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电影的双甲子之年。120年前,我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开始拍摄,中国进入电影时代,书房里,我正翻看着那枚1987年邮电部发行的《今日农村》邮票第四枚——《看电影》。

画面中,暮色四合的打谷场上,电影放映员正专注地转动着放映机的手柄,银幕在夜色中徐徐铺展。你听,当电影胶片流淌出悠扬的旋律,劳作了一天的乡民们便从巷陌深处鱼贯而出,会聚到露天银幕前兴奋观看着;你看,孩童们如雀跃的精灵,嬉笑追逐间灵巧地攀上草垛,将暮色中的露天影院化作欢乐的海洋。这枚邮票以清新明快的笔触,将乡村露天电影的场景定格成动人的画卷——既勾勒出“荧屏内外皆天地,光影交织成盛宴”的文化图景,又传递出农人于烟火日常中追寻精神丰盈的炽热心情,一帧画面,万千意蕴,流淌着时代光影里的质朴诗篇……
正认真欣赏着,楼下传来女儿急切呼喊声:“爸爸,今晚小区放电影,我们快走吧,电影要开始了。”我走出书房一看,小家伙早已将自己的水杯准备好。看她对一件事这么感兴趣,我也笑了:“走,爸爸带你去感受下我的童年。”
小广场上,两根竿子将放映用的幕布撑起,正对着桌上放着的那台投影仪。“嘿,宝贝,你看现在电影都用投影仪播放了。”我用手指着投影仪,“爸爸那会还是用的放映机呢。”女儿眨巴着大眼睛,有点懵又有些好奇。我刚想跟她细说说“当年”,得,她的小伙伴一招手,乐颠颠地就跟小姐妹手拉手找座位去了,留下我这“老父亲”原地感慨。
广场正中央,摆放着的二十几把塑料椅早已有了它自己的“主人”。放眼望去,人群中多为老年人,花白的银发倒是与露天电影比较搭,不由得增添了些许的年代感。偶尔夹杂着几个年轻人,多半也是“奉命”带娃来凑热闹的。夜幕降临,月亮好奇地爬上山头,估摸着也是想挤进来当一回观众吧。等工作人员按下播放键,影片片头曲唱响的那一瞬间,我瞄到旁边一位阿姨,用手轻轻拍了拍还在唠嗑的大娘。大娘倒也识相,马上收声,端坐在位子上。再看看周围,老人和孩子们都盯着屏幕看得入神,可不少年轻人呢,低着头,手机屏幕亮晃晃的。大概对他们来说,拍张照片发个朋友圈,这电影就算是“看”过了吧。
电影放了大概半个钟头,人群里开始出现一阵躁动。
孩子们是最先坐不住的。他们觉得没想象中好玩,开始哼哼唧唧催着大人回家。有些没达到“小目的”,干脆哭闹起来,惹得观众频频回头,但也只能无奈地摇摇头。还好,女儿有玩伴陪着,倒也坐得住。又过了一阵子,隔壁广场舞动感音乐开始响起,一首首节奏强劲的歌曲又“勾”走了一批爱舞蹈的阿姨。女儿听到她最爱的《手心有你》,小脚忍不住跟着节奏摇摆,可看着身旁她的好姐妹还在,只好假装认真看着屏幕。那小模样,可爱又好笑。
影片还没结束,广场上的椅子倒先“空”了,孤零零杵在那儿。只有那三三两两的“银发”,还安静地守着那块亮着的幕布……
女儿最终也按捺不住躁动的心,拉着我的手就要回家。牵着她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忽然明白什么叫“情怀”——它就像一杯茶,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耐得住寂寞,当然也只有懂它的人才会品。有一天,当那些诞生在浮躁背景下,花花绿绿、开盖就能喝的汽水出现时,图方便的人就会涌过去,渐渐将这杯香茗给忘了。可真正爱茶的人呢?他们会等来年清明或谷雨,不紧不慢地采摘、炒制,守着那份清香一点点溢出来。
快到家时,忍不住又回头望了一眼。银幕前,只剩下两位佝偻着背的老人。他们并排静静坐着,偶尔轻声交谈几句。直到片尾结束,银幕变黑,他们才相互搀扶着,慢慢站起身,我的眼角也在这一刻决堤。我明白,这默默的身影,就是无声的尊重,是对岁月最深的敬意。
作者:张升航