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仓促迁都的背后 沈阳故宫三大未解之谜

[日期:2007-03-29] 来源:  作者: [字体: ]


  沈阳故宫,原名盛京宫阙,后称奉天行宫。是满清入关挪位置之前的皇宫,也是爱新觉罗氏的龙兴之地。380年前,清朝的开创者就是在这里,迈出了他们入主中原的最后一步。

  由于史料的缺失,沈阳故宫仍然有许多待解谜团。为此,380年后的今天,有关专家各持己见,众说纷纭。

  谜团之一:努尔哈赤仓促迁都只为保江山龙脉?

  努尔哈赤于1621年率领八旗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挺进辽东并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至辽东重镇辽阳,大兴土木,修筑宫室。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时,努尔哈赤突然召集众臣和贝勒议事,提出要迁都盛京(今沈阳),诸亲王、臣子当即强烈反对,但努尔哈赤坚持自己的主张。

  努尔哈赤为何如此仓促迁都?民间一直流传:努尔哈赤深信风水,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他在当时的东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庙;在东门里修建弥陀寺;在风岭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三座庙把神龙压住,以保龙脉王气。

  但是,三座庙宇只压住了龙头、龙爪和龙尾,城里的龙脊梁并没被压住。于是龙一拱腰,就要飞腾而去,一直向北飞到浑河北岸。罕王以为龙是奉天旨意,命他在龙潜之地再修造城池,于是一座新城便拔地而起,并将此命名为“奉天”。又因为浑河古称沈水,而河的北岸为阳(风水中有关阴阳的规定为:山的南面为阳、北面为阴,水的南边为阴、北边为阳),所以又称“沈阳”。

这里曾是重要的政治决策中心

  虽然传说似乎过于神奇,但历来皇帝建都建城,风水都是放首位的。沈阳在浑河之阳,上通辽河,辽河又通大海,可谓是一块风水宝地。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更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出于战略进取上的考虑。首先,沈阳乃四通八达之处,其地理位置对当时的满族而言非常有利,北征蒙古,西征明朝,南征朝鲜,进退自如。其次,原先的都城辽阳满汉民族矛盾冲突严重,而沈阳当时还只是个中等城市,人口少,便于管理,这样可以避免满汉矛盾的激化。

  谜团之二:沈阳故宫究竟何年开始建造?

  由于史料没有任何明文记载,沈阳故宫究竟何年开始建造,一直是历史上的一大悬案,也是历史学家们争论的一个焦点。

  这可能是因为修建皇宫是件劳民伤财的举动,清代统治者认为不值得提倡,而且修建宫殿本身也就是为皇帝建个家,没必要将具体建造年份写进史书。然而几年前,鞍山市文物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在当地发现了一本《侯氏宗谱》,其中关于修建辽阳东京城和沈阳盛京城的记载非常详细。据《侯氏宗谱》记载,负责为沈阳故宫烧制琉璃瓦的侯振举家族是“于天命九年间迁至沈阳,复创作宫殿龙楼凤阙以及三陵各工等用”。有专家据此推断,沈阳故宫应该是在天命九年,也就是1624年开始建造的。

建造年代已成谜

  也有专家不赞同这一说法并认为《侯氏宗谱》中所说的“天命九年”指的是侯振举一家迁居沈阳的时间,而不是说侯振举搬到沈阳后就立即开始建造故宫。

    有专家认为,沈阳故宫应该是从1625年开始建造的,理由有二:首先,1624年,东京城还没有建好,许多贝勒、大臣都还在忙着建自己的住所,努尔哈赤在没有下达迁都命令之前,不可能在沈阳建造故宫;其次,努尔哈赤居住在位于城北的罕王宫,而不是故宫里。如果沈阳故宫1624年就开始修建的话,那么努尔哈赤为什么不住在故宫里反而要在故宫城旁居住?

  谜团之三:谁才是沈阳故宫的总工程师?

  这些清代宫殿建筑到底是谁设计的?又是由谁建造的?这一次,同样是《侯氏宗谱》掀开了冰山一角。

  宗谱中记录了这么一段文字:“大清高皇帝兴师吊伐以得辽阳,即建都东京,于天命七年修造八角金殿,需用琉璃龙砖彩瓦,即命余曾祖振举公董督其事,特授夫千总之职。后于天命九年间迁至沈阳,复创作宫殿龙楼凤阙以及三陵各工等用。又赐予壮丁六百余名以应运夫差役驱使之用也。余曾祖公竭力报效,大工于是乎兴。选择一十七名匠役,皆竭力报效……”

  这段文字说明,侯振举这个人与沈阳皇宫的营造关系很大。从以上文字可以判断,侯振举应该是建造故宫的负责人之一,但是考虑到沈阳故宫中有许多建筑是满蒙风格,侯振举作为一个汉人,不可能设计出来,所以除了侯振举之外,应该还有其他的设计者和建造者。

满蒙风格浓郁

  对此,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有专家认为,侯振举只是烧制琉璃瓦的管窖人,而不是沈阳故宫的工程师,因为侯振举是从海城迁至沈阳的,根据《海城县志》载:“城东南三十五里,在岩山山麓有黄瓦窖,制黄琉璃瓦。清时工部派五品官监制黄瓦。以备陵寝宫殿之用。”其卷二《民族》中有这样的记载:“侯氏,原籍山西明福县,后徙本境。清初隶汉军旗,世袭盛京五品官,监制黄瓦,族繁户众,世居城东南析木城。”该县志又在《重修缸窖岭伯灵庙碑记并序》中说:“清初修理陵寝宫殿,需用龙砖彩瓦,因赏侯振举盛京工部五品官……”

  所以,究竟是几个人一同修筑了这座清代宫殿,还是由某位大师具体设计,这个问题也一直是未解之谜。

有关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清朝入主中原后改为陪都宫殿和皇帝东巡行宫。沈阳故宫经过多次大规模的修缮,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北京、沈阳两座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

  沈阳老城内的大街呈井字形,故宫就设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占地六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一百座。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启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等。整座皇宫楼阁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正门有两根盘龙柱,以示庄严。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这种君臣合署在宫殿办事的现象,历史上少见。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显示了满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称“金銮殿”,这是沈阳故宫里最重要的建筑。整座大殿全是木结构,五间九檩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实用与装饰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气魄。此殿是清太宗日常临朝处理要务的地方,公元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举行。崇政殿北首的凤凰楼,三层,是当时盛京城内最高的建筑物。

  沈阳故宫博物院不仅是古代宫殿建筑群,还以丰富的珍贵收藏而著称于海内外,故宫内陈列了大量旧皇宫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如努尔哈赤用过的剑等。

皇宫变成了博物馆

  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其早期宫殿是清入关前帝王的住用之处,中、后期建筑是清迁都北京后,供皇帝东巡使用和收藏宫廷文物之处。辛亥革命后,沈阳故宫仍置于盛京内务府的管理之下,直至1924年《修正优待皇室条件》颁布,才由地方政府接管。

  北京“故宫博物院”在1925年建立,这为决定沈阳故宫的前途提供了直接的借鉴。于是,以沈阳故宫为基址的博物馆便应运而生了。

  1926年冬,经当时奉天省省长莫德惠提议,于沈阳故宫设立东三省博物馆筹办处,旋经省议会通过,筹办处于11月16日正式开始办公。后人也就约定俗成地将1926年11月16日定为沈阳故宫博物院的生日。至此,曾经一个王朝的皇家禁苑就正式成为了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公共场所。

在沈阳故宫住过的三位皇帝

  清朝入关前,前后在沈阳故宫住过的,有三位皇帝。努尔哈赤把后金都城从辽阳向南搬到了沈阳;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则在沈阳建立了清政权;最后从沈阳出发进北京紫禁城的,是他的儿子福临。福临做皇帝时,才6岁。

  在沈阳故宫,今天还能看到一个福临用过的摇篮,福临的母亲出身蒙古贵族之家,她给儿子用的是蒙古式的马背摇篮。

宫殿犹在,皇族却早已没落

  历史走到了1644年。

  这一年,是明朝崇祯皇帝的末年,一支由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这一年,也是清朝顺治皇帝的元年,与农民军进北京同时,清朝的八旗大军,也开始向着长城向着北京推进。

  走到这一步,努尔哈赤的后代遭遇了他们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机遇——清朝最终得了明朝天下。6岁的小皇帝福临从此离开沈阳的皇宫,住进了明朝留在北京的紫禁城。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探秘中国“动物部队”:特殊才智特殊作用
下一篇:揭秘风流女皇武则天的“养男宠长寿法”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