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我国首套附捐邮票实寄封

[日期:2008-07-03]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田晓东 [字体: ]

    民国初年北京政府时期,是旧中国极其混乱的历史阶段:军阀混战,政权频繁更迭,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由于当政者集封建主义与军阀习气于一身,把国家政权当作战利品,置国计民生于不顾,你争我夺,连年内战,河防水利年久失修,因而造成了1919年夏秋期间的黄河大水灾,当时河堤多处决口,洪水严重泛乱。冀、鲁、豫三省大片地区尽成泽国,灾民遍野,无家可归。广大民众在遭受兵祸的同时,都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军阀政客们对灾民却漠不关心。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贩灾济民,当时的中华邮政总局仿照外国邮政局的做法,发行了附捐邮票。由于时间仓促,来不及设计印刷新邮票,所以采取了用旧邮票加字改值的办法来制作附捐邮票。但由于加盖工作不利,“附收贩捐”邮票迟迟不能出售,延误至水灾后一年零三个月才发行。且加盖邮票所得的有限贩灾钱款,对于灾民来说,可谓杯水车薪,只能成为军阀政客们标榜其“政绩”、“善举”的政治点缀品。尽管如此,它毕竟是邮政总局在历史上发行的第一套附捐邮票,开创了中国邮票的一个新品种。   

 

加盖“附收赈捐”邮票,于1920121日发行,由北京财政部印刷局于北京一版帆船邮票上进行加盖,全套3枚,其有效新邮资面值分别为1分、3分、5分,每枚邮票用于赈灾附捐1分。共计加盖1670万枚,可得赈灾款16.70万元。   

 

邮票售卖和贴用的办法是,按改值后新面值出售,但按邮票原面值贴用,每枚邮票不论其新、旧面值如何,均按捐资1分计算。   

 

笔者收藏的这枚首套“附收赈捐”邮票实寄封,是民国十年(1921年)由黑河寄至我的家乡山东黄县北马的。虽已年久,封品保存完好,为当时盛行的中式红条双层纸封,封幅较大,为88x180毫米。收信名址为“山东黄邑城西北马镇交玉露居宝号祈转林家村林春吉平安家信”。左上角注有“第一号贺柬”,说明内装贺年柬片。左下角发信址处署“由黑河缄”四字。封背中部贴有一枚红色三分附收赈捐邮票,销盖较淡的英汉腰框式“黑河十年一月二十二日”日戳。右上角有欠清的黄县中转戳,右下方则有一枚极清晰的英汉腰框“十年二月二日北马”日戳。   

 

这枚附捐实寄封,已经时过88年之久,它不仅记录了当年黄河严重水患,人民遭受涂炭的历史,也记录了清末民初山东人闯关东到黑龙江边务农经商的社会状况。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邮票收藏:“筋票”是主线
下一篇:反映我市的个性化邮票即将发行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