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7月13日 15:22:27 来源:新民晚报
笔者最近在编撰2008年海派古玩精品年鉴,有幸过目了不少藏家珍品,姜清芳女士收藏的明代红铜鎏金韦驮即其中的一件。
此韦驮像高42厘米,宽22厘米,红铜铸造,外鎏赤金。造像着中国古代武将服,身躯硕壮雄伟,神情
颇为有趣的是,这位外来的菩萨,来到华夏大地后,其形象始塑于宋朝,后被人们彻彻底底地中国化了,为佛门中唯一的中国古代武士打扮。韦驮原为帝释天,梵名“释迦提桓因陀罗”,系南亚次大陆神话中一位最高的天神,他是雷霆暴雨的人格化象征,无所不能,四大天王等都是他麾下战将。他由四天王的统帅变为四天王的部属,肇始于中国的唐朝。相传有位道宣律师做了一个梦,说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叫韦琨的将军,就这一梦,韦驮的身份地位顿变,他被汉化了。《历代神仙通鉴》卷11描述韦驮时云:“一人面胄贯甲,降魔杵横架臂上。”中国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也将韦驮搬进书中,将他描绘成身着戎装,手执金刚杵的形象。今天我们见到的韦驮造像,基本上是依据《封神演义》的描述塑造的。
韦驮的形象最早出现于宋朝,至明代定型,他先被供奉佛寺偏殿,最后在天王殿弥勒佛像后安家,成为寺庙的护法之神。通常来讲,韦驮造像姿态大致三种,一为双手合十,横置金刚杵,另一为手握杵拄地,再一为手举金刚杵。此红铜鎏金韦驮立像,仅作护法状,而无执杵痕迹,该是当初造像时并无后来的清规戒律,艺术的遐想带来的神韵,让人呼之欲出。再据此像的人物比例,铸造工艺,以及脸部面容,眉鼻形态,都具有明季佛像造型的特色。且保存良好,品相上乘,虽经数百年沧桑,迄今仍熠熠生辉,应为明代佛像之珍品。◆吴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