桥)大学校内之意孟奴书院肄习格致医学,光绪二十五年毕业,考试取列优等,得学士学位,又往法国巴黎帕士德学校肄业,得有硕士学位,三十一复得博士学位,又赴各地研究霍乱各病症并著有医学各书等因。。。。。。于研究情形极有心得,为英美医员所赞赏,声名籍甚”,奏请赏给医学进士学位,得旨依议。
有趣的是,张冠李戴的清朝学部官员还真有特异功能,伍连德在1919和1926年两次主持防疫霍乱流行,只是那时候已经没有清王朝了。
5月初,朝廷授伍连德陆军蓝翎军衔并在紫禁城接受时为摄政王的醇亲王的接见,而后被任命为外务府总医官。俄政府封赐他二等勋章,法政府亦给予荣誉衔。
在北京期间,他受到负责内政的肃亲王的召见。一年前,肃亲王刚刚审理完汪精卫谋刺摄政王一案,说明摄政王对汪精卫从轻发落。曾欲慷慨歌燕市的汪兆铭,最后成了汉奸,白白辜负了少年头。
伍连德回国时,肃王儿子在香港学习英文的老师林文庆是伍连德的连襟,曾写信请肃王关照伍连德。上次在京谋求任命时,他也拜见过肃亲王。在这次抗鼠疫行动中,肃王对伍连德支持很大。此次再见面,肃亲王希望伍连德留在北京,出任卫生署署长,负责全国的卫生和医院。
伍连德谢绝了这个任命,当时他希望能够专心与医学研究,特别是鼠疫研究。他要重返哈尔滨,因为他知道鼠疫的关隘还没有封住,鼠疫还有卷土重来的可能,他要回去封关。
1911年5月的第二周,伍连德以外务府总医官的身份回到哈尔滨,陆军军医学堂协办的职位依然保留。
回到哈尔滨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海关一起制定了建立北满洲里鼠疫防疫局的方案。总部计划设在哈尔滨,在满洲里、齐齐哈尔等处设立分支。计划完成后,先上报外务府,然后由驻华外交使团批准。因为这个方案要使用海关收入,根据辛丑条约,庚子赔款要从关税及盐税中扣付,那笔巨款经过11年还远远没有还清。
在此期间,伍连德来到满洲里,实地考察了土拨鼠的捕获情况。走访当地的旅店,获得了宝贵第一手资料。就在他返回哈尔滨等北京回复的时候,流言四起,在俄国境内土拨鼠大批死亡。刚刚放下心来的东北又开始恐慌,伍连德又一次处于风暴中心。
正因为这个流言,地方官员赶紧在哈尔滨到满洲里地区建立鼠疫医院,鼠疫防疫局的经费暂时解决了。伍连德火速返回满洲里,会同俄国专家一起进行调查。尽管中俄双方早就下令禁止捕捉土拨鼠,可是偷猎现在十分严重。而且为了逃避关税,走私猖獗,控制起来非常困难。伍连德随即进入俄国境内进行调查,并深入蒙古草原,风餐露宿。他发现在俄方自1905年起就有散发的鼠疫病例,证实了他的推断,鼠疫是从俄方传过来的,而且他认为鼠疫可能自古就存在于中亚大草原上。这次调查的结果当年八月由他在伦敦的国际医学大会上发言并发表在著名的LANCET杂志,成为伍连德第一篇重要研究论文。
伍连德返回中国后,继续在哈尔滨抓紧鼠疫防疫局的建设。武昌的枪声响了,远在哈尔滨一心在鼠疫防疫上的伍连德没有太过关注,慢慢地京城也有动荡了,已经把家安在北京的伍连德有些担心。正在这时,朝廷下令他和驻德公使梁镇东,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组成三人代表团,赴海牙参加国际鸦片会议,签署了国际鸦片公约。就在他返回中国的途中,中华民国诞生了。伍连德一下子处于尴尬的境地,因为他是清朝的公派人员,现在那个朝廷不在了。
最后梁镇东掏腰包给他卖了一张西伯利亚快车的二等车票,正是在这次旅行中,他遇见了一位皮肤黝黑不会说一句中文、英文也有口音的来自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打算去中国发展的华裔律师EUGENE ACHAM。在十天的旅行中,两人成了好友。回京后,伍连德不仅向时任民国交通总长的施肇基推荐,还根据发音给他取了个中国名字。这个名字后来为袁世凯所恨、为孙中山所喜、为蒋介石所嫉妒、为日本人所痛恨,曾任京报主编、孙中山英文秘书、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死于日本人的软禁、为新中国承认为烈士而归葬八宝山:陈友仁。
民国以后,伍连德继续抓紧鼠疫防疫局的建设。这时才得知驻华外交使团否决了鼠疫防疫局的经费预算。外交部不愿接手,他自好自己活动。他走访英法美德领事,费劲口舌,最后终于获得他们的同意,鼠疫防疫局经费每年审核一次,直到1917年,鼠疫防疫局的长期预算才落实下来。这次的经历使伍连德深感仰人鼻息的苦痛,也是促使他力主收关的一个主要原因。
1913年6月,伍连德终于和袁世凯见面了,距离袁邀请他出任陆军军医学校协办已经六年。袁世凯聘请他为大总统侍从医官之一,但是不必待在北京。伍连德继续在哈尔滨等待,等待着下一次鼠疫出现。几年过去了,除了一些零星的病例,没有鼠疫大的流行,人民开始松懈了,可是伍连德没有,他认定鼠疫一定会卷土重来。
1917年底,山西鼠疫流行,伍连德奉命赶赴现场,负责防疫。由于有上一次的经验,这场夺去16000人生命的鼠疫很快被控制住。
1920年底,预料中的鼠疫第二次爆发终于出现了,这对伍连德所建立的鼠疫防疫系统是个真正的考验。十年磨一剑,就在这时出鞘。和十年前流行整个东北以至华北,死亡60000人相比,这次流行仅仅限于西伯利亚和北满洲里,死亡数为6500人。
几百年一次的鼠疫高峰,就这样被封住了。防疫人也付出了惨烈的代价,除了第一次抗鼠疫时的前赴后继,第二次抗鼠疫依然有牺牲。伍连德的助手之一、协和医学院毕业生、主管逐户检查的阮德毛医生于1921年2月殉职。伍连德也经历丧子之痛,三子伍长明六个月时在天津去世,当时他正在西伯利亚调查鼠疫。
要想收获就得付出,每一次成功都有代价,都有默默无闻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