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发现未被遗忘的历史 中国影像收藏风生水起

[日期:2007-08-11]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字体: ]
 

    视觉图像对人生的意义应该是不言而明的,它尽管不像“食,色”那样关及到人的直接生存和繁衍,但一个不见图像世界的人生会是多么的黯然失色。在近代社会,摄影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对丰富我们的视觉图像起到关键作用。

    早在

摄影术发明20年后(18世纪中期),英国摄影家威廉·雷克·普赖斯就曾写道:摄影术在许多方面已经增进了而且还会继续增进人类的知识和欢乐。摄影以其独特的方式使我们观察到地球上的全貌,从赤道到南北极,使我们了解地球上的居民,从黝黑的努比亚到白皙的爱斯基摩人,使我们熟悉地球上的物产,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此外如城市的面貌,山川的轮廓等都能借助摄影一目了然。

    此外,我们还能发现另外一些东西:早已逝去的但尚未被遗忘的历史,以及那些曾经存在过,现在仍留在照片中的人和地方。摄影提供了我们进入时光隧道、观看事件发生的可能,这也是许多人常把“化刹那为永恒”用来比拟摄影表现的缘故。每一张照片都像是时光隧道的驿站一样,我们可以在此上下车,走进过去,并且回到未来。

    摄影的这些特性,让无数爱好者为之着迷。然而,自诞生以来,对摄影是不是艺术的争论就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摄影曾经被排斥在艺术的殿堂之外。当摄影勉强挤进艺术界的大门,她仍是艺术圈里心照不宣的“二等公民”。近年来,随着摄影的不断升温和摄影表现形式的更加多元化,艺术界和收藏家也开始对摄影刮目相看。二十年前美国的专业摄影画廊屈指可数,大多数传统画廊拒绝展示摄影作品。现在恰恰相反,不但专业摄影画廊随处可见,绝大多数传统画廊也会时不时地举办摄影展览。近几年来,影像艺术品的投资和收藏在海外更是达到了高潮。2005年至2006年,纽约苏富比影像艺术品的成交量从43,000,000美元增至65,000,000美元,年增幅40%。2006年2月14日,美国著名摄影家爱德华·斯泰肯的作品《池塘月色》以293万美元在苏富比拍卖会上成交,创造了摄影作品拍卖的新纪录。而这幅作品的最原始销售纪录只是75美元。这样的行情,让国外的许多博物馆专门增设了摄影部,已有摄影部的也增大了对摄影作品的收藏力度。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摄影总监彼得·加拉斯三年前就指出,摄影是当前“最火的媒介”。

    中国摄影收藏市场的发展一定会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纽约苏富比的现当代艺术研究专家马歇尔·魏格曼指出:“国际艺术品市场对艺术摄影的热捧,是中国当代艺术摄影开始在国内外风行的一种保证。这个大市场就如同一间暖房,提供了最基本的客户和市场支持,保证着新生的中国当代艺术摄影市场的健康成长。”

    在国内,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照片首先被国人关注起来。中国第一代摄影家的作品及珍贵历史老照片,已成为拍卖场的“宠儿”。朗静山就是代表。2005年香港苏富比郎静山的《湖山揽胜图》,以78万港币成交,成为年度第一高的摄影作品,彻底点燃了对具有东方神韵的老照片的热情。其次,20世纪中期出生的活跃在影坛上的一批人,他们与国际摄影界有密切接触,其记录当代人文生活状态、反映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纪实类作品,原汁原味,具有时代气息,同样吸引了国内外收藏家的目光。比如1951年出生的摄影家解海龙,他在1991年拍摄的著名作品《希望工程——大眼睛》,在2006华辰秋拍上以30.8万元人民币成交。随后,观念摄影也趁着中国当代艺术横行于世的热浪而红火起来。最抢眼的要算是2006年纽约苏富比推出的王庆松《跟我学》,以31.84万美元的高价易主。于是,从清末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到新中国成立后记录新中国变革的摄影,再到深受当代艺术理念主导的观念作品,都越来越受到爱好者和收藏者的追捧。

    在大环境酝酿已久的情况下,2006年11月23日华辰拍卖公司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对中国摄影发展影响深远的影像艺术专场拍卖会。这次拍卖会的成交额为245.6万元人民币,成交率为61%,宣告了中国摄影收藏二级市场的诞生。2007年春末夏初,三家拍卖公司相继也迅速推出了影像专拍,他们是中国嘉德、诚轩和华辰。嘉德比较偏重当代气质浓厚的摄影,推出84件拍品,成交率85.71%,总额达到633万元;诚轩企图汇集中国百年摄影艺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摄影家的代表作品,37件拍品拥有92%的成交率和304万元的成交额;华辰则更主推中外新闻或纪实类的作品192件,成交率56.80%,总额近350万元。其它拍卖公司虽暂未把摄影列为单独的品类做专拍,但都在当代艺术的范畴内纳进或多或少的影像拍品。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国影像艺术拍卖已风生水起!

    那么,在收藏摄影作品时,有哪些基本需要注意的呢?

    首先,要关注的就是摄影作品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也就是说,作为商品的摄影作品一定要与千家万户用简易相机所拍摄的即兴照片,在其技术层面与艺术效果上要有一目了然的区别。这其中牵扯到对器材的选择,对用光的讲究,对暗房技术的追求,对在复杂漫长的制作流程中可能形成画面瑕疵要严格把关。

    其次,就是摄影作品的版数和限量问题。在数码扫描、喷绘印刷等现代复制技术日渐发达的今天,版数和限量印刷已成为摄影作品商业价格的命脉和依托。版数和限量印刷,及对每件限量作品流通周转的清晰的档案记录,形成一个数量封闭而流传有序、价格延伸的市场体系。

    当然,除了这两点,对收藏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看”。“纽约收藏家桑德拉·吉尔曼说:“在你能看懂之前必须坚持看,而后你突然看到了质量。在这方面,单纯的读书没有用,你必须不断地看。”(杜卡)

    世界影像收藏:国人玩得起的顶级艺术品收藏

    近年来,中国收藏家开始涉足国际收藏市场,但天价的国际顶级艺术品,常常让大多数本土的收藏者望而却步。而刚刚起步的影像艺术收藏因其相对较低的价格,为收藏者提供了一个收藏国际顶级艺术品的可能。 

    中国影像收藏愈热 摄影作品走进交易殿堂

    去年,在伦敦苏富比秋拍卖会上,摄影师王庆松的《跟我学》摄影作品,被收藏家以31.84万美元拍走。这足以令中国摄影界咋舌。

    去年岁末,令中国摄影界瞩目的北京华辰秋季影像艺术拍卖专场在京正式开拍。132幅时间跨度达近百年的中国现代、当代摄影作品首次成规模地走进拍卖市场。心情振奋的中国摄影人将本次拍卖誉为“中国影像行业第一拍”。

    这标志着近年来曾作为艺术品拍卖“点缀品”的纪实摄影作品有了自己的交易“殿堂”,这也使无数摄影师渴望自己的作品能带来一定商业增值的期许,如今在家门口就有了实现的平台,可以说,华辰秋拍为沉寂已久的中国摄影作品收藏市场平静的湖面投下了有力的一石。

     纪实影像作品受藏家青睐 《大眼睛》拍出高价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专电(田莉莉)华辰2006年秋季拍卖会推出的国内首个影像作品拍卖专场日前落下帷幕。132件拍品最终成交81件,总成交额为240多万元,大部分拍品超出原来的预估价。拍卖前备受关注的《希望工程——大眼睛》最后以30.8万元成交,成为影像作品专场成交价最高的单幅作品。

  从拍卖会结果可以看出,纪实性影像作品颇受国内藏家青睐。袁毅平拍摄于1961年的《东方红》起拍价为4000元,经过数十回合的竞拍,最终以4万元落槌,加上10%的佣金,最终价格为4.4万元。翁乃强的《回放之一》,经过十几轮角逐,最终以22.55万元成交。著名摄影家侯波、徐肖冰此次入拍的10件作品,均以超出估价数倍的价格成交。摄影家徐勇的《雨中胡同》则最终以11万元成交。

  华辰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甘学军介绍说,当天拍卖的130多幅影像作品中,以记载重要历史事件、社会变迁的纪实性影像作品居多。因为国内收藏家比较注重照片内容的历史意义,记录历史题材或时代的作品更容易被认可。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拍场看好"百宝箱" 买"椟"不亚于买"珠"[图]
下一篇:和田玉产地官员:“和田玉枯竭”一说不成立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