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居留时间越长越好
1954年11月16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乌兰夫率团参加蒙古人民共和国30周年国庆活动。临行前,周恩来总理就致电时任驻蒙古大使何英,让他与蒙古方面接洽,“希望了解蒙古在轻工业、手工业和劳动力方面的困难,以及我国可能给予何种帮助。”
厨师裁缝自带工具
乌兰夫回国后,把蒙古的要求向中央做了汇报。中国方面很快答应了蒙古国的请求,并在12月8日,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致信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答应“当在可能范围内尽量满足你们的要求”,并请蒙古方面“早日提出所要求的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的种类和数量”。
两天后,中国驻蒙古大使何英,将这封信亲自交给了蒙古外长贾尔卡赛汗。贾尔卡赛汗“非常高兴”。1955年1月14日,蒙古方面回信对中方表示热忱的谢意。信中还说:“你们的援助是蒙中两国人民之间的日益巩固的兄弟般的牢不可破的友谊的光辉证明,这个帮助对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中蒙商谈顺利完成
1月19日,外交部就此事专门请示了周总理,请总理早日指示专人召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召开会议,共同讨论签约以及如何派遣劳动力等问题。
1955年2月4日,外交部致电何英,要他与蒙古方面联系。希望蒙古在2月25日派代表来北京进行具体商谈,蒙古政府答应了。
2月16日,中蒙在北京为援助劳动力问题开始谈判。经过14次会谈,两国于4月7日正式签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派遣工人参加蒙古人民共和国生产建设的协定》。其间,蒙古方面组成了以政治局书记杜固苏伦为首的工人接待委员会,负责中国工人来蒙事宜。
蒙古国总理盛赞工人们
中国工人的忘我劳动让蒙古人感激不已。蒙古国总理泽登巴尔专门找来何英,夸赞中国工人“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工作甚努力”。泽登巴尔还道歉说,蒙方对他们的“各方面照顾都不够”。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先后两次派遣援蒙人员两万多人。在他们的帮助下,蒙古的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贯穿蒙古各地。很多蒙古急需发展的经济项目都是在中国工人的帮助下完成的。
中国对蒙古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援助,以及中国工人建设蒙古的干劲,给中蒙关系史留下了最美好的一页。(姚百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