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特种邮票的发行,给今年的新邮发行平添了“亮点”,邮票设计师王虎鸣先生继续延伸和拓展其设计,又为我们奉献出《北京中轴线》长卷版特种邮票。这是中国邮政继2024年发行的《秦岭》长卷版邮票之后的第9款长卷版邮票。

《北京中轴线》长卷版特种邮票采用折页式设计,既解决了长度问题,又提升了便携性,但与以往长卷版邮票不同的是:前8款长卷版邮票均为横式长卷设计,而《北京中轴线》长卷版邮票首次采用了竖式的长卷设计风格,这与北京中轴线由南至北纵贯北京老城的规划格局相吻合。
长卷轴画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绘画传统,它在形式和内容上,较于平面绘画更注重于表现绘画的时间性和空间感。首先,设计师在《北京中轴线》长卷版邮票中,将中轴线以隐形设计的方式上下贯通,竖式延伸,居中于长卷,并将5枚邮票渐进式均匀叠放,突出了“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强调了中国古代理想都城秩序,产生强烈的节奏感和主体建筑群的实体空间感;其次,设计师将其他古代建筑群及周边现代建筑与景观,以线描的艺术手法,嵌入中轴线主体建筑之间和两侧的有效空间,这种嵌入式的设计手法,将《北京中轴线》15个申遗点完整展现其中, 不仅强化和丰富了中轴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让我们通过视觉,直观感受到这种特定场景的时间变化。这种时空交错与变幻,更反映在我们对古今建筑景观变迁、人类社会演变的主观感受中。
长卷版特种邮票运用传统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即运用移动视点,将近处和远处的的所有景物、人物等客观物象摄入到长卷的画面中,由南向北,随着视点移动,7.8公里的中轴线上遗存的古代皇家宫苑、祭祀建筑等的整体格局尽收眼底,形成连贯的空间。这种“ 景随人迁,人随景移 ”,暗合道家“物我两忘”的哲学主张和儒家的环境教化观。欣赏者仿佛徜徉其中,极大满足了人们在传统中对时间性和时空无限流转的基本观念,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美感。
郭熙在其画论中有道: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北京中轴线》长卷版邮票边饰的设计上大胆采用中国传统工艺中的剪影技法,系统描绘了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北京的市井生活场景。设计师以极其充沛的创作情绪,充分利用长卷的边纸,以叙事的手法记录老北京的历史风貌、风俗景物和新北京的人文景象。在长卷邮票的“中轴线”起点旁,设计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位手抓相机的摄影者影像,这一小小的局部设计起到画龙点睛的特殊效果,他手中的镜头牵引着我们的脚步和视点向前移动,人随景移,人随景游,简约和慨括地徐徐展现出老北京的人物、民俗和现代大都市百姓的生活休闲场景,细节刻画栩栩如生,充满人间烟火的浓浓情趣:推铁环、放风筝、打太极、堆雪人、京剧表演以及扶老携幼的一家子、手拿自拍杆游客、情侣漫步、跑步晨练、快递哥飞驰、广场舞的欢快热闹…… 这些随处可见、鲜活可触且富有“京味儿”的百姓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经过设计师的高度提炼,成为长卷背景视觉语言的鲜活元素,既衬托了主体建筑,烘托了环境,又强化了长卷的主题表达,加上文字的简要说明和位置的恰当布局,不仅增强了长卷的书卷气息,而且深度挖掘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和特质,详略得当,虚实相生,再现出一幅气息浓郁的老北京民俗风情人物和新北京现代都市生活景象相互融汇的精美画卷。
折页长卷版《北京中轴线》特种邮票的设计无疑是成功的。长卷还采用动静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把始建于13世纪长达900多年的古都城建筑群和新中国现代建筑群的静态美,与中轴线周围的动态人物美相结合,于长卷中流淌着时间的积淀和华夏民族的智慧,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着一种历史与现代,历史与未来的相互交融,这种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营造出强烈的时空感知,使长卷的画面瞬间穿越历史的长河,充满了盎然生机和无限遐想。这种虚与实、静与动的结合,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其中,观赏者跟随长卷中的中轴线指引,移步换景,神游其间,达到了从“物我对话”的诗性平衡到“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
长卷版邮票的特别之处,还在于设计师将折页的总长度设计成78厘米,并在封套上面设计了78个齿孔,采用这种独特的设计语言,寓意“北京中轴线”7.8公里概念。在封套和折页封面的设计上也做了精心安排,封面选取古都城门形象,典雅庄重,气派十足。展卷之前静观折页封面,一种恢弘威严、端庄肃穆的氛围已扑面而来。“北京中轴线”5个字,选用中国历史上首次统一的官方文字——秦代铁线小篆,以城楼匾牌的制式加以装饰,叠放在古城门的正中位置,寓意正大气象,蕴含了华夏民族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的创作主旨。折页封面从中间揭开,好似开启的城门,寓意开放包容、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北京;更似开放的国门,寓意不断崛起、更加自信的当今中国!
2025年9月27日夜初稿于长沙
2025年10月4日晨修改于吉首
【大刚小议】作者:杨 刚
(作者杨刚,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员、湖南潇湘书画院副院长、湖南省集邮协会理事、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南省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陶瓷艺术家协会理事、齐白石纪念(美术)馆特聘书画家、湖南省名人书画馆特聘书画家、文艺评论家、吉首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
图片编辑:于童
编辑:宋郁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