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发行局资科室油印本邮票目录是由邮电部邮票发行局资料至在1977年至1981年间编印的全套油印版《中国邮票目录》,其中包括1977年12月编印的《解放区邮票目录》,1981年编印的《大清、民国等邮票目录》共3编4册。基本上囊括了当时所知的所有中国邮票,代表了当时对中国邮票整理和研究的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除在“文革”前由中国集邮公司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国内售价)和 1957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1957》外,长期没有一套《中国邮票目录》供人们参考、使用。此期间海外也曾断代分期出版过中国邮票目录,但大多资料不够翔实、体例不够完整,又兼商业性较强,不能反映出中国邮票的全貌。“文革”后期,恢复邮票发行局,使邮票的发行工作逐步恢复正常。1975年7月,邮票发行局调整内部机构,成立了资料档案室。为更好开展邮票出口业务,邮票发行局资料室开始编写各时期的中国邮票目录。这批目录是我国邮票工作者自主编写的、利用邮票发行局资料档案核实的中国邮票分期目录,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尽管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有许多不足之处,尽管这批目录均为“供内部参考”用,但这批目录确实是当时邮票发行局和全国各地有邮票业务的邮电管理局所依照的惟一参考目录被实际使用,成为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1949-1980)》以及其他中国邮票分期目录的基础蓝本。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油印本中,上册有纪念邮票、特种邮票、“文”字邮票、无号邮票、编号邮票、航空邮票、欠资邮票,下册有普通邮票、“J”字纪念邮票、“T”字特种邮票,此分类成为以后中国邮票的基本框架,这里只编列了编号、发行年份、名称、枚数、面值、备注(如有再版、连票、小型张、无齿等),没有其他如齿孔、设计者、印量、印刷厂等基本资料。这只是一个业务工作用目录,只是集邮目录的一个雏形,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邮票名称一栏,全部是未经“加工”删略过的票名。
《解放区邮票目录》油印本收录了510套2315枚解放区邮票,与以后人民邮电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目录》收录的2239枚邮票相比,还多了一些,这是因为油印本中将一些区票的分色、分纸统计为不同品种的缘故,如湘赣边省赤色邮政邮票,在油印本上统计是4枚,包括1分灰蓝、2分深蓝绿、8分深蓝报纸和8分深蓝白纸,而在1988年区票目录中则只收录了3枚,8分深蓝白纸则列为变异a。1988年区票目录中的绝大多数区票资料在油印本里已经详尽列明了。
《大清、民国等邮票目录》中,列有一、清代、宣统加“中华民国和临时中立”票;二、民国普通、加盖、纪、航、欠、包裹、军邮、汇总、储金,限省票;三、伪满、伪华化、伪蒙、伪中华、伪华南;四、上海工部局及地方商埠票;五、西藏、台湾、蒙古地方票;六、各帝国主义侵华票,共计806套,5599枚。比起以后1988年出版的《中国清代邮票目录》和1990年出版的《中华民国邮票目录》,内容上是杂芜了些,如把中华民国的汇兑印纸、储金票、甚至蟠龙加盖BRA邮票都算进正式邮票内,如收录了蒙古1924至1932年期间发行的邮票,还收录了“京奉航空样票”、邮局代封“签条”等不应算是邮票的种类。但总的来说,已经搜集得相当全面、准确。
这批邮票目录印量不大,大多在当时作为不得外传的内部资料,以后又因为有了正式出版的邮票目录而被弃置,因此流传到外界的较少,尤其是全组4册更为少见。这套油印本中国邮票目录的收藏者不是邮政系统的人员,送展者是在北京潘家园和报国寺旧书摊上分别觅购到的,凑成全璧殊为不易,也很幸运。这套目录外观整齐,品相尚好,《解放区邮票目录》中还有当时使用者手写的补充与更正,更觉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