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几日后新颜变旧貌 "仿古玉"是这样被造出来

[日期:2007-08-09]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字体: ]

    

     玉海拾珍 民间古玉集萃

    自古就有“黄金有价玉无价”之说,国人爱玉、佩玉不仅因其材质的金贵,而更多的是缘于对某种信仰,或对自身品德的一种追求。目前市场上的玉器与玉佩等物件有新玉、老玉之分。近年随着玉材价格的攀升,老玉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藏家们在对玉器的收藏中,多以其年代久远的玉器为追逐的目标,古玉的稀缺性,更使其身价倍增。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得有人为之心动,于是乎有人以劣质的新玉,利用简单的工艺手段,将其“作旧”,流入市场以此来博取极大的利益空间。

    前不久,一位资深藏玉家李先生告诉记者:仿古玉现身市场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古已有之,但是,近年来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现代化的技术为制假者利用,他们制出的假玉几可乱真,收藏者极易上当。为了提醒初入藏市的玩家,将其造假手段曝光于天下,以期对藏友有所帮助。

    李先生说:“仿古玉器不同的作旧方法也有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之分。”

    传统工艺多用于十几年前。它是将仿旧玉器制成成品后,将其抛光,放到梅杏干水中熬煮几天。由于水中呈酸性,玉会被腐蚀出麻点,取出后表面涂以相应的色彩后上火烘烤,颜色便会浸入玉石内部,此时再放入油锅或蜡锅中浸油,于是一块仿古玉便基本制作完成了。

    若想再进行深加工,可将其埋入地下,并时常浇水,一年后取出,效果会更好。

    玩过玉的人知道,玉器在人的把玩过程中,会变得更加润滑,富有灵气。为了得到这一效果,他们便用麦糠揉搓、皮肤磨蹭等方法,使其变得更加滋润。

    专家掌眼:经此“烹制”过的玉,几可乱真。

    近年来,古玉制假者将现代工艺技术逐步引入“作旧”领域,凭借着不同的工艺,制作出不同时代的古玉,这些古玉中的赝品,更加令人真假难辨。

    火烧

    造假者将玉件直接放在火上烧或涂上火碱后用石灰包好,放到锯末里埋起来,这样在玉石上烧出的白色叫“鸡骨石”,如果将其立即冷却就会产生牛毛纹;若在水中加入不同颜色的化学物质,便会制出各色牛毛纹玉石。

    为了使其显出光泽,制假者便用砂纸沾着猪油,对其表面打磨直至出现光泽。

    专家掌眼:这种火烧玉件,一般无玻璃光,显得较硬。所仿器物多像宋、明朝代的物件。

    酸咬

    将玉器在需要加颜色的地方用化学方法加热,放入硝酸、硫酸的水中,接着把需要保留色彩的地方用混合物封好隔离,再放入一种液体中浸泡,使颜色浸入到玉石缝隙中。最后还要对其进行全身封闭打磨。利用此法制出的古玉能表现出“玻璃光”。

    专家掌眼:这类玉更具有古玉的感觉,收藏者购买古玉时要多加注意。

    加压将器物打磨、着色、上油后,用按一定比例的混合碱包裹好,放入高压釜内,几天后取出,再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处理,其表面会呈现出白灰皮和玻璃光,玉块上有色的地方会自然沁入色泽。

    专家掌眼:此法制出的“古玉”不容易鉴别。它一般用来仿制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期的玉器,作旧后器物的颜色能浸到较深的地方。

    记者手记:随着造假手段的不断升级,使得初涉此域的收藏者,一不留神便入“雷区”。

    中国人爱玉自古有之,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玉器却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和文化特征,因而初入此行的藏者在觅宝的过程中,若自己手头没有相关的资料,或对相应的历史知识不甚了解,那么请专家掌眼不失为一种最佳的选择。

    藏市混乱积重难返 高古玉难以高估

    高古玉与其他艺术品一样,存在着鉴定难问题,包括对艺术价值的把握方面。而许多玉器的投资者将投资的希望寄托在拍卖公司、玉器店等机构,希望其能够提供准确的藏品。艺术品市场如此的火爆,其实很大一部分买家都对艺术品不甚了解,或是冲着某个拍卖公司多年的信誉,或是听信了某几位专家的意见,把多年来攒下的积蓄投注到艺术品上。然而,当自己手里的东西真的想要拿出来出手或转让时,遇到的却是一张张异样的面孔,方才顿悟当初的花言巧语是怎样的无稽之谈,心目中本来崇高的专家原来是怎样的昏庸和势利。因此,这部分投资者也渐渐远离了需要依赖所谓专家的高古玉市场,进而转战风险相对较低的和田玉原料和新玉市场。这也就是这几年和田玉价格暴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各种原因,民间古玉收藏一直是一个令人欲言又止的敏感区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玉民藏所遭遇的种种问题愈积愈厚,诸多问题令人无法漠视。
 

    鉴定高古玉器,有专家意见是“通过分辨古玉的各种沁色可以断定古玉的真伪”。但事实上,如今市场上所见到的沁色存在“虚假成分”,有些是在玉石成器后沁入的。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新玉作旧”手法。

    北京一位著名的高古玉藏家比较保守地认为,目前市场上所见的高古玉,可谓是真假参半。另有一位资深人士更干脆地表示:市场所常见的高古玉真品仅为1/3。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 古玉缘何藏市不闻声渐消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就有意识地把捡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然而,伴随着近些年古玩市场中书画、瓷器等藏品市场的火爆,承载着几千年文明精美绝伦的中华古玉却一直坐着冷板凳,面临着有价无市的局面。与此同时,新玉的行情却越走越高,越卖越好,这更使古玉陷入了一种尴尬境地。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人民币收藏应重视题材(陈扩理)
下一篇: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珍藏品中国巡展在京开幕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